面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面塑的由来,其实很普通。在中国古代汉族的很多地方,流传着节日做蛋糕、枣花、月饼、鱼面、羊面的习俗。这些面食通常被用作具有祝福意义的食物或作为祭品。这些由面粉制成的“水果图案”不仅好吃,而且漂亮,还含有对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的喜爱。慢慢地,出现了专门的揉面师傅,用模具或手揉成各种人物和动物,放到街上卖。那些五颜六色的面人逐渐成为汉族民间工艺品供人们欣赏。

面塑起源的确切年代无法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塑是65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女俑头、男俑上身和面塑猪。到了宋代,揉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日中非常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元在《东京梦中梦》中记载:“寒食熟前一日,枣以面,燕以飞,柳以串,子以推燕”,“果纹以糖蜜以油面”。当时有“铠甲”人物、“戏曲”人物、“儿童鸟兽”、“飞燕造型”,可谓“妙不可言”。明清时期,艺术面人成为面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菏泽现存古碑为证,清咸丰二年(1852),山东菏泽木里庄泥塑艺人王清媛、郭祥云及当地制作“花祭”的艺人,用染色的小麦粉、糯米粉揉成小人(当地俗称“揉面器”),十分流行。后来菏泽面塑师南下创北,影响全国,才成为各地有名的面塑师。光绪年间,天津出现了“面条张曼”。他早年临摹戏曲,擅长校勘。他被称为“百份”,揉面艺术精湛。可惜他的技艺在晚年失传了。

、李芳阁、何、穆等。现代著名面人以山东面人李俊行为代表。汤子博(1881-1971),京派“面汤”,以曹以策、郎绍安(1910-)、潘淑华、唐树国、张宝林为代表。和赵,以“脸脸赵”赵括明为代表的上海人。天津、深圳等地也出现了面塑新人。。

和面塑用的面团是30%糯米粉和70%白面粉的混合物,需要加入适量的蜂蜜、甘油等。,所以不容易腐烂。然后经过揉面、调色,制成各种颜色的面条。面条很粘,所以你应该在揉面前用黄蜡沾湿你的手。有时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皇冠等,以增加人物的生动性。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镐头、梳子、箅子、剪刀。有竹签,角质签,树脂签,可以自己做。

面人的形象大多是传统戏剧、四大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童话、儿童漫画、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中的人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蜡笔小新,奥特曼。当然,时尚因素也会影响面人的创作。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就是用面人做的,卖得很好。

由于面团可塑性强,在揉面的过程中很容易掌握面塑的形状。面塑师先用揉、揉、挤、压、团、挑、压、拨等方法做出面团的头部或身体,再加上相关道具的手。瞬间,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就完成了!精彩生动,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