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高度酒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声称千杯不醉?

中国酿造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发明了酿酒。当时酿酒的原料主要是谷物和水果。酿酒技术相对落后,酿出的酒度数不高,一般在15度以下。后来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高,宋以后发明了二次蒸馏法,提高了酒的度数,但也酿出了没有出现的高度酒。

所以古人喝酒总是醉醺醺的,这其实也是当时酒精度不高的原因。

白酒始于清朝。清朝以前的几千年,古人喝黄酒,别人打虎宋武喝十八碗,李白喝百酒诗等等。这些古人喝了10多度的黄酒,所以号称千杯不醉。

目前中国白酒(固体蒸馏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以前就有酿造。酿出来的白酒就跟现在的黄酒或者米酒一样。发酵后压榨取酒,酒浑浊,所以有一杯浊酒喜相逢的诗句。不蒸馏得到酒体度6-12度的白酒也不是不可能。以福建红米酒为例,一般人3-5斤。尤其是对于吃喝,如果一顿饭持续2个小时以上,普通人几乎没有问题,但很多古人的酒量也被文学作品刻意夸大了。其实酿出来的酒分解更慢,胃也装不下这么大的量。

最早的酒是由谷物或水果发酵而成,因发酵中有杂质,故称浊酒。这种酒的度数大约是8或9度,最高度数不超过15度。后来到了宋元时期,酒开始进行二次高温蒸馏,这种酒的度数很高,和今天的酒差不多。

古人最早饮用的酒是一种天然果酒,也就是笑傲江湖所说的猴酒。猴酒不是金庸先生发明的。据考古学家考证,这种酒叫猿酒。山果熟了,猿猴把果子收起来,把吃剩的果皮和石头扔在山里的洞穴缝隙里。果皮上的天然酵母会将水果中的糖分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形成酒浆。这是天然的果酒。

如《清仓钞》中记载,平乐等福山多猿,善采花酿酒。樵夫入山,得其巢,其酒多如数石,饮之清香异常,故称猿酒。

所以人类有意识的酿造是受到野果自然发酵的启发。人类最早饮用的酒是一种果酒。

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随着谷物产量的增加,逐渐发现咀嚼过的谷物会发酵产生酒。比如明代有个叫陈继儒的人,他在《谈颜曝》中记载琉球用沾了水的米酿酒,越留越多,女子擦嘴擦手取汁,故名米奇。也就是说,琉球酿酒时,将大米浸泡在水中,放置一夜,让妇女用嘴咀嚼,然后用手摩擦,以获得其汁液。

我感觉这和女生的脚踩在酒厂的酵母上是一样的。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据说微量元素有2000多种,元素周期表里放不下。

还有一个关于谷物酿造的传说,就是古时候一个叫杜康的人,偶然发现了一个用桑叶包着的熟米,放在一个树洞里,然后杜康就去干活,忘记了。过了一会儿,杜康想起来了,就把这坨米拿出来,发现有酒精,就发明了酿造。

用粮食酿酒的方法生产酒,称为酿酒。但是这种酒的酒精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所以产生的酒精是有限的,最多20度。另外,一不小心,发酵过度,酒精就会变成醋酸,酒就会变酸变醋。

所以你看水浒里描写的英雄,有时候会遇到酸酒,英雄会不耐烦。这是劣质酒。给我拿好酒来!

所以古人说千杯不醉,指的就是这种用粮食酿造的低度酒。这种酒大多在5度左右,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遇到能喝啤酒的,几个人能喝一百多瓶,千杯不醉也不难!

我们今天喝的白酒是用发酵的酒糟和低度的酒浆制成的,经过蒸馏工艺得到的高度酒也叫烧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25)记载,烧酒并非古法,其法始于元代。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就出现了数量很高的白酒。

但水浒传中,宋武泾阳,刚打死老虎,那三碗没过岗的酒无疑应该是白酒。不然普通米酒怎么会这么厉害?

1975年,考古学家在河北省青龙县发现了金代蒸馏器。晋朝和宋朝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所以宋朝应该就有烧酒了。

在唐诗中,白居易曾记载荔枝新煮有鸡冠色,烧酒先有琥珀香。这里的“烧酒”应该是指将酒加热煮沸后饮用,而不是蒸馏白酒。因为考古一直没有发现唐代蒸馏酒的历史遗迹。

然而,最新对南昌侯海发特墓的考古研究发现了一个看起来像这样的蒸馏器。

这样说来,可以一下子把中国蒸馏酒的历史提到2000年的历史。不过我相信这种古代的东西只是王公贵族才有的,普通人根本没机会享受。

我们到此为止吧。

想知道古人为什么千杯不醉,就要对中国的酒史有很好的了解!

首先说一下中国酒的起源,就是杜康和杜康在放羊的时候,把剩菜藏在一个树洞里,主要是怕糟蹋粮食。结果被人遗忘了,剩菜在树洞里被雨水浸泡发酵了很久。杜康又放羊,在那棵树下歇息,闻闻!然后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酒,也就是酿酒。度数低,就像啤酒和米酒一样,就是杂质多,容易弄到头上。在他的诗中,曹操写道:“为什么杜灿康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三国张飞常说“把酒筛满”,这个“筛”就是把粮食过滤掉。宋代水浒中,在野猪林中,鲁说:“昨夜喝了几碗黄汤,所以来晚了,差点误了哥哥的性命。”

时间到了元初,中国出现了蒸馏酒!杂质少,酒透明,就是度数高!所以以后的文学、小说很少出现“大碗喝酒”“十八碗还能过岗”的情况!所以中国酒的分水岭是元初,从酿造酒变成蒸馏酒。当然为了追求怀旧,现在也有女儿红,雕酒等等。

还有一点常识,就是日本清酒的起源。日本把中国酿造的整套酒照搬到日本,他们的米酒和中国的一样,都是黄汤。因为日本老板拖欠工资,工人们为了报复他,往米酒坛子里倒了很多煤渣。因为碳有吸附杂质的能力,所以日本的“清酒”出现是巧合!

在古代,应该是黄酒,或者米酒,因为“陆游访山溪村不笑农家酒,好年景有足够的鸡豚”“王翰凉州二首,一杯夜光酒,催你即刻饮琵琶”“杜甫诗“客至远未尽,我草堂有老酒为杯”。“李白《中国行》兰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满琥珀光。”“纯酒难求,为金杯,万铜钱一酒壶,玉盘真惭愧,直爽。”等等。

《新华字典》对“羌”字的解释是:未经过滤的酒。

这里说的酒醅,只有黄酒和米酒才有。过滤直接喝。

白酒以前叫烧酒,酒铺以前叫烧锅、烧坊。这是蒸馏技术下的酒。蒸馏技术盛行较晚。

而且蒸馏酒的发酵液,也就是所谓的酒,是不能过滤直接饮用的。味道不好。程度也不高。毕竟高粱,大豆,大麦或者小麦都是蒸熟,碾碎,用酒曲发酵的。

至于剑南春等人提到的唐朝的窖泥,以及史书记载,陕西凤翔县(作者的故乡)在凤翔柳林镇亭子头的地上发现了蜜蜂和蝴蝶(古代西凤酒四大名酒西凤酒厂就在这里,旁边有一条河,西凤酒厂是建国后正式建的),打听了一下,附近发现了一坛老酒,极其香。写下一首诗:亭送客,蜂蝶醉不舞;三羊开国泰,酒美柳林。

可以看到,当年我们喝的主要是黄酒和米酒。低度黄酒在今天的陕西叫醪,也叫酒醅。现在Xi安有个牌子叫黄贵稠酒,就是桂花白米酒,南方的米酒。黄酒是比较复杂的酿造,而且已经变黄了,不是醪液也就是黄酒那种清澈透明略带白色的外观。

让我,三百碗,一个长饮!,所谓李白斗酒诗百首,要是用了白酒早就喝了。你还写什么诗?

杜甫同时喝了米酒。至于李白的琥珀色的酒,应该不是白酒。白酒放在玉碗里不是黄色的,琥珀是黄色的,黄色的古玛瑙不是玉。古代以白色和田玉、羊脂玉、低级汉白玉甚至蓝宝石为主。有黄玉吗?我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那时候,所有人都喝米酒。白酒可能有,但是喝白酒的话,估计一般人都受不了或者喝不了那么多。当然,李白可能是个特例。首先,他可能喝很多。另外,李白只是喝多了,身体坏了。后来,他英年早逝。

这是从中国酒的发展史来看,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黄酒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代,酒是一种酿造工艺,而不是现在的蒸馏方法。相对来说,酒精度很低。有多低?

在各种古诗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浊酒”这个词,一个是指浑浊的酒体,一个是指“淡黄色”的酒体颜色。

在古代,酿酒的原料多为谷物和大米。酿造葡萄酒有一个极其关键的条件——温度不得超过20度。如果温度超过20度,发酵细菌就会死亡,葡萄酒就会变质。所以要酿造出口的上品酒,温度一定不能太高,所以酿造的酒度数一般在10-17度左右。发酵菌群不同,发酵时间不同,气候温度不同,导致酒的度数差异很大。

古代有“千杯不醉”的说法,所以看起来酒的度数极有可能在10度到17度之间,所以古代的酒基本上和现代的普通啤酒差不多。

按“坛”喝才有意义。如果是现在的白酒,30度起。喝几坛这种度数的酒是致命的。

古代酒精度低,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很多人号称千杯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