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武道韩非子-忠孝诗经第十六章

林红武道韩非子-忠孝诗经第十六章

在林红的《吴菲子——忠孝》的最后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舜的故事,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历史是相悖的,是我们一时无法接受的。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说:“天下之名,皆出自虞舜”。舜帝是文化精神的灵魂,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推动者,是中华文化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但是,在韩非子的作品中,他变成了一个无情无义、不智的人。舜流放了自己的父亲骈骈,杀死了自己的弟弟项,甚至还娶了先帝尧的两个女儿为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中国最圣洁的人?夏商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夏商朝,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载的,没有人知道真相。韩非子笔下的顺,也是基于他自己的考证和《竹书纪年》的记载。

在韩非子看来,舜囚禁尧而不传给他,本身就是不忠。现在他暴露了舜的老根。舜不仅流放了父亲,还杀了弟弟。这是不仁慈的,并迫使姚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这不公平。那么舜就是一个不忠不仁不义之人,世人应该鄙视。但问题是世人都相信另一种说法:顺,生而小学生重,孝而友爱。由四山举荐,经过多次考验,得到了的认可,都在普坂,建立了虞国。

我们还是坚持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去思考,否则就是精神错乱,不知所云,就像韩非子说的“先贤尧、舜、唐、吴为烈士,天下之乱也。”徘徊在传统知识和韩非子说的东西之间,不知所措,却又失去了立足之地。

韩非子讲了舜的故事后,认定舜是一个不仁不义不智的人,然后拿出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来做理论。韩非子说,《诗》云:“遍天下,岂是君王之地?领地,是王么?”意思是:诗经说:“天下之地,无不是君者,四海之民,无不是君者之臣民。”

这首诗出自《诗经·潇雅·北山·北山》,旨在宣扬王权和责任。原意是君主是天下土地和臣民的主人,应该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韩非子在这里所做的一切,直接理解为天下所有,四海之内所有的诸侯。重点是权力。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11世纪至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末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它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编辑。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原名《诗经》,一直沿用至今。孔子曾把《诗经》的宗旨概括为“无邪”,并教育弟子把读《诗经》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标准。

在韩非子看来,既然《诗经》是儒家经典,我就用你的经典来反驳你。所以韩非子接着说:“信《诗》之言,出则为君臣,入则为父臣,母妾,主女妻。”意思是:如果真的像《诗经》里说的那样,舜上朝把国君当臣子,回家把父亲当臣子,把母亲当奴婢,把国君的两个女儿娶为妾。

韩非子用诗歌的直译来讽刺对方。既然《诗经》说天下为王地,四海为诸侯。那么你这么做是对的,完全符合诗经的意思。我们不谈君臣之礼,也不谈父母之情,更谈不上人情、仁义道德。我们只讲权力和礼仪,机械执行,程序不人道。

《诗》云:“遍天下,岂是王者之地?领地,是王么?”信《诗》之言,出顺则君臣,入则父臣,母妾,主女妻。

韩非子直译《诗经》有他自己的理解,从学术角度批判儒家思想无可厚非。汉语博大精深,词语的含义会根据心情和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解读《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影响自己对诗的文字和表达的理解。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不应该受文字的影响。要通过作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理解诗歌的真谛。韩非子引用的这首诗的全部意思是,君主不能为了“御事”(国事)而赡养父母,还抱怨这都是君主的事,只有我才更努力。其实是表达了一个勤劳君主偶尔发牢骚的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