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佛像整体有什么特点?

从整体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逐渐由印度犍陀罗风格、笈多艺术向中国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象”风格。很明显,它受到了陆探微在印度和汉族地区不同绘画风格的影响。

云冈模型时期造像粗犷,气势磅礴,风格古朴,清静内敛,后期骨骼清晰明了。

脸型较瘦,肩宽身长,形象帅气,风格优雅。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和环境有直接关系。在向东西魏和北周北齐的过渡时期,风格多变,但总体上由露骨清象向淳朴过渡,为隋唐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为例,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特点。根据石窟的形制、雕刻内容和风格的发展,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扩展数据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在一、二世纪。它是犍陀罗文化的产物,受古希腊文化影响,融合了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印度社会对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佛教出现后的600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从不设立偶像崇拜。在印度的历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没有佛像和绘画。

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22年-公元前232年)建造的释迦牟尼的摩诃博代基中,虽然可以看到许多雕刻图案和佛座,但在佛座上看不到佛像。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信徒仍然遵循释迦牟尼的教义,不崇拜偶像。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认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亵渎神明的罪过。

百度百科-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