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州旅游指南最新版

苏州是一座被园林环绕的城市,它将古典美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启迪了天堂城市的遗产,也传承了经济繁荣的发展,每年的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初春时节,苏州城东南角的王石花园里飘香。这座园林,占地约8亩,是江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被誉为“小园林的终极原则”。洞前、花窗下、假山旁,腊梅与园林景色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感叹“虽是人为,却是如此自然。”

园林的雅致景观源于太湖的景观。北宋末,惠宗皇帝赵霁下令在太湖收集花木,然后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建造园林。苏州人朱负责此事。他趁机勒索钱财,到处寻找奇石奇花。这就是历史上的“花石纲”事件。据说现在的苏州织造院旧址瑞云峰,就是当时收藏后未拆除的“华石岗”遗迹。

园林的精致与工艺密切相关。永乐年间,主持修建北京紫禁城的蒯祥是苏州香山人。象山的工匠非常优秀,有“江南的工匠都出自象山”的美誉,而苏州的古典园林多为“象山帮”所作。

“岩石、花草树木、建筑和水景是造园的四大核心要素。园丁们将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无数种色彩斑斓的组合,使花园层层错落有致,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介绍。

正如作家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说,“池塘或河流的边缘,很少建成整齐的石砌堤岸,总是忽高忽低,顺其自然。还有一些精致的石头,或者一些花草。这也是为了达到各个角度都是画的效果。”

拙政园建于明朝,是当今苏州最大的园林。钦差大臣王弃职回乡后,建在唐代陆桂蒙宅基和元代大红寺旧址上。著名的《红楼梦》的诞生与拙政园有关。相传康熙年间曹雪芹出生在园中,少年常在园中徜徉。书中对大观园的许多景物描写都是以拙政园为蓝本的。

站在最能代表拙政园特色的中式园林里,可以看到三个挖塘堆山而成的小岛。水流潺潺,树木层层叠叠,给人“曲径通幽”的感觉。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鸿福说,拙政园东西方向很长,而南北直线距离只有50米。园丁通过石桥、水面、岛屿等细节将整个园林分割成多个空间,从而达到“近距离内再造干坤”的效果。

拙政园里很多院落都是白墙镶嵌,点缀一点竹子和石头,多多少少留点空白。在不远处的古城园林聚集区,有一座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当你踏入其中,似乎也能感受到观园的趣味。

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拙政园一样,也选择白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辅以适当的黑色和灰色,就像国画的素描一样。水池是整体的中心,北面以拙政园的围墙为界。所有展厅都被水环绕,似乎是为了追求古典园林意境而建造的,以“形似而不似”的方式传承着园林艺术的历史脉络。

“人与自然的和谐”

清朝咸丰末年,一个士兵突然掉到苏州。战火持续了10多公里,从城西的运河烧到了长门口,往日熙熙攘攘的商贾市场变成了一片焦土。在布满烟尘的墙外,一座美丽的花园出奇地孤独。此园为明代苏州人所得,名曰“刘园”。但由于其逃脱战争灾难的奇迹,后人逐渐将其冠之以“留园”。

当你走进留园,你可以感受到刘的风格。据史书记载,刘舒“擅默色,惟喜花与石”。他亲笔题写了自己的篇章“傲立十二峰”,并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十二峰私语”。现在你可以在花园里找到刘舒收集的十二座奇石山峰。岩石的形状原始而粗糙,透露出他不喜欢雕刻的天然兴趣。

在学者王的眼里,“园林如画,如书,需细读”。年过40的苏州居民李阿成对此深有体会。40多年来,他一直住在老城区的几个花园周围。“城市人口多,自然风光少。苏州园林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创造。”李阿成说。

李阿城的观察反映了苏州园林背后的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万物与人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依托这一理念,叠山理水,建造花木,不仅仅是供人欣赏,还能在公园内营造出一种能对物传情达意,调动全身感官和自然交流的环境氛围。

如拙政园、留园等园林中随处可见的圆形洞门,都是模仿天上圆月而建,寄托了古今中国人对完整人生的诗意情结。再比如,作家郁达夫在《苏州烟雨季》中说,雾蒙蒙的园林,既有雨滴的浪漫,又让人觉得“远离尘嚣,幽雅。”

园中亭台楼阁的命名,也是意在自然深情。拙政园里有个“蓝雪厅”,取自李白《独立天地,清风洒蓝雪》;柳园洞洞口的“另一个村庄”取自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主人园中的“月到风亭”取材于宋代诗人邵雍的诗《当月到天心,风来水》。如果是徐来的微风,在微风中赏月就像在世外桃源里游泳。

柳树、石凳沿着池桃一字排开,隔着水可以看到古亭高低不平的驳岸和飞檐。这是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沧浪亭原为宋代学者苏舜钦的私家园林。苏舜钦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密友,属于主张革新的一派。因为被朝中官员弹劾,去苏州隐居,花了四万元买地建沧浪亭。

欧阳修写了一首长诗《沧浪亭》,题目是“清风明月无价,可惜只卖四万”。再取《沧浪亭》中的一句和苏舜钦《过苏州行》中“青杨白鹭自得,近水青山有情”的一句,集成一副“清风明月无价,近水青山有情”的对联,以示志存淡泊,悠然自得之民。

清同治十二年,常州人盛康买下逃过一劫的柳园,正式更名为柳园,并在《申报》刊登了该园改名的消息。过了几年,盛家在报上报道:“园子翻修了。本月初二放人观光,三天内收不到钱。从第五天开始,每个人都将收到70件来自花园的物品,以支付未来的维修费用。”这种创收的营销策略导致访客络绎不绝。

春天看牡丹,夏天看荷花,秋天看桂花,冬天看寒梅,私家园林的开放彻底解放了世人的诗意,品鉴园林成为当代苏州人美好生活的写照。“除了四点钟的场景不同,在苏州园林里可以一次体验一个场景。”薛志坚说,比如站在网景花园,只要走进一扇门,就能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美景。

晚上来到青砖石板上的沧浪亭,现场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演员们换了一种方式,表演了富有诗意的苏联式生活。观众紧随其后,听着吴侬软语。“曲高和寡”不是“和谐”。沧浪亭一有演出,几乎每场演出都是人气爆棚。

从精神的“诗意”空间,可以看到造园智慧的外化。比如苏州提倡从“苏州园林”走向“园林苏州”。在古城插绿,市民可以进入500米范围内的绿地。"城市建设应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磊说。

西方园林强调人的意志和秩序,可以看到大面积的人造草坪、修剪过的树篱、喷泉和对称的布局。中国的园林更注重自然的肌理和形式,如太湖石讲究“漏薄透皱”,落花流水讲究蜿蜒自然,古树盘根错节栽植。

65438年至0899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踏足中国,采集和引进花卉植物。经过多年的寻找和旅行,他沉迷于全国各地独特的花卉和园林,并撰写了《中国-园林之母》一书,使中国园林闻名世界。

20438年6月5日至2020年10月,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的刘放花园在扩建后对公众开放。海外最大最全的苏州园林,占地72亩,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对联。被称为拙政园的“姊妹园”。“如果你有魅力,你就会在世界上有魅力。”苏州园林早就抛弃了自恋。类似刘放园林的复制品一次次“漂洋过海”,让这个灿烂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欣赏。

网师园里有一株“点春_”,是别出心裁的风景。三扇后窗外种植香蕉、竹子、腊梅,象征夏、秋、冬,门匾上的“点春”则是指晚春盛开的牡丹花。合在一起就是四季,可谓是自然与人文的奇妙结合。

早在40多年前,以《典春_》为原型的玄冥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落成,成为第一个出口海外的中国园林。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多个苏州园林和模型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