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发源地?

白茶。六大茶之一。白茶是福建的特产,主要产于福建东部的建阳、水吉、郑松和福鼎。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采摘和调和。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完整、毛饱满、香清新鲜、汤色黄绿分明、滋味淡甜的特点。属于微发酵茶,是中国茶中的特殊瑰宝。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头白发,银如雪,故名。

建阳市水集张盾和其他白茶产区位于武夷山南麓的一个小盆地。这里山青水秀,绿水蜿蜒;古道香,舟楫清。天时地利使其成为最适合喝茶的地区。早在宋代就被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区,所产茶叶“皆称北苑”。大德年间(1297 ~ 1302),建安北苑贡茶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逐渐让位于武夷贡茶。直到清代,建阳出产的茶叶才被称为武夷。

白茶,被誉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雅号出现已有880多年。宋徽宗(赵霁)在《大观茶经》(写于1107 ~ 11110的《大观》一书中,有一节是专门讲白茶的,它不同于一般的茶。它的条条有解释,它的叶子很薄,在森林和悬崖之间,它是偶然诞生的,虽然不是人力造成的。有,不过四五个;活着的,但一个或两个植物;造出来的东西只停在第二个和第三个胯部。芽不多,特别难蒸烤,汤一丢就成了俗物。必是精微通体,故清如玉,无与伦比。浅烤也有,但比较劣质。宋代皇家茶园位于福建省建安县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县)。《大观茶论》所说的白茶,是早期北苑渝北茶山出产的野生白茶。白茶的历史始于何时?茶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白茶起源于北宋,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和《东溪茶试录》中,说“白叶茶”在建安七个茶叶品种中居首位。

建阳白茶是福建省主要的出口特种茶。这些产品是白浩银针、白牡丹、工美和首美。20多年来,简阳白茶出口量占全县茶叶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建阳县水吉(包括张盾、回龙和小虎)出产的白茶历史悠久。同治年间(1862 ~ 1874),白茶生产大发展。最早,水吉用小叶茶芽制作银针,被称为“白浩”。到1870左右,水机用大叶茶芽制成了高档白茶“白浩银针”,开创了“白牡丹”。同治十三年(1874),左《官票奏引法》第七条记载:“利凡元的茶票,原来只卖六色杂茶,即、武夷、香片、竹兰、大叶、普洱,均产于福建、云南...".白浩,当时是白浩水吉,也就是白浩银针。18 (1929)版《建瓯县志》记载,“白浩茶叶西乡、紫溪(今建阳县小湖、张盾乡、水集镇的一部分,建瓯县龙村村的一部分)...".

建阳白茶被誉为福建茶叶中的“一枝独秀”。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的60%以上,其中工美和寿美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工美和寿美最初的产品叫“小白”,其品质特征是:外观细腻,叶片细嫩,叶相舒展,叶缘下垂,枝条均匀,无暗斑,茎无茶内含物,芽银白色,叶灰绿色、绿色或深绿色,叶背银灰色,叶脉淡红;清新纯净,清香爽口;汤色杏黄清澈;叶底又亮又软。

白茶是一种未经炒揉的片状或单芽产品,属于温和发酵茶。

大叶茶树如大白和水仙的单芽被称为白浩银针。其中一种茶树大白和水仙,有两片叶子,初级产品叫大白和水仙白,提炼搭配叫白牡丹;其中一种小叶茶,如小白茶树,芽中有两三片叶子,称为“小白”,其精制品称为工美、寿美。鲜叶(原料)要求有“三白”,即芽要白,一两片叶要白。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水吉茶商60余家,其中香港商人21家。20世纪20年代,白茶“广为顾客购买,在安南、金山等口岸有售”。白茶除了普通茶叶的饮用价值外,还有清热降火、治疗麻疹的功效。白浩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档礼品。国内销售方面,早就在广东和闽南销售。作为传统的茶叶出口,95%销往香港和澳大利亚,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销往欧美。

白茶最大的特点是色泽银白色,素有“绿妆裹”之美。白茶除了普通茶以外,都是清甜爽口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药理作用。中医证明,白茶清凉解暑,具有清凉解毒、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解暑的功效。另一项研究认为,白茶具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的作用,尤其是陈年白银针可作为麻疹患儿的退热剂,退热效果优于抗生素。

综上所述,简阳才是白茶真正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