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对绘画的影响

虚无主义是指哲学意义上认为世界尤其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可以理解的真理和最本质的价值。与其说是公开表达的立场,不如说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很多评论者认为达达、解构主义、朋克都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例如,鲍德里亚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虚无主义者被称为虚无主义者。

词源编辑

虚无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nihil”,意为“一无所有”。《牛津英语词典》认为,它于1817年进入了英语词汇Alain Ray的词典历史de la Languefran。Aise(修订版aise(1995)认为它是在1787年进入法语词汇的,虚无主义最早是在1761年使用的,但当时指的是宗教意义上的异教徒。雷还认为,1829出现在今天的俄语中,是因为这个词向现代语言的渗透。

拉丁语中的不定代词nihil是从nihilum减少的。

定义编辑

虚无主义有时被认为是一种认为真理不存在的信念。这种信念很难以最极端的形式得到证明。因为有人认为它包含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谎言:如果真理不存在而它是真的,“真理不存在”本身就不是真的,从而证明了自己的错误。对此更复杂的解释是,真理可能存在,但在现实中是碰不到的。

但事实上,上述说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上面的论证是基于一个隐含的假设,我们称之为“排中律”(即“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理,要么不是。”这个命题),也就是说,在反驳“真理不存在”的虚无主义命题之前,先假定“排中律就是真理”。其实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循环论证。虚无主义既然反对真理的存在,也反对排中律就是真理的假设。所以,以上关于“虚无主义的矛盾”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但这两种说法都是在一个命题证明另一个命题即排中律的真理的前提下讨论虚无主义的真理,用虚无主义证明排中律的真理。这构成了循环论证。

也有人认为,虚无主义者认识到真理是存在的,但在实践中无法实现,所以虚无主义者把寻求真理的行为视为徒劳。

哲学编辑

警惕虚无主义。

警惕和反对虚无主义(2篇)

虚无主义与马克思:再思考,作者刘森林,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3期,2010。文章认为“虚无主义”有三个主要语境和四层含义:1。施特劳斯称之为特殊的德国现象,认为现代文明在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猪城邦”;2.尼采所谓的柏拉图主义,一直将超感性世界视为真实,同时又将感性世界贬低为虚幻的世界;3.诺斯替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完全堕落和虚无的;4.彻底的虚无主义,脱离了柏拉图主义,在新的价值创造之后,最终否定了一切(新创造的)存在的真正意义,构成了作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性解释的第四种虚无主义。

虽然屠格涅夫使虚无主义这个词家喻户晓,但它最早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科比(1743 -1819)引入哲学领域的。雅各比想用这个词来表现理性主义,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特征。他认为一切理性主义都可以化为虚无,所以要尽量避免,回归某些信仰。

尼采后期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虚无主义的。《权力意志》一卷由尼采笔记1883至1888组成。他将其命名为“欧洲虚无主义”,认为这是19世纪的主要问题。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尤其是人类变得无意义、客观和可理解的真理和本质价值。

尽管后现代主义被一些人嘲讽为虚无主义,但就虚无主义者倾向于失败主义而言,它并不符合上述虚无主义公式。后现代哲学家试图找到力量和理由来庆祝他所探索的各种独特的人类关系。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它们都拒绝知识和真理。但怀疑论者不必对道德观念的现实性下任何结论,也不必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讨论存在的意义。

特定领域的编辑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否定主流,通过个别现象否定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性错误否定整个过程。专家学者将历史虚无主义定义为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地理、时间、材料、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因素决定历史走向。个人在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别无选择,无所作为;即使在“能不能做到”这个问题上,你直觉上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也不能指出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1]

否认太平天国来自历史虚无主义的混乱[1]

近年来,网络媒体有一种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倾向。对此,《人民论坛》杂志等媒体认为,以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为切入点,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其实是历史虚无主义(海外网10 10)。这个分析一针见血,让人深思。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否定主流,通过个别现象否定本质,通过孤立分析历史中的阶段性错误否定整个过程。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明显代表就是中国全盘西化的宣传者。他通过对中国一些阶段性错误的分析,想彻底抹杀先辈的革命,抹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历史。专家学者将历史虚无主义定义为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植根于西方自由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空气,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不时看到一些中外人士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的怪象。自由主义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是任何事情过了头就会出问题,就像真理过了头就会变成谬误一样。近年来,一些国家之所以突然改旗易帜,除了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自由主义的猖獗是一个可怕的原因。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才有了思想多元。但是在很多价值观面前,我们不能迷失方向。提倡解放思想绝不是一厢情愿,更不是抛弃核心价值体系。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动摇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在一些青少年的心目中,不仅是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近代史,是空白或者混乱的,没有是非之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人会动摇信仰。现在社会上一些怪现象的出现,比如官员相信风水,从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恶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都会有自己的历史。人们反对对历史采取我所需要的务实态度,但也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定信念。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上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

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问题上虚无主义的表现。虚无主义这个词是德语虚无主义的意译,来源于拉丁语Nihil。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F.H .雅各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为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性,抹杀民族差异,否认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历史上,一些封建专制国家的反动统治阶级断然否认其他民族的存在。k·马克思曾经嘲讽过法国蒲鲁东在19世纪宣称的“民族是无稽之谈”“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本身都是陈腐的偏见”的论调。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认为民族和国家主权的观念已经过时,把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视为“地方极权主义”,主张“人格自由”要建立在超国家和世界主义的基础上,欺骗和引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脱离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与帝国主义进行政治经济上的“合作”。资产阶级常常利用民族虚无主义来为自己民族的压迫和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服务。[2]

文化虚无主义

当我们想瞥一眼文化现象时,首先要画出它的边界。文化这个词在使用中有许多含义。“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物质活动的层次。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现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不断生成的过程。所以,‘文化’就是‘人性化’。如果把人化理解为现实的事实,那么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第二,心理活动水平。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的心理、情感、思想,而是等同于它们的表达,所以文化是指人们对宗教、艺术、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制度的建立。第三,文字符号的层次。因为文字符号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集合,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所以人们把学习文化等同于学习文字,把文化哲学命名为符号哲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这三种文化的含义可以说是同时使用的。也许第二个语义是最广泛使用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众所周知的文化。

虽然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但它只是在当代世界才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人类漫长的历史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的历史。人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时,基本上是靠自己的身体,靠自己的双手。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才才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获得自由。如果说作为机械技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对人体的解放,那么作为信息技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对人脑的解放。当代世界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更有可能从事文化生产和消费。不仅如此,它还为文化生产和消费本身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世界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或者说是媒介文化,比如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

中国当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与以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形成了儒、道、禅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然而,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一样,一直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方面,基督教及其相关的西方文化借助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给中国文化以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本身的衰落也导致中国人怀疑其根基。文化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比它更严重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所以政治问题压倒了文化问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华民族对外民族的斗争,其次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阶级斗争,最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这里把经济理解为最大的政治。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问题才迫切凸显。

这是因为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有矛盾。说明物质文明建设相对超前,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生活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心理和精神也出现了病态。但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时代感:不仅要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不仅意味着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意味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谓精神文明,就其主体而言,就是文化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根本上是克服社会的各种矛盾。但是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三个基本方面。首先是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平正义;其次,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最后是精神和谐,即真善美成为人的精神支柱。事实上,和谐社会的精神和谐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制度转型的要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文化机构和设施属于政府,由政府管理,所以不得不服从行政干预,为行政服务,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与此不同的是,文化机构及其设施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限制中,远离市场经济。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必须考虑新的出路。人们提出的是文化产业的问题。这只能说明,文化本身虽然有其社会和公益意义,但也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产业,就像工业、农业、服务业一样。所以文化必须把自己当成商品,放到市场中,遵守市场的规则,生产,交换,被消费。如果是这样,那么文化不仅会成为文化产业,还会被产业化。

文化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建设是必然的。其实这只是开始,远没有结束。虽然一些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整体来看还是有很多困难。尽管如此,就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而言,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关键不是人要不要坚持走文化产业这条路,而是人要怎么走文化产业这条路。

当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对中国文化现状的种种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人才和流行文化的区别。中国的文化人才无疑在文化消费上有优势。他们是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和其他文化专业人士。除了阅读哲学、宗教和艺术方面的书籍,他们还在不同的时间参观美术馆、画廊和剧院。与此不同的是,普通大众可能主要是在电视机前度过,被各种节目特别是热门电视剧吸引,当然也可能去舞厅唱歌跳舞。毫无疑问,人才和流行文化的区别是显著的,正如传统所说,这是阳春白雪人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但今天的问题是,人才文化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引导。相反,大众文化往往借助大众文化对人才文化构成冲击。

其次,城乡文化的距离。因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文化差距尤其触目惊心。城市的发展日趋现代化,但农村的建设却相对落后甚至停滞。当城市居民借助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各种现代技术和各种先进的文化设施享受各种文化产品时,农村人只能在电视上观看少数节目。也许当地的文化更多的是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麻将赌博。城乡文化距离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超女比赛。当城市为之狂欢,为之痴迷的时候,农村却对之极度冷淡,毫无兴趣。

最后是中西文化的矛盾。当代中国不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世界,而是面向世界,以积极的姿态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当代文化不仅保持了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也拥抱了世界,主要是西方。于是我们看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复兴,比如读经、尊孔、办国学,另一方面是基督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传入,比如基督教神学的传入和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强大。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西方情人节的玫瑰、烛光、美酒、咖啡面前,中国浪漫、富有想象力、富有诗意的七夕被遗忘了,即使被冠之以中国情人节,也无法激起那些痴情男女的期待。

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文化产业的不平衡或不和谐发展并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文化性受到了伤害。必须承认,把文化产业化从行政控制,甚至从一些狭隘的政策、政治、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有一个致命的危险,那就是当文化被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之后,就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有三种因素威胁着当代中国文化: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三种文化。

第一,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主要否定人生和世界的意义,即基础、目的和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价值,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已经不再是规定性的,至多只是一种文化遗产和遗物。比如,传统的春节不仅仅是家人的团聚,还有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缅怀,而现在春节已经完全改变了它的性质。在饥饿的岁月里,是饱餐一顿的时候,但在温饱的岁月里,几乎只是例行公式。人不敬畏天地,但不一定崇拜上帝。例如,在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去教堂赞美上帝,并与家里的亲戚聚会。但是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经常和朋友聚会。不是天地,也不是上帝,而是各种体育娱乐明星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他们不代表最高原则,而是因为他们是某个领域的第一,是名人。但最具时代特色的是各种类型的造星运动,把一个非英雄变成英雄,比如芙蓉姐姐。这些人物几乎毫无意义,甚至他们是虚无主义的明星。

第二,技术主义文化。只要当代文化试图进入市场,就必须借助技术,主要是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比如广告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文化产品经过了技术处理,对于这样一个技术文化产品,广告需要再次进行技术处理。就技术而言,当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虚拟化。虚拟文化产品的特征如下:假的和真的一样。因此,人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就像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一样。但是很容易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网络依赖症就是如此,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像人对酒精和药物的依赖所产生的麻醉和幻觉一样,网络依赖就是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只是说明人是技术化的,被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所控制。

第三,享乐主义文化。当文化成为一种产品,就必须提供给人们消费。所谓消费,就是满足人的欲望。人有各种欲望,生理的,社交的,精神的。但身体感官欲望的满足,也就是快感,却成了最直接的消费形式。因此,一些文化产品直接或间接地把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原则。所以不仅是所谓的娱乐文化,一般的文化都奉行这样一个口号:娱乐至上,娱乐必死。更有甚者,一些文化产品为了刺激人的欲望,宣扬色情和暴力。这种文化不是一般的享乐主义,而是假丑,是犯罪。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针对上述三种倾向,开辟一条新路。反对虚无主义,让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世界;反对技术主义,让技术不控制一切和人;反对享乐主义,让欲望不要越过其当代历史所决定的界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建立现代文化。它属于中国,所以是民族的;同时又是现代的,所以与时俱进。中国的这种现代文化,实现了文化本身的本质:培养和塑造人性,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

伦理虚无主义

在伦理学中,“虚无主义者”或“虚无主义”是用来指完全拒绝一切使人相信的力量和声望、道德和社会习惯,或声称这样做的行为。虚无主义者要么拒绝所有既定的信仰,要么极端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认为那些控制权力的人是无效的,应该被对抗。在虚无主义者看来,道德价值的最终来源不是文化或理性的基础,而是个人。[2]

法律虚无主义

法律虚无主义就是否定法律在阶级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主张用人治或“天治”来代替。“文革”期间法律虚无主义一度盛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将认识论和伦理体系推向极端相对主义。这是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尤其是在利奥塔和雅克·德里达的作品中。这些哲学家试图否认启蒙运动所确立的真理、意义、历史进程、人文理想和基础。虽然后现代主义原则上被视为虚无主义哲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无主义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虚无主义是对宇宙真理的宣示,这是后现代主义所拒绝的。[2]

达达主义

很多艺术运动,比如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都被批评有虚无主义的嫌疑。其他艺术运动,如达达主义,公开将其视为信条。广义地说,现代艺术被认为是虚无主义的。就像纳粹党堕落艺术展中的作品一样,现代艺术通常具有非表现性。。

达达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使用,由此诞生了一场从1916持续到1923的运动。达达主义者声称达达主义不是艺术运动,而是反艺术运动。有时他们从其他作品中截取部分,拼凑在一起,很像一首发现的诗,削弱了艺术的意义和定义,而其他时候,达达主义者为了避免它而关注审美趋势,试图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没有意义和审美价值。这种贬低艺术的倾向让很多人认为达达主义其实是一种虚无主义运动,因为他们只是破坏它而没有建设它。

朋克摇滚

朋克摇滚通常被认为是对世界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