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有哪些传说?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西部边陲,是湖北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东邻湖北省保康县,西接重庆市巫山县,南接兴山、巴东,北接三峡,北接房县、竹山,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

神农架是以中国先民之一的神农为名,他以此树为梯,采百草,救民病死,教民耕种庄稼。

神农架林区在古代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燕山、喜马拉雅运动,逐渐升级为多级陆地,形成了神农架群、马超远群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层。

神农架地区的山很高,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大部分山峰都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峰神农架是华中第一高峰,海拔31.05m,因此神农架被誉为“华中屋脊”。

山下是夏,山顶是春,山下是明秋,山顶是冰,

红橙黄绿我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区分。

这是神农架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苍劲挺拔的冷杉、古朴芬芳的岩柏、婀娜华贵的桫椤、婀娜多姿的珙桐、专属的铁杉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金丝猴、白熊、苏门羚、大鲵、白鹳、白鹤、金雕等飞禽走兽出没于草丛和林间。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安宁,舒适安详。

在神农架古老神秘的山林里,有着古老神秘的文化。迷人的神农架文化就像一瓶陈年老酒,万里飘香,沁人心脾,令人神往。

神农架文化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征:这就是古老的山林特征。既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古文化痕迹,又有浓郁的山地景观。其地域文化特色被视为亚洲罕见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态文化群落带。

神农架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早在20多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活动。神农架,据说是华夏始祖、神农氏炎帝搭建框架采集药材、治疗百姓疾病的地方。在这里,他“造了攀登的梯子”,“造了遮风挡雨的房子”,最后“造了攀登的祭坛”。

神农氏炎帝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之一,后人将他的丰功伟绩列举如下:训牛耕田,重在五弦,积麻革、陶石木具,开荒农耕,置架采药,城兴于阳,井灌于地。

自秦汉以来,神农架地区历代属邻县管辖,绥阳县仅在三国至隋初建立。清代隶属湖北省云阳县福坊县和宜昌地区兴山县。由于山谷幽深,森林茂密,交通不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唐中宗被贬为庐陵皇后,并将神农架山命名为“帝王境界”。清朝顺治、康熙、嘉庆年间,刘体纯的军队和安百里的军队在这里驻扎了11年。

神农架文化遗存如星辰,民风淳朴。李阳古寺敬莲寺、九重佛影寺传承佛教衣钵;川鄂古盐道依稀再现南方丝绸之路的繁华;民俗大多保持固有的淳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具特色的刺绣是神农架上一朵充满活力的艺术之花。

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都非常古老而丰富。许多民歌瑰宝长期流传下来,成为神农架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古代楚文化的灿烂光辉。

割草歌声情并茂,活泼悠扬;婚礼歌曲家喻户晓,妙趣横生;丧葬歌的基调简单、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热烈而真挚。

在神农架地区发现的《黑暗传》被称为“汉族第一部创世史诗”,是一部三千行的手稿,以七言山歌的形式叙述了从史前到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分为天地起源、盘古开天、洪水泡天与重建人类、三皇五帝出现四个部分。

这部史诗从明清开始流传。它形象地描述了世界的形成过程和人类的起源,融合了混沌、浪子、盘古、女娲、伏羲、神农大帝、轩辕大帝等诸多历史和神话事件,因不同于我国现存史书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而显得十分珍贵。作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具有重要价值。

神农架民风淳朴,民风奇特。在一些农家乐的大门上,经常会有一个木雕的青面凶面,叫做“吞嘴”。在南方山区,热情的主人常以酒待客,称为“饮冷酒”;北方山区待客有一整套酒规。

神农架的“野人”传说充满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史书中有记载,如屈原的《山海经·南经》、《山鬼》、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神农架周边房县、兴山县的记载等。

《本草纲目》记载:“南康称“山都”,形似人,长而厚,黑色,红目黄毛,深山树中有巢……”它描述了“野蛮人”。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时,几个勤劳的民夫逃到了神农架的深山老林里,最终成了“野人”。

神农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构成了神农架多姿多彩的画卷,如画的山峰,广袤荒凉的森林,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神农架的文化生态和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一样,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具有长期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