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战役的过程

在中国,先是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894年7月,光绪皇帝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迅速做好准备,即从北路派出一支军队,从南路派出另一支军队,从海上迎击叶志超军队。7月21开始,南北两路援朝部队同时分批登船。其中,南路援军在丰田海战中被日军歼灭,北路援军入朝,即盛骏、益军、冯军、奉天吉林等所谓四大军。李鸿章让他们驻扎在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会师诸军,助汉城”。由魏率领的和率领的易军于8月4日首先入驻平壤,随后由左率领的,最后到达奉天连子营和盛丰A率领的吉林连军,于8月9日到达平壤,最终形成四大军会师之势。四大军32个营,共13526人。8月21日、8月28日,叶志超、聂士成带领程焕战败归来的伤兵进入平壤(聂士成于9月2日离开平壤回国),朝廷任命叶志超为平壤各军总统。清军按照李鸿章“先守局,后进”的方针,在平壤抢修工事,择险分辇,同时在平壤后方各处布防。清军驻平壤总兵力约为15000人,其中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可储备足够全军一个月的口粮。

早在1年8月1894日,在正式对华宣战之前,日本政府就对战争的发展作出了各种估计和设想,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般作战方针”。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派兵入韩牵制清军;同时派遣海军,谋求与中国海军决战,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第二阶段的行动取决于第一阶段海战的结果。* * *有三种选择:(a)海战若夺得制海权,即运军在渤海湾头登陆,在直隶平原与清军作战;(b)海战虽未能夺取制海权,但在中国舰队无法驶进日本近海时,派出军队前去驱逐朝鲜清军,扶植朝鲜“独立”;(C)如果海战失败,海军力量被南朝鲜海军夺取,加强华北防御,击退清军进攻。但日本政府认为很难预测主力海战何时进行,而且即使海战成功,由于气候和交通条件,如果要打直隶平原,至少要等到来年春天冰雪融化。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大本营决定先实施“作战总方针”的方案(B)。2004年8月65438+4日,基地营向各师首长下达了关于“一般作战政策”和(b)项实施的指示。同时向朝鲜派出第五师和第三师。1年9月,入朝的第5、第3师编成第1军,由陆军上将山县有朋任军长,指挥在朝鲜的进攻行动,向驻扎在平壤的清军发起进攻。

日军对平壤的进攻分四路进行,采取合击和四面包围的战术:少将岛义正率领第九旅(约3600人),从首尔出发,经首尔至平壤大道,到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和吸引清军,便于其他部队从平壤的左、右、后三面包围进攻;第五师的队伍(约5400人)由团长野津道官率领,从首尔派兵从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由陆军少将李健·尚文率领的第10旅(约2400人)也从首尔出发,从麦田店渡过大同江,向平壤东北进攻。从日本经海路登陆朝鲜元山的日军,称为元山支队(约4700人),在第18步兵团团长上尉·佐藤的指挥下从元山出发,渡过大同江至平壤西北的顺安,切断清军向益州的退路,与舒宁支队会合,共同进攻平壤以北。清军在平壤的防御部署是在大同门外的大同江上修建浮桥,通往未来。江南岸建了五座堡垒,由易军和盛骏守卫,由马玉坤指挥。城南外建有十五座堡垒和兵营,南端的大同江北岸建有长二千米的胸墙,墙下埋有地雷,是南方的第一道防线。守军由和奉天廉组成滋营,由魏指挥;城北牡丹台处建有堡垒,沿牡丹台外侧自东北向西北方向建有四座堡垒。、奉天连军、降子康仁子营,都督左。内城京昌门至七星门一线,由叶志超的鲁豫守军驻守。在这场战斗中,清军占据了更大的优势。首先是地形优势,平壤是朝鲜平安道的首都,依山傍水,城墙高大坚固。* * *有六座城门:南有朱雀门,西南有静海门,西北有七星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长庆门,东南有大同门。玄武门横跨牡丹峰而建。因为牡丹台靠近城墙,所以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城东依靠大通河作为天然屏障。总之,平壤城因为地势险要,很难攻。其次,清军有充足的兵员、武器和粮食,足以等待和击退来犯之敌。此外,朝鲜官方和民众也大力支持清军。清军定居平壤后,“朝鲜难民、民团等。吃了不少糨糊,对平安路的观察使闵积极协助清军作战,而在首尔的朝鲜统治者李云英则暗中向清军传递信息,企图从内部击退日军。另一方面,日本军队不受朝鲜人欢迎。日本史料记载“各地朝鲜人见我军皆避而不见”,日军强征的朝鲜仆从“惶恐不安,拒服兵役,强征时却中途逃亡,比比皆是。于是,我北上各队,远山支队,准备应对途中补给不足的情况。师队除了粗米没有副食,几天只有一勺盐。“一路上,我不断遭遇朝鲜人的偷袭。但清军即使有这些优势,也没有主动出击,扭转战局,尤其是清军军纪的恶化,让原本受到热烈欢迎的朝鲜民众寒心。正如目睹平壤之战的朝鲜人朴银植所说,“清军渡江时,我们的人民争锅迎客,却大肆掠夺,失去了民心。“总之,清军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最终导致了清军的失败,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到平壤时,清军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8月31日,叶志超打电报给李鸿章,主张“一旦秋收兵已集,就要齐心协力”,但李鸿章认为这是“一个成熟的意见”。直到闵兵英打电报说日军要来了,李鸿章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打电报给叶之超“准备入侵”,光绪皇帝对叶之超也很不满。他命令在平壤的清军“不等敌人进攻,不等兵临城下,就分兵修寺,听其自由往来,想打就打,事倍功半。”叶志超只好命令各军加强岗哨,摸清敌人的行踪。9月6日,左派哨官傅殿奎率骑兵一声哨出,行至黄州以东5里时,与日军第九混成旅先头部队一名战士率领的第十一统战第一旅会合。双方交火后,冯军与我们太不一样了,所以他们撤回并报告回营地。当天,叶志超得知日军大队即将进攻,于是召集魏、左、马、冯等将领开会,决定调遣80%兵力,共计7000余人,并随身携带粮食。9月7日上午,他过河到中和县城,镜头碰到了他。每个营的20%留在平壤的旧营地。在中和,清军因为晚上天黑而自相残杀,2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叶志超便于敌人当天发函,将部队调回防守。此后,部队一直盘踞在平壤,无法撤退。日军利用这个机会,成功完成了对平壤的围攻。

当日本第一集团军司令山县有朋将军在平壤战役前两天到达汉城时,他指示他的军官:“在极其困难的战斗中,他决不会被敌人俘虏。他宁愿无辜死去,以显示日本男人的正直,保全他们的名誉。”虽然是为了激励日军发扬武士道精神,但也透露出他作为日军指挥官,并没有绝对的胜算。9月13日,第四路日军全部逼近平壤,元山支队向顺安推进,切断了清军退守益州的后路。14晨,远山、硕宁两支队伍一起发起进攻,攻占城北山顶清军营地数个。左亲自督阵,但叶智超未能得逞,只好领兵回城。当夜,眼见城北形势危急,叶志超主张弃城而逃。他说:“敌人大获全胜,锋芒毕露。我军弹药不齐,地形不熟。不如全队暂退漳州,养精蓄锐,以备后招。”当时将领们违和不一,左却怒斥:“敌人出其不意,使其掉头不敢窥探中原,这才是正法。朝廷设机养兵,每年花费数十万。这只是为了今天的耳朵。如果不战而退,为什么要替朝鲜报国?君子建业立功,一举!失败了就直言不讳。”他慷慨陈词,怒容满面,恳切希望叶志超“同心协力,共助时势”。左派亲军监视叶志超,防止他逃跑。教练失去了作用,清军可以说是孤军奋战,这也为清军的失败埋下了伏笔。9月1894日上午,日军按计划发起总攻。战斗在三个战场展开:一个是大同江南岸战场(在川桥);二是玄武门外的战场;三是城市西南战场。9月15日凌晨3时,岛吉正指挥的日军第九混成旅分左、中、右三路向大同江南岸的清军进攻。马玉坤驻防的清军立即自卫还击,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从河对岸出击,炮火异常猛烈。日军进攻部队暴露在基地前的空地上,没有掩护,伤亡惨重。日军队监下令“宁死不退”驱赶士兵,誓死奋战。士兵们被迫冒着生命危险向大道两边的左右堡垒发起冲锋。保卫清军在大通河渡口的桥头堡和江北的根据地,相互配合,猛烈打击日军,伤亡惨重。清军一看,冲出基地,发起反击。日军现在处于犹豫之色,正在撤退。日军指挥官挥刀督战,士兵不许撤退。两军开始了一场白刃战。双方步兵激战的同时,两军炮兵也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射击后不久,日军“山本上尉领导下的二十四个炮兵中队全部阵亡”。清军同时派出援军补充弹药,鼓舞了士气,增加了火力。日军凌晨零点从露营地出发,已经战斗了半天多。没有早餐,也没有饮用水。士兵们又饿又累,他们的弹药也将耗尽。尤其是“中央队前线弹药已全部耗尽,伤亡将大部分分配”,已无力再战。下午1,岛义正不得不下达撤退的命令。下午2点,日军全部撤出战场。在这次攻击中,日军编入第九旅“将校以下死亡约140人,受伤约290人”。大同江南岸战役(桥中)被评价为“甲午海战中清军打得最好的一仗”,日本人还写了一首诗感叹:“此仗不能打桥中。”

宣武门、牡丹台一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参与进攻的日军是硕宁和远山两个支队,兵力最大,是清军防卫力量的2.7倍。15年9月凌晨4时,硕宁支队向宣武门外满洲广场牡丹台外清军两座堡垒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圆山支队向牡丹亭外西北的两座清军堡垒发起进攻。清军保卫根据地,顽强抵抗。6点20分左右,“枪炮声最猛,烟和雾混在一起,几乎难以分辨。”左为太守,谓曰:“吾兵拒之。日本人伤亡惨重,但仍奋力前进。”圆山支队将炮火集中在牡丹台外西北最外围的第一基地,堡垒被摧毁。清军于6时50分被迫撤退。不久,第二基地在日军的攻击下被废弃。15七时,圆山支队占领牡丹亭西北外第二基地,随后在蒋子康指挥下,脱离清军防守的姬子陵阵地,直扑牡丹亭。当圆山支队攻打牡丹台外西北第二要塞时,硕宁支队也攻打东北第二要塞。日本将看到尚文将首先派遣两个步兵中队去攻击东北要塞。清军坚守在基地,战斗到七点半左右。清军放弃了要塞。这样,剩下的东北另一要塞穆丹台就处于孤立的境地。日军的“山炮弹片频频在基地上爆炸”,但清军仍坚守阵地,“抵抗得相当好”,直到8时才撤出堡垒。至此,清军的四大堡垒和从外部覆盖牡丹亭、玄武门的姬子陵阵地全部落入日军手中。元山、硕宁两个日军小分队,合力从东、北、西三面包抄牡丹台,三面夹击牡丹台守军。牡丹亭是平壤的制高点。“倾城胜”,倾城受牡丹台陷落威胁。所以日军对此早已有所重视,于是集中了硕宁和元山两个支队的兵力,企图一举夺取。日军占领外围要塞后,立即用排炮轰击牡丹台据点,掩护步兵进攻。清军在左的指挥下,拒绝冒险防守,“死守不放”,用速射炮猛烈打击进攻的日军步兵,使日军“作战相当困难”。为了支援步兵冲锋,日军炮兵“重点轰炸牡丹台”,牡丹台外城发射了3枚榴霰弹,堡垒胸墙被毁,速射炮也受损,清军伤亡惨重。日军乘势发起冲锋,蚂蚁附后。早上八点半,牡丹台终于沦陷了。正在宣武门指挥作战的清军将领左看到牡丹亭已经倒塌。“知势已崩,他将死。”为了表明与平壤同生共死的决心,他穿着黄色夹克继续指挥战斗。他先中了两枪,还在指挥,最后死在枪下。日军占领牡丹台炮台后,立即在基地上放炮,炮轰玄武门。很快,宣武门城楼被毁,只剩下四根立柱,巍然屹立在城头,清军火力下降。日军乘虚而入,派一小队士兵潜入城下。他们用绳梯从玄武门边爬了上去,清朝守军都惊呆了。日军夺取宣武门,挺进城中,遭到清军攻击。日军不明真相,其将领马上看出尚文一时半会攻不下内城,于是派飞马下令进入玄武门的部队撤至北部高地观看清军动向。就这样,玄武门之战立刻停止了。

在城西南战场,进攻这条线的日军是野津道观率领的第五师团的队伍。该部于上午7时到达平壤西南的山川洞,立即向山上的清军开炮。并派遣步兵向清军要塞冲锋,但未能成功。清军两次派出骑兵反击,也被占据有利地形的日军击退。据日军统计,清军骑兵两次进攻,273匹马阵亡,130多名士兵阵亡。由于清军的这个前线堡垒众多且坚固,日军山炮无力摧毁。到中午,两军实际上处于休战状态。眼看战斗不利,清军依托要塞坚守,日军难以过线。诺金道观派小分队得知步兵队长侦察到清军动静,报告“清军仍在,阵地不动。”此时已过中午,野津并不知道其他战场的情况。他收到的报告都说:“敌兵善战,平壤的防御非常坚固。”于是他与师参谋长上田·友泽和参谋福岛安正·中佐商量,他们都不知所措。野津气愤地说:“我在千里之外带兵杀敌,却不能攻陷这座城市。我怎么面对我的皇帝?”我已经下定决心,在明天的战斗中,我要举全军向城下挺进,冒着敌人的子弹,爬上胸墙。成败在此一举!所幸我军被困城中,我愿足矣;如果不幸战败,平壤就是我的葬身之地!“那么,下令明天休战。两军当时处于休战状态。至下午2时,平壤三大战场基本情况如下:在大同江南岸战场,马玉坤的易军击退日军进攻,取得胜利;西南战场,胜负未分;只有城北玄武门战场的基地被攻占,牡丹台和玄武门失守,但日军尚未入城,所以战争对清军来说还是有希望的。而且当时日军已经阵亡189人,受伤516人,清军伤亡并不比日军多多少。而且清军的弹药和粮食足够守城1个月,而日军的弹药和粮食即将耗尽。再加上当时平壤已经开始下雨,日军在雨中宿营,异常艰难。如果清军决心坚守,局势很可能会出现转机。然而,牡丹亭和玄武门的丢失以及左的死亡,吓坏了清军总教练叶志超。与众将商议后,决定弃城而逃,曰:“既失北门咽喉,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中惶恐。如果敌军连夜进攻,如何防守?“如果我暂时不抛弃平壤,我会狂妄自大,抬高自己的野心,然后大获成功。”只有马玉坤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叶志超没有听进去。下午4时,叶志超以朝鲜平安省监民的名义,派一名朝鲜人冒雨向日军元山支队送书,表示愿意弃城撤退。佐藤正弘接过书读了起来,但信被雨水打湿,无法阅读。佐藤正弘把它送给了骑兵队,并把它送给了硕宁支队去见少将·尚文。还没看完,就看到平壤所有的大门都挂了白旗。

于是,李健看到了少将尚文,一边命令圆山支队到七星门,一边亲着大队副官桂大伟* * *带队到牡丹亭,进了玄武门,到了小斗门,叫里面的兵开门。我无法用语言理解,所以我用笔交谈。桂队长用铅笔在一张纸上写道:“如果投降,可以允许。应迅速打开城门,集中武器于我军;否则,攻击它。”从门缝到门边。清兵也在纸上写了回信:“雨很大,很难迅速散去。在现在的明朝,打开这扇门。”得知清军会在这一夜出逃,日军在益州和庐山大道设下埋伏,向清军进攻。

1894年9月夜间8时,清军开始撤退。叶志超早已给各营发了密信,轻装上阵,夜间出发。因为事情比较急,还不知道,下起了倾盆大雨。清兵冒着大雨成群结队,或从七星门、静海门蜂拥而出,或翻越城墙。或者走庐山大道去海边,或者从益州大道往北跑。日军元山支队伏击益州大道,第五师主力伏击庐山大道,拦截逃跑的清军。5438+05年6月晚8时至次日黎明,清兵络绎不绝,直扑而来。结果,当他们到达伏击地时,遭到了日军的枪炮袭击。清兵“不能转身躲避子弹,团得越紧,死的人越多。”据目睹战斗的盛骏官员栾树山说,当时的情况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士兵们冒着雨向西,好像受到了惊吓,不问路径,径直向他们冲来。敌兵突然听到部队在赶,怀疑是抢村。他们都用枪封锁了道路。山口戒备森严,形势如网,几经奔波,毫无空隙。而前军被敌袭,不得不折回;然后士兵们想逃命,一直往前走。来来回回,挺挤的。夜色深沉,不分南北。如果是这样的话,士兵们不管前方是敌人还是己方军队,乱刀乱枪,自相残杀,就太可怜了。士兵前进时,既被敌人射中,又被自己射中,互相践踏。谁知道其中的恩怨?此时寻父寻子,呼兄唤弟,鬼哭神号,地动山摇。稍微熟悉人和土地的,找韩国土著带路的,都落了网,怕没事干。不把自己淹死在水里,就自己引剑,甚至找个石碑来相会,人就在树林里吊死。到处都是死尸,血流成河,凄惨悲凉,无法形容!”

天亮后,日军在战场上巡逻。只有在姬子陵墓附近,两到三百步之间,士兵和马匹的尸体堆积如山,道路被掩埋,河流是红色的。尸体堆得最密的,50步内躺120具尸体,杀30匹马,互相枕着。据统计,仅一夜之间,就有1500多人被杀,683人在逃亡途中被俘。其中119人因伤被俘,25人因重伤死亡,3人因病死亡,47人因试图逃跑被日军射杀。日军缴获的武器弹药、粮食等物资不计其数。16年9月晨,日军元山支队、硕宁支队入城,山呼天皇万岁。城里不仅没有一兵一卒,朝鲜居民也逃之夭夭。“这么大的城市很少能看到韩国人的影子,街上到处都是朝气蓬勃的日本兵。”清军退守顺安时,遭到日军拦截,损失惨重。叶志超连夜奔袭500里,于06年6月6日逃往安州。在安州,他向朝廷谎报军情,说“日本人以三四万人猛扑擂台”,“苦战五昼夜”,“粮食告罄,退出平壤”。然后逃到益州,在21跨过鸭绿江逃到中国。到9月24日,清军已全部从鸭绿江撤退,日军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