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现代城市历史街区的内在活力

近年来,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外部物理环境的保护和内部街区功能的更新,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和文化内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上,是保护和更新大部分历史街区的必由之路。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误区

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是:大量由优秀设计师精心设计和重新诠释的历史街区,融合了文化价值和艺术作品,重现其优雅;然而,尽管这些新设计的历史街区在建筑领域得到了认可,但在中国人面前却受到了冷遇。还有一些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历史街区。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更新,但是街道冷清,店铺无人问津,无法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明确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目的应该是首要任务。历史街区复兴的关键,不应该是建筑学范畴的建筑的修复与复兴,而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的街区复兴——更新后的历史街区应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鲜活的生活空间。

不同性质历史街区活力复兴要点

从历史街区的主要功能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居住型历史街区、商业型历史街区和文化型历史街区三种类型,所以历史街区中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居住、商业和文脉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历史街区,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改造。

居住性历史街区——居住空间的重构与延续

居住性历史街区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特征的历史街区,居住功能是其发展和延续的基础。除了居住功能,居住性历史街区还具有历史连续性、空间完整性、社区性和文化性的特征。需要从居民的生活习惯、日常活动、邻里关系、社会网络构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考虑居住性历史街区生命力的延续。

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居住建筑的保护和更新上。对于破损较少、住宅建筑整体价值较高的街区,应采取完全保护,仅对街区内材料老化严重的建筑进行修缮,完整保留街区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网络。对于那些传统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的街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置换一些建筑,进行结构调整,比如将街区内质量较好的建筑改造成特色酒店或公共活动中心。

其次,在住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在深入了解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构成的基础上,设计安排相应的场所,为居民提供聚会、交流和娱乐的场所,使街区内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方式和邻里关系得以延续。

商业历史街区——“老字号”焕发第二春

商业历史街区是以商业交易为特征的历史街区,主要经营特色饮食和传统手工艺。这类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老店、传统手工艺技艺和各种技艺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依赖于人的存在。因此,老字号在保护和更新这类历史街区的过程中,应根据生产、加工、陈列、销售、餐饮方式的不同要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适应物质空间载体;我们绝不能简单地通过功能置换将这些老品牌搬出历史街区。

此外,保护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尤为重要。传承人离不开培育的文化土壤。通过保存他们的商业活动和住宅建筑的结合,他们可以在他们成长和学习的特定环境中保持他们的传统技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通过表彰、命名等方式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同时给予强有力的经济补贴和资助,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从而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与空间的统一

文化历史街区主要反映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文化、风俗礼仪、宗教文化等。街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尊重这一点,这不仅有利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也有利于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对于这类历史街区的振兴,首先应该考虑安排相应的场所来介绍和宣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参观街区的市民或游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街区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历史街区的改造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工作,还应本着保护建筑风格和发掘街区隐形特色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根据具体的街区类型,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才能使改造规划真正融入历史文化的血液,唤醒市民强烈的认同感,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盘活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