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梅戏的历史

黄梅戏起源的历史最早有记载。鲁先生在《黄梅戏的起源》一书中,列举了关于黄梅戏起源的三种传说,但并未得出定论。现有的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文章和字典都是根据这种选材来编写的。在此,本书观点全面介绍如下: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的时候,农民们都习惯于唱‘淮调民歌’来庆祝他们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民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图例2:"...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过去,每到黄梅季节,经常会被洪水淹没,四乡的农民都会在此时举行拜神大会,以祈求丰收。会上出现了各种歌舞表演,以这种歌舞表演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被命名为‘黄梅调’,因为它与黄梅季节有关。”

传说三:“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山歌调,即黄梅采茶调。”这不太可能。

现代学者也对黄梅戏的起源进行了探索。比如吴福润先生最近在《黄梅戏艺术》杂志上撰文,认为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但对黄梅戏的起源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黄梅”二字引起的误传。黄梅戏确实与“黄梅”二字关系密切,但“黄梅”并非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相传此山因寒冬腊月满山黄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还能找到“黄梅”。

著名文史学者张建初先生指出:“这个黄梅不是那个黄梅。”

80岁的前黄梅戏艺术研究所所长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一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看法。

郑老告诉记者,关于黄梅戏源头的争论,核心在于“黄梅”二字,有两种解释:一是黄梅时节;二是湖北黄梅县,即“民间调发源于鄂东黄梅县,即黄梅采茶调,是清朝乾隆年间随当地逃难缺水的灾民来到安庆地区的。”郑老认为“黄梅时节”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在后者,他认为并不恰当。

郑老展示了他搜集到的资料,中国戏曲编年史(安徽卷)中有两处记载:咸丰六年(1853)三月,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收复宿松,在县城上演了三天的古画戏(后来的黄梅戏),欢迎天兵入城;咸丰七年(1857),清军在宿松县修建剧场,演出一场古画(黄梅)戏,并邀请各营营长、官员观看戏曲。郑老还看过一部清末戏剧对联集的手稿,里面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在安庆有一副隔河流传的对联,上面写着“颂德、抒雪、高调、不唱黄梅”。

郑老认为这些是黄梅戏最早的记载,应该形成于咸丰年间,黄梅戏的名称是安徽人起的。“乾隆时期,没有黄梅戏。逃离缺水的灾民带来了湖北民歌,连采茶曲子都没有。”郑老也肯定了黄梅戏是安徽独有的。民国初年,怀宁学者成延生在《万有谱》中写了一句话为证:“时至今日,安徽各地乡村也有所谓草台戏,都唱黄梅调。.....他拯救了这部剧。”

交谈中,郑老还向记者讲述了湖北省邀请黄梅戏回娘家的活动。这个口号提出后,1984左右,中国记协邀请郑老到湖北采访。采访中,湖北剧坛对官方的观点看法不一。以湖北戏剧专家、资深学者桂为代表的一些戏剧研究者认为,湖北省没有必要对黄梅戏投入过多,应该在湖北采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戏剧艺术,“把黄梅戏请回来”。

另有相关学者认为:安徽安庆的桐城曲,在明代流传至黄梅(湖北——人引)。黄梅戏由来自桐城县罗佳玲的严凤英演唱,他的方言是纯正的桐城话。

这说明安庆是黄梅戏最有说服力的源头。

江西也有一些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这种说法基本不被大众认可。

有人认为现在争论黄梅戏的归属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多关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黄梅戏这一地方戏在当今戏剧领域的地位。

江西也有一些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这种说法基本不被大众认可。

有人认为现在争论黄梅戏的归属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多关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黄梅戏这一地方戏在当今戏剧领域的地位。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第一批保护区是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

文化部公布的三名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来自安徽:39岁的韩再芬(安徽安庆人)、41岁的赵圆瑗(安徽安庆人)、61岁的黄新德(安徽芜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