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战争问题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达八年的边境战争。战争爆发于1980年9月22日,结束于1988年8月20日。两国相邻,共同边界1200 km,长约100 km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天然边界。两国长期存在边界纠纷,经常发生武装冲突。此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虽然两国都是伊斯兰国家,但伊朗9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什叶派。

编辑这一段的原因

长期以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一直存在领土争端和民族、教派矛盾。1971开头,双方发生边界冲突。65438年至0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签署了《国家边界和睦邻条约》(阿尔及尔协定),以阿拉伯河主要水道中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阿省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未真正解决。伊朗没有履行上述承诺。65438年至0979年2月,伊朗霍梅尼上台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境协议,双方边境冲突逐渐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另一方面,伊拉克支持伊朗的少数民族,如库尔德人,要求民族自决。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这是两国重要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国向萨达姆提供军火,支持他对这一争议地区发动进攻,企图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支持伊朗国王进攻当时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也担心伊朗1979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会扩散到周边地区。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个因素是两国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传播到整个中东地区。然而,由于最近伊朗革命的成功,这方面的尝试仍然非常有限。对于萨达姆来说,他执政时间不长,正在试图让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美制装备和零部件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事实力。此外,伊朗在阿拉伯河地区的防御也非常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矛盾和边境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抓住时机,利用伊朗支持的针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暗杀企图,发动了袭击,两伊战争全面爆发。自战争爆发以来,它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编辑此段落。战争爆发了。

伊拉克得到了苏联巨大的外交和军事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了经济援助。此外,美国还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从1985开始,美国向伊拉克和伊朗出售武器。这引发了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非常激烈。战争双方经常使用类似一战时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化学武器,包括塔崩毒剂。虽然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使用化学武器,但国际社会并没有对其施加太大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了一系列反攻,夺回战争初期被伊拉克占领的土地。鉴于可能被彻底击败,伊拉克向伊朗提出休战。这个时候伊朗试图打败伊拉克政权,所以拒绝了这个提议。这导致了又一场长达六年的战争。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部队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的畅通。结果,伊朗导弹袭击了美国护卫舰斯塔克号。美国军舰文森号击落一架伊朗客机,造成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死亡。

编辑这份休战协议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伊朗和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一决议,7月198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一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经过德·库埃拉尔和他的助手们的多次斡旋,两伊同意于公元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战。这是伊朗和伊拉克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点。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又回到了战前的状态。

两伊战争历时七年零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赢家的战争。战前,伊拉克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其外债为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欠西方国家和苏联,300多亿欠其他阿拉伯国家。战争中,伊拉克3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直接损失(包括军费开支、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3500亿美元。伊朗还欠着450亿美元的外债,70万人死亡,165438+万人受伤。仅在德黑兰,就有20万名妇女失去了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这场战争使两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推迟了至少20到30年。

海湾战争,1991 1 17 ~ 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对伊拉克开战,以恢复科威特的领土完整。

海湾,波斯湾的缩写,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所表现出的现代高技术作战的新形势、新特点,给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带来了许多启示。

编辑这一段的原因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主权和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拉克与科威特的争端再次凸显。就伊拉克而言,主要原因是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在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地区大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阿联酋的纠纷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在向科威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伊拉克下定决心武力吞并科威特。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 8月2日上午1时(科威特时间),经过精心准备,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拉克-科威特边境,对科威特发动了突袭。与此同时,一支特别行动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进行了一次直升机攻击。拂晓时,两支对立的部队开始攻击城里的目标。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沙巴和一些王室成员匆忙逃到附近的一艘美国军舰上。阿米尔的兄弟法赫德王子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点,伊军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城。下午4点,伊拉克军队占领了科威特全部领土。并将科威特归类为其19省。

编辑此段联合国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震惊了全世界。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伊拉克实施制裁。反应最强烈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它们在海湾地区有很大的经济利益。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迫使伊拉克撤军,并做好必要时实施军事打击的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制定了“沙漠之盾”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点(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这项计划。

“沙漠之盾”行动计划是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在3至4个月内(17周)部署24万兵力及其组织装备,使美军及其他出兵国在该地区的兵力与伊军大致相当。第二阶段,我们将根据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使兵力达到足以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水平。在第一阶段部署中,根据伊拉克军队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沙特发动攻击的情况,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达兰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部队,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封锁伊拉克军队可能发动的攻击,确保后续部队陆续抵达部署。

方案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的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地调度运输司令部管辖的战略运输工具,调动预备役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招募和组织预备役。其他部队派遣国也启动了自己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的行动,两个阶段的部署于6月8日结束,分别为11。当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1200坦克,2000辆装甲车,1300作战飞机,1500直升机,100多艘战舰。

加上其他国家,总出动兵力达50万人。一些非部队派遣国提供了武器装备、船只、飞机和医疗队。随着各国军队的部署,越来越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8月中旬,通过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级别成立了一个协调作战指挥机构。原则上,战区内所有部队由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中将·哈立德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统一指挥。然而,各国军队分别从其最高当局接受命令和指示。

因为美国等国的出兵和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延缓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种制裁,保全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防御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着“圣战”的旗号,将撤军与以色列撤出阿拉伯被占领土挂钩,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手指;经济上,采取对内紧缩,对外寻求突破的政策;军事上,加紧扩军备战,恢复建设24个师,使陆军总兵力达到77个师,65438+20万人。同时加强了战区兵力部署。按照三道防线部署了43个师,约54万人,4280辆坦克,2800门火炮,2800辆装甲运输车。

美军在开始实施“沙漠之盾”计划时,已预估到伊拉克拒绝撤军,拟定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65438年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项计划。计划要点是进行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机构;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试图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政府。

基于这一决心,制定了如下作战计划:实施多国、多方向、海空、地面协同进攻,先以空战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再逐步转移空中作战重心,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摧毁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以阿拉伯军队解放科威特城。整个战斗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2.夺取制空权;3.对地面部队的空袭;4.地面进攻行动。

165438+10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将19911 15定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 1 10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了战前的最后一次会晤。然而,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的余地,会谈未能取得成果。65438+10月16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 30,布什总统向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签署国家安全指令,命令美军对伊拉克开战。

编辑多国部队攻击的这一段

65438+17年10月凌晨,美军空袭开始。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战。按照计划,三个阶段将同时启动,携手推进,逐一实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EF-111、EA-6B、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路。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这是攻击的原因。每日出动架次为2000至3000。据美军统计,到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54万伊军有25%以上伤亡,重型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军中央司令部的陆军还制定了具体的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决定由五个军事小组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国第18空降军在全线西部实施攻击,负责切断战区伊军与后方的联系。美国第七军在前线中段承担主要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方联合部队、美军中央司令部海军陆战队和东部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面和科威特城内的伊拉克部队,牵制伊拉克战术和作战部队。北部和东部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城。方案拟定后,多国部队从65438年6月+10月17空袭当天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攻击起点移动了200多公里和300多公里。

1991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4点,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军队发起大规模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前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总部的注意。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导致西端“关门”,东端“开走”。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主攻的美军第七军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先向北,再向东,消灭伊拉克军队的主力。伊拉克军队面对多国部队的进攻顽强抵抗,随后逐渐向北部和西部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上午,科威特城完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大部分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鉴于此,布什总统于当地时间当天8时发布临时停火令。整个地面攻击持续了100小时。

编辑此段停火

临时停火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并愿意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决议。在此基础上,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已经结束。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43个师中有38个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运输车,2917门火炮被摧毁或被俘。107架飞机被击落、摧毁或俘获。多国部队共死亡126人(包括74名美国人),受伤300多人,失踪12人。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崩溃和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深刻反映了世界向新格局过渡中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上装备武器;攻击方式不再以大规模杀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准性;整个战争的范围和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战争的协同性和时效性是空前的。还表现出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应用于战争所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许多新特点,包括:空战成为独立的作战样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交战手段;电子战是“硬杀”不可或缺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新的战斗方式。

由于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海湾战争已经作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被载入战争史。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了12类50多颗军用和商用卫星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固定翼飞机、1700架旋翼飞机(包括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多辆坦克装甲车,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等。虽然多国部队在数量对比上并不优于伊军,人员比例为1/2.4,火炮比例为1/2.4,坦克比例为1/1.44,但多国部队动员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比伊军高出许多倍:新飞机数量为13/6544。海湾战争空战中空投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空投总量的7%,但命中率高达90%。超过3700辆伊拉克坦克和2000辆装甲车被摧毁和俘获。海湾战争所体现的技术对战争的强大影响,预示着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简单的数量对比已经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科技的应用导致大量的信息获取,也使得对面的敌人很难使用战术。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战争

1992年4月至1995年4月,波黑(以下简称“波黑”)三大族群为波黑的未来和领土划分打了一场战争。自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斯拉夫六共和国之一)的三大主要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在波黑前途问题上分歧严重:穆斯林主张脱离前南斯拉夫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罗地亚人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塞尔维亚人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的反对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承认。塞尔维亚人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三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冲突突然加剧,导致战争爆发。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大族群展开大规模的领土争夺战(1992.4 ~ 1994.1)。起初,战争是在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开始的。不久,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他们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首先,双方夺取了自己居民占多数的地区。接着,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在塞尔维亚东部-波黑边境、西北地区和首都萨拉热窝争夺地盘,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靠近克罗地亚边境的北部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的战场,战火在波黑四分之三的地区迅速蔓延。三个民族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斯林110000人,塞族8万人,克族5万人。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1992)的支持下,加上其部队中有4万人是前南斯拉夫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斯尼亚塞族官兵,塞族装备了坦克、大炮、飞机等重型武器。(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在战争初期基本没有重武器),军事优势明显。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人控制了约70%的国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人控制了约20%的国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斯林只控制了约10%的国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以来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如对波黑塞族和南斯拉夫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遣维和部队、在波黑设立“禁飞区”、建立穆斯林“安全区”等。北约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实行全面封锁,并为“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也进行了多次调解,但都没有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紧介入波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 ~ 1995。).北约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干预从军事威胁升级为对塞族的有限空袭。1994年2月初,它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限期从萨拉热窝撤出所有重武器,后来又以“禁止”为由击落了4架塞族飞机。3月,在美国的敦促下,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签署了建立联邦军队的协议,再次形成了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共同对付波黑塞族的新局面。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控制区之间的联系。塞族进行了反击,并包围了“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德。北约立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德的塞族阵地进行了第一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进攻。同年8月,南斯拉夫为摆脱国际社会的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断绝了与塞族的一切联系,使塞族陷于孤立无助,削弱了他们的军事优势,但仍在战场上占据主动。5438年6月+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夺取了比哈奇周边的大片塞族土地,成为“安全区”。塞尔维亚人进行了军事总动员,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下,收复了全部失地,并于5438+065438+10月中旬包围了比哈奇。165438+10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胡德宾机场和波黑塞族控制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没有改变战场态势。年底,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争再次爆发。7月,塞族接连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泽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攻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失去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 ~ 12)。8月初,在克罗地亚派兵65438+万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了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至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到炮击为由,出动3400多架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袭,发射13枚战斧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完全瘫痪。在克罗地亚军队的配合下,穆斯林和克罗地亚军队趁机袭击了波斯尼亚西部的塞族人。到9月底,穆斯林-克罗地亚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接近五国接触小组为双方规定的比例。塞尔维亚人失去了军事优势,被迫同意南斯拉夫代表他们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平谈判。11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波黑和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04年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根据该协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继续作为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两个实体组成,即穆斯林联邦和斯普斯卡共和国。穆斯林联邦控制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565,438+0%的领土,其余由塞尔维亚人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战争期间,三大氏族动用了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和一些战斗机。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成为难民。该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0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干预和武装干涉,尤其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的结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