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中外丝绸的历史有清晰的了解?

早在1837年,著名学者卡米尔·博韦(Camille Beauvais)在介绍汉学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s Julien)撰写的《中国蚕业文献》时就指出:“无论蚕农或学者如何看待这部著作,我认为它永远是汉族人在蚕业实践上优于其他任何民族的铁证,也是他们取得的惊人成就。法国丝绸工业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帕里塞特(Ernest Pariset)也在1862和1865年出版的上下篇巨著《Histoire de la Soie》中,从历史和自然蚕业分布的角度分析了丝绸工业的起源,否定了丝绸工业起源于埃及、印度、古希腊等与中国有着同样悠久文明史的国家的可能性,并得出中国是世界丝绸工业起源的结论。20世纪以来,中国丰富的文物考古成果、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丝绸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从1926年山西夏县尹喜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蚕茧到1983年河南荥阳城东清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丝织品;65438年至0980年,河北正定县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两个陶蚕蛹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蚕、桑、丝、绢”的象形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发现的与养蚕有关的甲骨文,充分说明黄河中下游是养蚕的发源地之一。1958浙江湖州前山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素绸片,1960江苏吴县梅艳遗址出土的“蚕纹”黑陶,1977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卷布器、骨机刀、木经轴和“织纹”。

福建崇安武夷山莲花峰白崖棺椁出土的商绸衣等考古发现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丝绸业的发祥地之一。不仅如此,近年来,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蚕体”金虎摆件、成都平原长期流传的“蚕女马头娘”等文物。

神话传说和祭祀“青衣神”的习俗可以说明,以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成都三江平原,也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中国丝绸业的起源也应该是多中心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的三江盆地都是丝绸业的起源地。

从人类进化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推测,我们的祖先对蚕丝利用的认识应该是在吃了桑树或蚕蛹之后开始的。他们在食用蚕蛹的过程中发现了茧丝的利用价值,发现用开水食用蚕蛹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开水可以煮茧缫丝...随着对蚕丝利用价值的认识,人们需要大量的蚕茧。因为野外采集蚕茧费时费力,他们就开始在家里种桑来招养。在种桑育种的过程中,人们加深了对蚕生态的认识,为了防止鸟兽的危害,提高蚕茧产量,开始在室内引进蚕,然后进行选育和饲养,完成驯化。

化学工作。因此,我们认为人类对家蚕的驯化利用经历了田间采集、栽桑、室内饲养的过程。

虽然古代最早的丝织品(可能尚未发掘)所用的丝绸不一定是家蚕丝,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部分带有“织纹”和“蚕纹”的纺织器皿和牙刻杯,以及殷墟出土的茧壳,表明我们的祖先在6000年前就意识到了蚕与纺织的关系,推测当时已经开始在室外种植桑葚饲养和驯化天蚕。

只有当有消费需求时,生产才是必要的。虽然丝织技术的起源应该早于人工养蚕,但当丝织品有了一定的产量,陶蚕蛹、玉蚕作为装饰品出现时,人们对蚕一定是非常熟悉和崇拜的,可以认为当时天蚕已经驯化,进入了家养阶段。1958年浙江前山阳遗址的丝线和丝织品,1980年河北南阳庄遗址的陶蚕蛹,表明我们的祖先在5500年左右已经掌握了相当高超的丝织技术,开始在室内人工养蚕。因此,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可以认为丝绸业起源于55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