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书的历史发展

宋代时,曾捏造梧州等地。明朝洪武年间,各州县奉命分编。到了民国和解放初期,还是有书的。宋露瑶的《墨宝亭待造并赠陈公博士墓碑》:“熙宁...自有嘉宝定律,鱼鳞书也。”《明史·食粮录》:“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吴淳等。,并在郡县设支部,以粮设区。区里有四个粮长去丈量田地的方圆,第二遍知书主、田主之名,分类编成书,如鱼鳞,号为鱼鳞图册。”黄青宗羲《伊名待访录·天志三》:“鱼鳞书之大小,一号以一亩为准,不准奇。如果和几亩同面积,不妨数一数;分一亩,不妨来个状元。”《清稿·食货录一》:“光绪末年发现凤凰、岫岩、安东汤唯约十万亩。”吴汉《朱元璋传》第三章:“张士诚在破城之前,把鱼鳞都烧了,从他开始打仗到他死。”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一种科学的田赋管理方法,其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所有者的姓名、土地的亩数、四至界限和土地等级。每块土地的形状也被绘制成地图,每卷前面都有该土地的综合图,像鱼鳞一样,故称《鱼鳞图集》。最早出现在宋代农业经济发达的浙江、福建等地。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州疆域,采纳休宁儒生朱升的建议,“筑高墙,广积粮,缓为王”,为《鱼鳞图册》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发现土地瞒报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集,明确了土地权属,在相当程度上清理了瞒报。这是土地管理史上的一大进步。《明代鱼鳞图册》就其登记项目而言,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土地登记簿。它的建立为税收的征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税储或免税生产的弊端,保证了政府的税收,增加了耕地和税收。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为366.77万多公顷。到24年,增加到387.4万多公顷;税收只有稻麦,从洪武十四年的二千六百一十多万石,增加到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多石。《鱼鳞图册》的编撰,对于巩固一个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明初洪武十四年,实行李佳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全国人口主要按职业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登记造册。军户提供兵役,平民户提供贡品。工匠涵盖的名目繁多,有工匠(手工业),有灶户(食用盐),甚至有乐师(娱乐)。各种户籍都是世袭固定的,严禁私自逃籍。明朝的法律也用贬损户籍作为惩罚手段。

明代各类户籍居民都有固定住所,没有“路导”,即基层政府出具的介绍信,任何人不得离开住所百里。对于绝大多数人口来说,“十户为保,110户为内”。设常宝、李昌为基层组织,负责执行政令和征收赋税。私人家庭状况的所有变化都必须登记。

除了嘉宝的行政制度,朱元璋还特别重视道德控制。每个村庄都有“沈明亭”和“景山亭”,作为村民解决日常纠纷和表彰好人好事的地方。道德基层控制也是大明律刑法能够在下一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原因之一。

这种“税役黄皮书”,以户为单位,每户列出乡镇、姓名、年龄、口、农房、资产等。,而且是一个一个登记的,被称为“黄皮书”,因为封面是黄纸。明朝黄皮书制作于10,每册一式四份。分别向中央户部和省、地、县三级相关机构报告。《黄皮书》与《鱼鳞图册》一起,是明代各级政府征收赋税、派遣劳务的基本依据。

从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在天下清田,核定田赋,数额都列入黄皮书,也就是户口本,详细登记居民口、业,每年审核一次。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编制了鱼鳞图集,分为鱼鳞分图和鱼鳞总图。鱼鳞图是以田块为单位编制的,每张图都以田块的形状为草图,以地点、面积、四界、地形、土质(平原、山地、水边、洼地、开阔地、沃土、贫瘠、荒漠、盐碱)为边注。按照“千字”的顺序号,详细登记每户的亩数和方圆的四界,绘制土地生产的地形。此外,地图上还有“分庄”一栏,用来填写卖地分割和父子分家。鱼鳞的总平面图由每个子图中的字段组成。田块的数量和面积以及水陆、山川之间桥梁的路况都标注在田块上。总平面图上的田地排成一排,看起来像鱼鳞,所以叫鱼鳞图集。将每幅地图的“鱼鳞图集”汇总,形成以乡镇为单位的总图,再“将各乡镇的地图合并,形成一个县的地图”。县地图汇总后,逐级上报户部,户部凭各地汇总上报的地图管理全国的土地征收和田赋。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核实土地8507623公顷。到了明朝中期,由于赋税沉重,人们纷纷逃亡,地图集杂乱无章,不准确。到弘治十五年(1502),全国登记的土地只有4228058公顷,但在109年期间减少了一半。此时,大量原本由政府持有的国有官方土地只占私有土地的七分之一。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中的商品经济因素日益增多。雇佣劳动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发展。黄皮书制度被破坏,明初推行的鱼鳞图册逐渐与现实不符,流于形式。历代官员开始探索财政改革之路。

万历六年(1578),内阁大员张为了扭转明朝的经济危机,决心改革税服,最终在全国推行“一鞭法”。

这一改革始于张田的均税。在征得宗申同意后,明朝廷开展了洪武清田后的第二次全国清田。庄田、田敏、直田、荡地和牧地等所有田地都已被清理。万历八年(1580),内阁对清张工作提出八项要求,由外交部和府州县负责。严查隐匿土地和偷税漏税土地房产,追缴欠税。县由县长主持。经过三年的努力,重新进行了土地的测量和登记,国家土地恢复到7013976公顷,比弘治年增加了近300万公顷。万历九年(65,438+05,865,438+0),又编了新的鱼鳞图集(见右)。这本九年万历江苏无锡县鱼鳞图集,见证了明代地籍发展的进步。这是中国历史上土地登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完善。体现在严格的登记方式上,土地登记的底本(鱼鳞图集)与税收的底本(户口本,又称黄皮书)是分开的。并以田为母,以户为子,形成独立的体系。它减少了隐性泄漏,提高了土地统计的质量。并形成了一套地籍管理系统。为研究明代土地管理制度和实现地籍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清朝建立后,鱼鳞图土地税收管理法已名存实亡。不过惠州休宁还有一个地方,比较好。

清初王公贵族的圈地、“三番”的统治以及鼓励地方乡坤开垦土地的政策,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兼并。于是,在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和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再次编造和补充了《鱼鳞图册》。现存的《休宁鱼鳞图册》就是这一时期编纂的,对后来的田赋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后人的精心修复和妥善保存,一直使用到民国末期。

《休宁鱼鳞图册》,县内四角以天干编号,所有地图均以“千字”编号。格式大小不一,内容和格式也略有不同。地图集包含了所有田地的方圆、周边地区、肥沃的土地、所有者的名字,以及300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所有者的变更和税收转移的记录。在承认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要求所有者按亩纳税。图集登记的土地一旦买卖,就要向当地政府办理土地税超挖手续。所以录的内容还是挺详细的。

《休宁鱼鳞图册》真实地反映了徽州私人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转让、租佃、买卖、税收等关系。是研究徽州农村经济状况、农垦政策、水利灌溉、土地测绘、土地流转频率和节奏的税收依据。也是研究徽州商业与徽州农业关系的有力证据。作为人类历史记忆的共同遗产,它受到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档案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