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的历史沿革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延安炮兵学校转战东北至沈阳东郊。由于战争,它后来被迁移到牡丹江。

1948后,延安炮兵学校奔赴东北,先后创办了宣化炮兵学校、东北民政联军炮兵学校、东北自治军炮兵学校、朱锐炮兵学校、东北军区炮兵学校。

1977年,在延安炮兵学校足迹的基础上,军委仍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地面炮兵学校。

1986年升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从2009年开始,沈阳炮兵学院失去了作为大学的自主招生权等权利,成为其他军校的训练基地。

学院位于沈阳东郊天柱山脚下的东营,东邻清帝努尔哈赤的陵墓——涪陵(今东陵公园),西与繁华的市区相连,南临神府公路,北跨姬神铁路。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兵营。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它是冯军阀张的兵营,随后是张学良将军创建的东北会馆。解放后,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朱锐炮兵学校、军委炮兵学校、高级炮兵学校和炮兵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所在地。

学院占地面积1.8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0.3平方米。营地朝南,地势平坦,树木茂盛。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错落有致。有教学楼、办公楼、礼堂、图书馆、兵器馆、体育馆、实验室、运动场、露天游泳池、障碍训练场、枪场、汽车训练场、教学印刷模具厂等设施。学院制定了“绿、亮、美”的办学方针,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了网球场、旱冰场、儿童游乐场、荷花池等6个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景区和公园。学院北侧有现代化的水陆目标靶场、海岛模拟射击训练场和广阔的战术、侦察、地形野外训练场,占地654.38+0.8万平方米。

学院图书馆藏书近20万册,各类期刊800余种,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语音室,先进的专用教室和逼真的实训模拟系统,可同时容纳600人的现代化电教中心,电子计算机实验室各类计算机400余台。学院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和工程师组成的强大师资队伍。学院紧密结合教学和军事作战训练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学科研,多项成果获得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军队科技进步等级奖。科研方面,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赵锡武、全军优秀中青年专家夏忠武等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