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阳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从明朝到民国的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人民水深火热。当时的福建、广东处于恐慌和贫困之中,人多地少,老百姓的生活极难维持。为了谋生,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庭的命运,避免战争,闽粤普通民众一次又一次分批前往南洋谋生。

中国封建王朝末年,大多伴随着动乱和朝代更替,不堪战争的普通百姓和失去权力的前贵族移民海外。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移民地和避难所。

扩展数据:

在下南洋的难民潮中,他们来自中国大部分省份,但福建人和广东人占大多数(95%以上),这与他们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有关。闽粤沿海曲折,人民在向大海学习;两省靠近南阳,往返方便,路近又经济,比去拉美等地更“有选择性”。

明末清初,清兵流散的农民军和抗清失败的明军残余,掀起了向东南亚移民的高潮。明朝亡后,高、雷、连总指挥陈尚川和副总指挥率领3000多名家属和50多艘战船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于是此地被称为“明乡”。

1659年间,跟随李咏皇帝流亡缅甸的官兵家属,有的逃到暹罗,有的被安置在缅甸偏远的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贾贵和贾敏就是这些官兵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