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临床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现代精神病学不仅涉及各种精神疾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还涉及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偏差和多种儿童智力、能力或道德发展障碍的预防、矫正和治疗。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上涉及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个分支,在实践上已经发展到与社会心理健康相结合的阶段。

精神病学的历史

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认识,往往决定和影响着人们对待精神障碍的态度、观点和方法。精神病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精神障碍及其规律认识的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纠正和扭转对精神障碍的歧视和偏见的过程。

在不同时代的各民族文化和医学典籍中,都记载了精神障碍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人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然而,在科学文化落后的漫长历史时期,精神障碍被视为一种荒谬而奇怪的现象,而患者则被视为魔鬼缠身,受到虐待或残害。

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精神障碍态度的改变。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皮内尔提出要解除病人的枷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从而在精神病学概念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并将精神病学带入了医学的门槛。

Kraepelien总结了前人的观察和研究成果,确定了早发性痴呆、躁狂抑郁症等内在精神疾病和脑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诊断名称,从病理解剖学的观点对精神障碍进行了分类,为以后的生物精神病学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了病理心理学的领域,探索某些精神疾病的病因,寻求治疗方法。后来迈耶提出了心理生物学理论,强调形成人格或精神障碍的现实社会环境因素,从而推动了当时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病学的逐渐形成。

在实践中,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直到1968+30年代中期,精神病学仍处于描述性讨论和资料积累阶段,缺乏广泛有效的治疗措施,医院管理仍处于戒备状态。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精神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随着精神药理学和其他脑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当代精神病学的快速进步。人们总结出许多治疗精神障碍的有效措施。例如,各种精神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或消除精神障碍的症状,从而有助于心理治疗、职业和娱乐治疗以及社会治疗。

随着医疗方法的革新,改变了精神病院的氛围,由封闭式看守管理变为开放式管理,彻底解除了对患者身体的束缚,有利于患者康复。

与此同时,精神障碍的诊断技术也取得了进展。脑电图、脑电位分布图、脑诱发电位计算机断层扫描、脑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客观检验某些疾病。而很多心理测试、人格测试、智力测试更有助于精神障碍心理诊断技术的发展。随着精神流行病学和社会精神病学的普及,人们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精神障碍的病因,社会治疗和康复措施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精神病学的内容

精神病学与临床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很多神经系统疾病、代谢、内分泌疾病、内脏疾病,在不同阶段都可能并发精神障碍,需要处理;患有一般躯体疾病的人,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情绪问题,干扰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识别和治疗。

精神病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如人格测验、情绪评定量表等,可以应用于心身疾病的调查研究或应用于其他临床科室。另外,在综合医院开展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的,应该推广。

精神病学病因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扩展到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基础领域。在这些不同的领域,围绕心理障碍的研究成果将推动相关基础医学的进步。

遗传学研究揭示了智力低下的多种原因,如染色体畸变导致的先天愚型;其他遗传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体内苯丙酸羟化酶缺乏,苯丙酸不能被氧化成酪氨酸,最终导致智力低下。大量统计遗传学数据表明,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儿童预期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生化讨论也提出了一些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病因。例如,研究发现,情感性精神病发作时中枢神经递质有变化,主要是神经元突触间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变化。躁狂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抑郁状态下,血清素含量低于正常。

例如,在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证实在发病时存在高甲基化的生物胺代谢产物;其他患者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下降。精神药理学还可以为某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比如对安非他明这种兴奋剂药物的依赖,会导致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安非他明诱发的精神病。

认为苯丙胺作为多巴胺的激动剂,增强中枢神经元突触间的多巴胺能活性,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障碍。然而,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能受体来降低多巴胺能活性,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这使人们认为多巴胺能多动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许多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中枢单胺的再摄取,间接增加胺类的含量,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推测内源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存在单胺代谢障碍。

由于显微形态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神经病理学对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在大脑不同部位发现和研究褐色斑点,有助于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并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一般衰老。

心理学一直被认为是精神病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都影响了精神病学的诊断、治疗和理论讨论。其中,生理心理学探讨了情绪、动机、记忆障碍等多种心理异常的神经基础,有助于一步步为精神异常提供理化基础。

精神病学可以分为很多专业,如临床精神病学、成人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法医精神病学、接触咨询精神病学、精神流行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职业精神病学等等。

精神病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阻碍该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对病因的探讨是精神病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病因学的讨论中,人们已经普遍重视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在方法论上充分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在微观研究中,我们重视遗传学和免疫学在某些精神障碍中的作用,在宏观研究中,我们也重视在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发病规律和发病的生态因素,从而总结出许多精神障碍的社会原因。

目前,许多专家认为,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个体遗传因素、易感素质、患病前的人格特征、发病时的身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诱发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有着广泛的关系。因此,应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广泛积累信息,取得成果。

关于心理刺激因素致病理论的讨论,现在已经发展到信息论的深度。一般认为,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人们开展了神经生理学、精神生物化学和精神内分泌学的研究,以阐明心理刺激因素引起精神障碍的机制。

再比如有些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的作用方式还有待阐明。在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必须综合所有影响精神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关生态和环境因素,从宏观的角度寻求原因和规律。

精神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措施,如各种精神药物、心理治疗、作业疗法、社会康复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不同的治疗流派采取务实和折中的态度。在实施治疗时,一般由精神科医生、护士、社工、治疗师、心理医生组成的治疗小组共同协作。

目前,精神障碍的社区治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社区医疗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对大量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预防、治疗和康复,说明当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的阶段。社区精神卫生的实践需要公众的同情和支持,也需要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医疗设施,有计划地进行既定的医疗目标。

现代医学的其他分支

医学概论、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急救医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超自然医学、海事医学、航天医学、潜水医学、精神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