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区划依据

第一,这里的自然条件基本相同。这一地区位于北纬33°至35.5°之间,气候湿润,日照充足。再加上地处平原,灌溉条件便利,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北宋,这里是重要的产粮区,也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税源之一。

第二,这里的文明程度基本相同。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黄淮大部分地区都带有中华民族先民活动的印记。1981年,在山东沂源县土门镇七子鞍山发现一批猿人化石,称为“沂源人”,距今约40万至50万年。1954年,在江苏泗洪县下草湾发现一个新的人类化石,称为“泗洪人”或“下草湾人”,距今约4万至5万年。南北的发现,说明黄淮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山东的北新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等。都具有典型意义,标志着黄淮地区是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在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的居民统称为怀一或东夷。他们与中原人民不断接触,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从此,黄淮地区成为汉族的集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这里的历史命运基本相同。从历史上看,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史前,止于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这一时期,由于黄河没有夺淮入海,淮河及其主要支流水流平静,黄淮平原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阶段始于汉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止于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历时230余年。这期间,黄河多次决口夺淮入海,给黄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由于大部分被时间阻隔,虽然损失很大,但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环境破坏,所以黄淮地区的经济还在曲折发展。

第三阶段始于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止于南宋建言二年(1128),历时1000余年。这一时期,由于王靖治河治边的成功,黄河与边水分道扬镳,黄河夺淮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黄淮地区基本解除了黄河洪水的威胁,可以大力发展经济生产。梁、晋、汉、周、北宋都开封,充分说明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区。

第四阶段始于南宋建言二年(1128),止于清咸丰五年(1855),历时700余年。在此期间,南宋留守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杜充甚至在河南滑县开河,导致了黄河夺淮700多年的严重后果,对黄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第五阶段始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最终新中国成立(1949),历时90余年。这一时期,由于黄河的北引和大清河的入海,黄淮地区免遭黄河夺淮之苦,百姓开始休养生息,整治土地,改善环境。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为了防止日军南下进攻,国民党政府甚至下令炸掉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滚滚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和江苏省的44个县市,还影响了山东南部。黄河夺淮历时九年,不仅摧毁了前几十年黄淮人民辛辛苦苦重建家园的成果,还形成了更大的黄河淹没区,进一步恶化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可见黄淮地区各地的历史命运大致相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突破省级行政区划界限,将黄淮地区作为一个横跨四省的整体来研究。必须指出的是,早在十几年前,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以黄淮地区为研究对象。徐州师范大学成立了淮海发展研究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命名为《黄淮学报》。此外,还发表了100多篇专门论述黄淮地区经济发展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农业、气候、土壤、麦棉、山药、甜菜、水文地质、玉米、蜜蜂、大豆、韭菜、石榴、岩矿、辣椒、地域文化等。我们应该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