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发展史

以下是我全文摘录。如果你觉得太多了,去参考资料里的网站看看,有很多媒体的文章。

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中国,所谓的媒介史从来都只是一部新闻史,而新闻史显然比真正的媒介发展史要窄得多,是它永远无法取代的;真正的媒介史研究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在西方,作为传播发源地的美国,一直以来对传播历史的定义都是在美国建国后的200多年里才出现的。他们认为现代的传播更有意义,却对200年前的媒体史漠不关心。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西方媒介史为中轴,在情感上排斥东方对人类传播的巨大贡献,这直接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抬高了研究基数,拓宽了研究视野,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区,而是立足于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连接中西,做一个从5000年前(甚至更远)开始,到21世纪的大规模媒介史研究。应该说,目前这项工作还远未完善,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是这些理论领域的开创者。

(纸草书+毛笔+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和雕刻+埃及秘书+马快递+邮局系统+墨水+纸张+史密斯纸草书+亚述泥板+泥板书+楚帛书+石鼓文+曾侯乙墓竹简+羊皮书卷+罗塞塔石碑+西汉麻纸+日常故事+石经+Xi。

纸质草书

世界上最古老的书,也被称为纸莎草卷轴,于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产生。

纸莎草卷轴的制作方法是:以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将其茎髓切成薄片,干燥后连接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作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完后卷起来。

公元前8世纪左右,纸草书卷轴灯的制作方法从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希腊罗马。希腊人称纸莎草卷为“byblos”,后来演变为“圣经”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莎草卷轴。

纸莎草卷轴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后来被羊皮书取代。

最初的纸莎草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年-公元前11世纪)逐渐传入民间,用以赞美圣贤,记载事件。

中国毛笔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墓葬中,发现出土彩陶的纹饰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笔的象形文字,看起来就像手里拿着一支笔。

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泰关分别出土了一把竹刷,是发现最早的毛笔。湖南长沙出土的钢笔,竹竿0.4cm,长18.5cm,笔尖为兔箭毛,长2.5cm。笔尖夹在劈开的竹竿上,用丝线捆绑,涂上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但没有统一的名称。传说秦代蒙恬造笔。传说他选择了兔毛竹控笔,将笔杆的一端镂空成毛腔,将毛塞在腔内,并加了保护竹套,两侧镂空在竹套中间,方便脱毛。

蒙台梭利造出钢笔后,统称为钢笔。

毛笔在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以用来识别作者。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泥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被称为篆书。

已经发掘了2000多枚印章。这些符号很多都是象形文字,可能还处于象形阶段,但由于其音节和重音,在向拼音文字过渡的过程中也被认为是表音文字。

一枚刻有文字的印章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无法解读。据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名字和头衔,印章雕刻可能使他们崇拜。

印度印章上的铭文和印章雕刻

公元前20世纪,古印度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泥土制成的印章上,称为篆书。

印章多以皂石、粘土、象牙、铜等为材质,铭文大多不超过20个,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浮雕。它们的主题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印度河流域人民的狩猎、航海和娱乐场景,以及宗教神话。

截至目前,已发现此类文物约2500种,文字符号有400-500种。这些符号一般由字体清晰的直线组成,共有22个基本符号。印章上还有雕刻的画。不清楚这些刻绘和人物是什么关系。据学者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名字和头衔,刻绘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东西。

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

埃及有可用的秘书。

在波斯、罗马等地,马快递相继出现。

在第12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991-约公元前1788),埃及已经有了书信的记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在其总部周围修建了石头驿道。

在居鲁士统治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29年),波斯王国拥有由骑兵运送的邮政。驿道四通八达,沿途有驿站调兵遣将,传达政令。

公元前2世纪后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地区。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1世纪晚期,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邮政已经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马被广泛用于传递信息。

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750 -1258)在中央政府设立了管理邮政投递的部门。以马为交通工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当发达。

殷商时期,驿站制度建立。

中国古代邮政历史悠久,关于西周以前的历史,没有直接的史料。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推断,这里已经有了有组织的交流活动。

周朝时,设立烽火台传递紧急军事信息,设立驿站传递政府法令。先秦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子曰:“德之普及,快于邮之投递。”可见当时邮政相当普遍,投递速度也相当快。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邮政。在各地陆续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青铜马节和虎符作为指挥、动员和交流的文书。

黑色

早在西周就有古人用墨的记载。在当时的早期竹简中,发现其字迹是用墨汁书写的。到了战国时期,帛书上已经出现了用墨汁书写和绘画,弹药库楚墓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就有了用毛笔书写的墨字。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中,用墨汁书写的汉字约有6600个。

战国末期左右出现松烟墨,现存最早的墨块发现于云梦秦墓,呈圆柱形。

经过各方面的逐步开发加工,确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

目前国内最好的墨水产地是安徽。

在中国,基于植物纤维的纸被用作书写材料。

早在春秋初期,就有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出现,但由于竹简过于笨重,所以人们使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然后,人们发明了将蚕茧浸泡在水中,将木板放入水中,用丝绸覆盖木板的表面,然后将木板晾干,去掉表面覆盖的一层丝绸进行书写。

这是最早的造纸方法。到东汉时,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这种纸是由多种植物纤维和其他物质混合而成的。这种纸适合写作,经过不断的改进,成为主要的写作材料。

在中国宣州,中国紫檀木从唐朝就开始种植了。这种树的树皮是造纸的好材料。当它被用来从一棵已经开花两年的树的树皮中造纸时,它以其良好的质量而闻名。长期以来,生产出来的纸被称为“宣纸”。

史密斯的纸莎草纸

1862期间,史密斯在卢克索发现了一批纸莎草文件,这些文件属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主要证据。历史称这些文件为史密斯的纸莎草纸。

这些文献记载了古埃及辉煌的医学成就,包括45种外伤和几种咽喉疾病及外科疾病,都在古埃及外科著作之列。

亚述王朝的宫殿里有两万块泥板。

在古代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阿苏巴尼巴特(约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27年在位)的尼尼微宫殿里,有西亚最早的系统收藏和编纂工程“图书馆”,里面有两万多块泥板,包括古代西亚的文学作品和祈祷文,是研究亚述帝国和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

粘土印刷书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东的古美索不达米亚就出现了最原始的一种书籍——泥板。

泥板是由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制成的。首先将粘土制成一公斤重的泥板,用斜木笔在泥板上刻字。雕好后晒干,再放在火里烤。

泥板起源于西亚,后来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上面刻的字也分楔形和线形字,所以又分楔形和线形泥板。

泥板的生产和使用一直持续到公元1世纪,后来被羊皮书取代。

现在发现的泥板包括契约和债务清单,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证据。

楚帛书

帛书又称帛书,写在白色的丝绸上。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为子弹头库楚墓出土的帛书。

弹子库帛书出土于1942,宽38。7厘米,长47厘米,用墨汁书写,共900余字,字体为楚文字,图像为彩绘。帛书周围有12个神像,每个神像上都刻有神的名字。帛书的四角有植物枝叶的图像。

1973期间,湖南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确定为春秋中晚期之间。最早的帛书出现在1944 < & lt;<晚周朝考证>;。

楚帛画

帛画一般是指在传统的帛画之前,用白色丝绸制作的画。目前发现的帛画多为先秦至汉代,其中以战国时期的两幅楚帛画为最早。

这两幅楚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一件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木棺墓,长31cm,宽22。5厘米,画着一个女人,后面是一只翼龙里的凤凰。另一件出土于长沙弹药库楚墓,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的是一个人骑着龙,一个人穿着高冠长袍,手里拿着剑,顶上有伞盖。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鼓状石块上的铭文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雕,因其鼓状而得名,因其文字记载有狩猎的记载,故称狩猎。

原物十件,原陕西凤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鼓由花岗岩制成,平圆顶,高约90厘米,直径60厘米。65,438+00个石鼓,每个都刻有一首四字诗。原文有700多字,现在只剩下272字,字体和正文差不多,是秦国特有的风格。

刻的诗和& gt大小和优雅度差不多,风格也和< & ltDaya > & gt书中有些诗歌风格相似。

曾侯乙墓竹简

曾侯乙墓竹简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经鉴定为战国早期,是现今发现的最早一批古竹简。

曾侯乙墓中有240枚竹简。简牍全长约72-75厘米,宽约65438±0厘米。从上面开始写,每行简牍50字左右,共6696字。

简牍记载了车辆、马匹、车马、武器等。用于葬礼,还记录了车辆是谁送的等事件。竹简的字体和当时的楚是一样的。

曾侯乙墓竹简对研究古代曾国历史和古代丧葬、车马、兵器等制度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古代文献学中极其重要的史料。

发明了一种用羊皮制成的书——羊皮卷轴。

羊皮卷轴是指最原始的用羊皮或羔皮制成的书。他是中东的帕加马人发明的。羊皮书是拉丁语中“Pagama”的转义。

在帕加马帝国的欧迈尼斯二世时期(公元前197 -159),由于埃及人停止供应纸莎草纸,帕加马人没有制作书籍的原料,被迫发明了以羊皮为原料的羊皮书。这种书的原料从绵羊和山羊的皮开始,后来用牛和羊羔的皮做原料,质地变好了。

西方学者认为羊皮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已知最早的羊皮书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波斯经典,共21卷,35万字。

羊皮书法最早的形式是卷轴式,后来在4世纪改为书式,比纸莎草卷轴更耐用,保存也更方便。羊皮书一直是手稿的标准形式,直到15世纪中叶才被纸做的印刷书取代。

发现了罗塞塔石碑。

1799年,法国拿破仑远征军到达非洲东部,一名军官在尼罗河入海口的罗塞塔镇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分别是象形文字、圣书和希腊文。后两个字是草书和埃及文。石碑上记载着埃及祭司为赞美国王的功绩而雕刻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95年。

这块石碑在解读埃及象形文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1822,一个叫商博良的法国人才成功解读。

西汉时期,出现了最初用于书写的麻纸。

1933年,黄文碧在罗布泊的一处篝火废墟中发现了一张西汉时期的白麻布纸。纸张长10厘米,宽4厘米,纸张粗糙不平。估计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年。

1973至1974年间,在甘肃居延地区北额济纳河汉代遗址中发现两张麻纸,其中一张长11.5厘米,宽9厘米,颜色为暗黄色。另一种长12 cm,宽19 cm,纸细、薄、匀,正反面,麻纤维材质。这两张纸的年代估计是公元前52年和公元前6-3年。

1978年,陕西扶风县一处西汉地窖中出土三张麻纸,为西汉宣帝的产物,史称“中烟纸”。

从上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用于书写的麻纸,但这些麻纸的制作还比较粗糙,与东汉蔡伦改良的植物纤维纸有很大的不同。

凯撒下令出版“每日纪事报”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后不久,就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必须每日公布。”从那以后,罗马执政大厅外面就立起了一块涂了石膏的木板,上面每天都写着报告元老院工作的文字,此外还有每天的生死、税收等等。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事报。

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事报》,主要内容包括:帝国政治、战争新闻、刑事案件等。屋大维本人也在《每日纪事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在公共场合张贴外,每日新闻还分发副本。公元2世纪,罗马的疆域扩大到西班牙、德国等地,每日纪事报也流传到各地,加强统治。

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在石碑和摩崖上的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

到目前为止,有文字材料可考的刻有儒家经典的石经有七种:

1.西平石经:汉武帝西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刻制46件,其中& gt,& lt& lt仪式> & gt,& lt& lt春秋> & gt等七种。

2.正始石经:正始二年曹魏在洛阳刻制,刻有古文、隶书、篆书三种文字,通称:& gt,经文已经& gt,& lt& lt春秋> & gt。

3.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刻,楷书刻& gt,& lt& lt书> & gt,& lt& lt诗歌> & gt《三礼》等十二经。

4.《蜀诗经》:五代以后,蜀刻楷书& gt,& lt& lt书> & gt,& lt& lt诗歌> & gt“三礼”等于成都,有注,历代独一。

5.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书,篆刻& gt,& lt& lt书> & gt,& lt& lt诗歌> & gt等于汴梁,又称& gt或者:&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