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关于苗族的信息

苗族

苗族古历

在古代,苗族文化和科技非常发达,从最近发掘的苗族古历就可以看出来。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的历法体系。这从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陈教授的考证中可见一斑:苗族有古老的历法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人能够计算和编制苗族古代历法,所以作者想尝试一下。据考证,我国苗族古代历法体系属于阴阳历,以阳历为主。在苗族古历中,时间、日、月、年由十二生肖记录,一岁为365.25天,阳历为365天,闰年为366天。每年分为动月、偏月、1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和10月,其中五个月(1、三月、五月、七月和九月)为长日,每个月为365438+。7个月,如移月、偏月、2、4、6、8、10,是一个月中的短日,每个月的第30天。以“冬季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开始,是节日的开始,是精神的开始,属于中国历法中的“子正人制”。一岁分为两个节日:冬季至日(杨丹)和夏季至日(银蛋),冬季至日的前一天是苗族日历新年。一岁分为三季:寒季、暖季、热季,分为上半季和下半季。每半岁有两个月的寒季、暖季、热季,四个月的寒季、暖季、热季。上半年从“冷到热”,下半年从“热到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4岁,1闰,附加值为1天,闰在动月,即年初,闰月31天。苗历10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冬至日”的前一天)。动月的初分日、丑日、阴日分别是天年节、地年节、人年节。所以苗族有“年初不出门”的习惯。苗历不仅用十二生肖记录时间、日、月,还用1、2、3、4、5、6、7、8、9、10和自然数为老人记录时间、日、月、年:“祝120岁生日快乐。生肖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十二氏族有关。时间、日、月、年由十二生肖记录,一年分为12个月,一天分为12个小时。年、月、日、时是固定的,一天由十二生肖记录,可以循环使用。建制从“建”开始,固定下来循环使用。二十七夜与苗族的九卦有关。苗族先民还将时间、日、月、年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和黄道十二宫记录下来,将一天分为夜、晨、昼、昏四期,与黄道十二宫相匹配,记为“门、堂、左室、后室、右室、屋顶”,以观察日出日落。农历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是1个月,每个月有27个夜晚。农历平均358天,闰387天。移动的月亮和偏月是一个月中短暂的日子;1—10是一个很长的月份。一个月的长日是30日,一个月的短日是29日,闰月是29日。无论阳历还是阴历,苗族古历都是20岁申请闰,20岁,20岁,每四年闰移月。苗族古历体现了苗族的生成哲学观念和“九卦”(即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的立体思维观念。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辰”,视三光为纯洁。苗族先民认为宇宙万物的原始生物质为雷、龙、魁(直译为水、火、气),记载为“三专”;五行依次是光、气、水、土、石。大姚(又名鬼谷先生)降服黄帝(自称天子),其长姐雷祖(雷祖)嫁给黄帝后,大姚将九卦改为八卦(中文称伏羲八卦,有误),将一变三(阳、阴、非阳、非阴)并将立体思维改为二(阳、阴)将十个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造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记载)。把27晚改成28晚。根据平面方位和所产生的事物将五行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用金、水、木、火、土星、太阳、月亮创建七年历。《七曜历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法属同一阳历,但比6200年前的埃及历早3800多年,每年闰365天。不同的是,古埃及闰年的附加天数是6天,古苗族闰年的附加值是1天。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一致,周期为1460年,准确度较高。中国苗族古历对古代苗族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被民间用来选择吉日。(详见石启贵《湘西苗族田野调查报告》)。我国苗族古历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永岁直隶》记载:“父子传世,以一鼠一牛一马记年月,暗合历书。”(清杨瑞珍所作,刻于同治七年)清董鸿勋所作,光绪三十三年所印也有相同记载。根据北京博物馆所藏的乾隆六十年被捕苗首领的奏折和供词原件,以及当年参与镇压起义者所编的史志或地方志,一致认为凤凰、赣州、永绥、松桃起义的日期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根据吴天班在《供状》中的解释,这一天是苗年(苗历农历)正月初一,起义之日定为这一天,是为了带走辞旧迎新的意思。后来由于泄密,起义发生在正月十八(农历)。这是史书记载的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苗族古历法类似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历法方案”(见信息卡1988第2号《未来历法》,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与现在的公历和农历相比,苗族古历每月天数单一,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苗历的月份对应节气。

见下表:苗历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月表:十二生肖确立节气季165438+十月鼠冬、微寒季65438+二月牛丑严寒、立春寒季65438+十月虎阴雨、惊吓暖季二月兔毛春分、清明暖季三月谷雨、长夏热季四月蛇满、芒籽热季五月、马午的夏、 浅夏热季6月,立秋热季7月,白露热季8月,鸡秋分8月,寒露冷季9月,立冬冷季10。

编辑这个全国性的节日

简介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20岁的节日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日分为:1。农耕节;物资交流节;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的节日;4.祭祀节日;5.纪念和庆祝节日。按照时间顺序,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不止一个节日。动月(鼠或子月)的1-15日(初一子日至初二阴日)为打年节,其中1日为一年中之日,苗族不出门(远);第1个丑日是地球年节。在第1丑日到第2丑日(2-14)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男女对唱,玩龙灯,玩狮子。农历二月初二(15)是尾年(燃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的第一个丑日是交谊日,也称为龙头节。苗族祭祀土地神,收龙安然(苗语染容)。5438年6月+10月(虎月或银月)的第一天,是男女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社会交往的节日(中文称为三月三街节)。二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牛王节(汉语叫四月八日),男女樱桃聚会,佛诞。三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龙月或陈悦)分别是小龙端午节和大龙舟节,其中小龙端午节后来被称为屈原节和松石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米姓)。4月1日(蛇月或巳月)是降龙节(汉语叫六月六、六月场),也是新的吃大麦的节日。五月(马月或午月)的1子日为小年节(苗语称七姐妹,即北斗七星)。六月(羊月或月)的第二天是鸭子节,第二天是中秋节。七月第1申日(猴月或申月)为酒节(收割糯米酿甜酒、米酒)。八月(鸡月或满月)是祭祀的节日(主要进行祭祖、吃猪、跳香、丧、安龙等活动。).九月(狗月或满月)狩猎节,择日祭拜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猪年或海月)是吃猪泡猪节(当年杀猪)、灶神节(祭祀灶神)、除夕(除夕,汉语称十月苗族春节)。

饮食习惯

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一日三餐,米饭是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大部分肉类来自畜禽养殖。四川、云南的苗族都喜欢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彝族的酒”之说。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青菜和萝卜。大多数苗族人擅长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鱼和蔬菜。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湘西苗族人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鱼泥、酸汤鱼等。

台江苗族姐妹节

黔东南州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总体上保持了我国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工艺,在使用一种主要工艺的同时,还经常使用其他工艺,或挑带绣、或染带绣、或织带绣相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绚丽多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意象为基础,在表达意义、识别民族、分支、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影像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单线为图案轮廓的线描或近似线描造型技法。从制作技法上看,服饰发展史上的编织、缝制、拼接、裁剪这五种形式,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都是范例,历史层次分明,堪称服饰制作史的陈列馆。从色彩上看,他们善于选择各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努力追求色彩的丰富厚重感,一般为红、黑、白、黄、蓝。从构图上看,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服装整体感的要求。形式上可以分为正装和便装。盛装是一种用于节日礼仪和婚礼的服装,它复杂而华丽,体现了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休闲服,款式比正装款式更安静简洁,用料少,用工少,适合日常穿着。苗族服饰除了正装和便装,还有年龄和地域的区别。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苗族女孩喜欢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有500多个褶,有很多层,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织、染、缝到最后的拉丝、刺绣,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再加上绣花花带和花胸口袋,真的是五彩缤纷,美轮美奂。说到“服装”,就不得不想到“装饰”。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帕、银浮头排、银簪、银别针、银冠花、银网链、银梳子、银耳环、银童帽。如果精心打扮的苗族姑娘们聚在一起,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佩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他们把它们盘成发髻戴在头上,高约20厘米,并制作精美的银冠。冠前插有六只高低不一的银翼,多饰苗族银饰,如戏双龙、蝶探花、朝凤、鸟朝凤飞、水中游等。

模式。部分地区除银片外,银冠上还插有高约1米的银角,角尖彩色浮动,更显高贵富贵。银冠下缘有一条银花带,一排银花小吊坠垂下,戴在脖子上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为银片和小银环制成。胸前戴着银锁和银项圈,胸前和背上穿着银斗篷,挂着许多小银铃。耳环和手镯都是银制的。只有两袖绣以火红色为主调,但袖口也镶嵌了一圈宽大的银饰。苗族姑娘所穿的服饰往往重达数公斤,有些是世代积累传承下来的,被誉为“花中银装的仙女”。苗族银饰工艺华丽精美,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在距离西江千户苗寨不到10公里的马里奥,它由拜火教和五高教控制。是远近闻名的苗族银器之乡,其中麻布最为专业,85%都是银匠。相传其村里的李家,背后是唐代苗族“南邵国”的皇家银器局。

西江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脚下,距县城和贵州省东乡千户苗寨36公里。

周楠省会凯里距离省会贵阳260公里。由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连接而成,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寨。据统计,清朝咸丰年间(1729),西江有600多个苗寨,第二次普查1040在1964,第四次普查1990增加到1227和1997。据2005年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共有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西江千户苗寨位于典型的河谷地带,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村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东北侧的山谷斜坡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开辟大片梯田,形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美丽的田园风光。由于耕地资源的限制,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征,在半山建造独特的吊脚楼。数以千计的吊脚楼随着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数量众多,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作为村寨防护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主要居住在苗族的“西”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器、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仅典型,而且保存完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颜色都是黑色的,所以被称为“黑苗”或“长裙苗”。西江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支中方言的北方次方言。这里使用的字符是中国的通用语言。虽然汉语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清朝雍正开设“新疆六厅”之前,西江基本处于异乡,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首领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明显区别,内部事务独立管理。西江苗族自然首领主要有“房老”、“寨老”、“宗族老”、“李老”、“榔头”、“古仓头”、“卢火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首领有不同的职责,他们具有分工合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和利益。“方老”是自然场所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场所都有几个彼此关系密切的村落。“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首领,“祖老”是某个家族的首领。清政府在苗疆实行“还乡”后,西江苗寨归中央政府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首领基本消失,但鼓藏头和出路负责祭祀和生产。

坡脚寨

坡脚村位于都匀市东部的巴古镇,距市区36公里。全村1,000多户是苗族。坡脚寨位于坡脚寨

因坡脚而得名,村内所有房屋均采用“扁柱式”建筑风格——吊脚楼。房屋沿山坡地形自下而上排列,层层重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进入坡脚寨,首先要过一个“山门”。过了大门,远远望去,觉得眼睛不够用。原著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四面环山,村后的山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微风吹来,山脚下的竹海随风起舞,苗族姑娘用这样独特的礼仪在坡脚用醇香的米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坡脚村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用18大炮迎客,用自己酿造的米酒挡门酒,赠送迎宾蛋和鲜花。客人进村前,有三道“拦门酒”迎接;进村后可以欣赏芦笙舞、铜鼓舞、情侣对唱等民族歌舞,穿插充满乐趣的打脸游戏。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苗族农家饭,还可以买到做工精致、风格独特的苗族手工艺品,如“连欣带”、背带、腰封、鞋垫、别针、银饰等。苗族人吹着大号,喇叭,轧轧声,奏着欢快的芦笙,敲着惋惜的铜鼓,鸣着12的礼炮,欢迎人们进村。入座后,苗族人会呈现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有欢快的苗族舞蹈、芦笙和铜鼓表演等。:游客可以参加有趣的糍粑活动,蘸黄豆品尝美味的糍粑;活动中,苗族男生还会表演上山、下火海、喷火、钢针穿喉等民间绝技。随后,苗族人会给每位游客发一个代表幸福和美丽的鸡蛋,并与游客玩抓脸游戏。活动之外,勤劳智慧的苗族姑娘还将现场示范苗族刺绣、纺纱、织布。都匀市八股镇坡脚寨自1995被定为黔南民族旅游村以来,接待了众多中外游客、央视栏目、香港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

南华苗寨

南华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在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子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它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南华苗寨

南华在苗语中被称为NANGLHFIB,意思是在欧华河下面。苗语称乌鞘河为欧华,南华因位于乌鞘河下游,即欧华下游右岸而得名。南华,巴拉河畔的一个苗寨,距离凯里市区18公里,是巴拉河乡村旅游八村之一。山寨东临群山,西与老鸦寨隔河相望,南距湛源1.3km,北靠巴拉河,可谓山川相连。村中央有古树参天,木屋瓦顶,分两点。村前有一条炉(山)榕(河)公路,沿河右岸,跨河而过。过去,人们习惯于划着小船过河进入村庄。近年来,新建的南华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座崭新的苗花桥。它从村前南北跨河,进村。来自巴拉河的“金银财宝”和沿炉-榕公路运输的“金银财宝”都“装”进了苗寨,再现了苗寨“顶上发财”的民间传统习俗。为苗寨风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苗族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为游客游览南华提供了便利。

大簸箕苗寨

大保集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高乡,因形似半簸箕而得名。寨子里住着92个大簸箕苗寨。

几代人都住在这个簸箕寨子里。纺车很长,岁月很长。古老的民歌在这里已经传唱了数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装点这个古老的村庄,这里依然是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吊脚楼是苗族的杰作。在大堡寨,一座极柱吊脚楼依山而建。一楼用来养牲畜,二楼用来居住,三楼用来存放食物。有的地方建在鹅卵石地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也因山势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很安静。只有在节假日或者有客人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了。儿童出生时曾表演板凳舞。孩子出生后,婆家要拿起小米和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期间。每当这个时候,婆家就挨家挨户请寨子里的人吃吃喝喝,高兴的时候就会在板凳上跳舞。

圪垛苗寨

格多寨依山而建,村脚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流淌,下游是美丽的清水河。戈多村分为大寨村和小寨村,两村之间只隔着几块地。全村230多户,总人口1200。圪垛苗寨

格多斋几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古老的民族传统。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一个倔强不屈的民族。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同的时代,仁多苗寨涌现出了很多苗王,在黔南颇有名气。圪垛寨的祖先最初居住在江西朱嘉翔,后迁至贵州,最初居住在清水河和杜江河沿岸。后来,一些苗族人沿河而上,定居在王思格多寨。到了明朝洪武初年,苗寨开始建立,历经沧桑,村民的房屋依然是独具特色的木结构。现在寨子的日常交流语言还是苗语。寨子里只有一个姓——卢姓,和其他苗寨相比,很有个性。房子多为吊脚楼,从山脚到半山腰,典型的苗寨风格。在村子的顶部,有两棵只能被六个成年人拥抱的“宝寨树”。它们郁郁葱葱,英姿飒爽。来到戈多苗寨,你离不开“酒”。在苗家喝醉是一种真诚的表现,主人因为你的醉酒而被寨子人羡慕。戈多村的苗族同胞在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时,常常在村前摆上一杯酒,让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向客人敬酒。真的是苗家最隆重的礼仪,最高规格的接待。有酒就有歌,有歌就有节。格多寨有很多苗族节日,最著名的是“六月六”,还有“吃年节”、“七月三十”。过六月六是格多寨最隆重的节日,还有一个最有特色的苗族活动:“祭天”。格多斋的《祭天》有三个特点:一是程序性特点:提前一个月请祭司,封田为鱼。提前准备好各种祭品、食物和长寿竹;祭祀器皿放在室内和室外;祭祀开始时,按程序进行祭祀。结束后,三天内禁止主人借钱,借米,借东西,三天后归还。二、传承特点:祭师代代相传,程序代代相传;咒语(祭祀词)是所有祖先写的,一直沿用至今。三是独特性:贵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没有祭祀神灵的活动,只有都匀王四格多苗寨有。戈多苗族“祭神”程序严谨、流程完备、行为规范、气氛庄重、色彩神秘、内容丰富,在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戈多苗族歌舞是苗族历史的记录和再现。贵州南部的戈多村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歌舞之乡”。每次州府都匀市举行大型活动时,都会有戈多苗寨的歌舞表演。

编辑这首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风格简单,内容丰富。主要有飞歌、饮酒歌、旅游歌(也叫玛琅歌)、故歌、祭祀歌、儿歌——苗族乐器芦笙。

等待歌曲。歌声嘹亮,热情奔放。它的音乐既有一种坚定、率真、粗犷、豪放(以飞歌为代表),又有一种温柔、委婉、细腻、深刻(以游记为代表)。声乐包括酒歌、情歌、加拜夫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九歌苗语HXat Jiud包括大歌、开篇歌、祭祖歌。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常被吟诵,一般都是一句一句的重复。如| 1.1 | 5.6 | 3 1-3 653 | 1 655 | 5-|要表达感情,有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来体现。唐凯、吴迪、瓮乡的酒歌是庄重、浑和肃穆的。如| 266-| 2-| 2263 | 3663 | 322-| 3600 |(开歌)。清水河以北的湾水、潮、炉山一带多诵体,其大歌雄浑豪放。情歌苗语HXak Yex Fangb有瓜丁、唐凯、湾水、周西四种曲调。瓜丁的情歌属于四音音阶,略低,尾音拖腔,力度起伏,低声委婉抒情。唐凯、宛水、周西一带的情歌一般都是微调的,大部分是独唱和对唱,少数是二人转。飞歌苗语Hhakyangl,是青年男女在远隔山水时,互相表达真心,邀游的一种情歌。飞歌有时用于迎客、送别和宴饮。飞歌有三种:瓜丁、唐凯、湾水。瓜丁格非流行于巴拉河流域,以5613这种四音微调的民歌,浑厚爽朗,热情奔放。湾水格非,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万超、庐山一带的湾水,属于苗族乐器——芒通。

1256四重奏宫调民歌。旋律连续跳四度五度,2652 5 2的音型贯穿整首歌。音乐的结尾音是1,肯定了其宫廷模式的鲜明性格。加拜夫歌曲旋律起伏不大,带有朗诵风格。一个短语无限重复,也有两个以上的短语。木鼓是苗族的祖鼓,祭祖活动不能做。李在情人村的祭祖活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至今仍有一对夫妇。其余地区因为大规模祭祖活动的消失而消失。木鼓,长约150厘米,直径30厘米,由圆木凿成空心圆筒,两面拉伸牛皮制成。使用时放在木架上,用鼓棒敲打,随声起舞,活动结束后放在山洞或鼓房内。苗族飞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苗歌之一,苗语称之为Hhakyangt,又称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在山水相隔时,大声表白以示诚意,邀约游人的一种情歌。飞歌有时用在迎客和宴饮的时候。飞歌有三种:瓜丁、唐凯、湾水。音乐的结尾声音很低。苗族情歌,苗语称为Hhakyex Fang B,有四个音阶,音调略低,结尾音调拖长,跌宕起伏,音调低沉,抒情交融。大部分是独唱和二重唱,少数是二重唱。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苗舞“胺基”凳舞、古瓢舞等。芦笙舞最受欢迎。在广西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融水等地,正月十五、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等传统节日,以及过年、祭祖、建房、丰收、婚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