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有什么特点?

苗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足迹遍布五大洲,主要是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和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国家。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份。其中以贵州最大。据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有368.69万人,分布在全省各县市。占中国古代苗族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规模最大、最集中,台江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苗族占全县人口的97%,被称为“天下第一苗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通辽、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等地。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群居,仅黔东南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占全省苗族的39%。5%,而且大部分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山区,居住在有民族的村落,很少居住在有正式民族的村落。

贵州苗族集中了中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权力语和大部分地方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族,包括湘西和黔东)。四川、贵州、深圳是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于贵州东部方言,都有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的农耕文化类型等。,可以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国内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就是这个理想园地中最美丽的明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台江苗族的历史和习俗。

苗族的起源与迁徙

(一)起源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里”,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史称“割鹿大战”。战争中,黄帝和颜地联手,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俘获并杀死,其余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三苗王国。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淼”交战近千年;最后,三国被于霞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险”,即陕甘边区,然后被逼向东南。迁徙,时间长了,逐渐进入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后来形成了西部方言中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淼”后裔,有的与中国合并,有的则在商周时期形成了所谓的“南蛮”。居住在汉水中游的,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族的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国,落后部分继续迁入贵州、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河南等省的毗邻山区,成为今天的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

台江苗族肯定有两个部落,李和方。黎族有九江里(九族),起源于古九里群,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沿海地区。“方”部落起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西部的黄淮平原和东部的山东、江苏沿海地区。这两个部落关系密切,相处融洽。

(2)移民

长度迁移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早是从东海沿岸和黄淮平原迁移过来的。《苗族古歌》这样描述迁徙前的景象;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像木板一样平坦的悲惨的地方/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因为战争和艰苦的生活,他们不停地迁移。《迁徙歌》唱的是:我们来唱五祖/六祖上山/西迁过上好日子.....可以看出有六个部落迁徙。

2.迁徙路线:我国苗族先民的迁徙路线一般是:离开。山东、江苏沿海故里黄河下游后,移至安徽、江西,再沿南岭山脉西移,到达广西,沿独柳江北上,长期居住在榕江。后来由于人口和土地狭小,分批分期迁到榕江、剑河、台江交界处,最后陆续迁入台江,形成了家外居住的格局。《苗族古歌》描述了曾经穿越方秀丹——汾阳秀寨——彭——汾阳乃——翁范翁刘——翁全能——乃达——荣良——荣光的迁徙路线。弃西、田溪(今榕江)——(榕江市)——* *地班(榕江六百塘)——娘娘路(丹寨)——九商兄弟王、崧嵇(今剑河县)等地居住。先后进入台江东南部的南宫、角米、东康、椒江、赵方、翁角、邓角等村,后迁移至郊区和西北地势较低的葛东、格义、石洞等地。定居台江的时间大约是两千年前。

社会组织

(3)部落联盟

苗族部落联盟由若干个“江略”(宗族)组成,是苗族早期的最高社会组织形式。台江苗前民主中必然存在“方”和“李”两个部落联盟,民间常称之为“九江李”(即九河李部落联盟,简称九江,中国历史上称“九谷苗”)和“十河方”。这两个部落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集会,讨论重大问题。有些是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在邓璐村和肥沃的土地上,还有部落聚会的场所;一些盟国在战争或重大事件中保护自己不受敌人侵犯。剑河太永乡这个“整党松绑”的地方,曾经有九个苗族部落在这里立了九根石柱,代表九个部落,后来又迁到各地;雍正十年,誓在太雄杀牛,造反清政府在太公村设官。清咸丰五年(1855),15年3月,张秀梅以张秀梅为首,在太盘乡张马宣誓,起兵反清。这些都是部落联盟的遗产。

(4)江略(又名鼓社)

1,组成与功能。江略由几个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家族组成,又称“鼓社”,是一个宗族组织,同一江略内部严禁通婚。《江略》形成于原始社会,传承至今。在苗族自治时期,蒋对整个宗族的生产、祭祀、伦理、纠纷调解等都略有管理。审判、与其他江略的军事结盟等事项,苗族先民依靠江略的这些功能加强内部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促进文明进步。

2.鼓手

在河流的内部有几个位置,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的职责。

第一个鼓手;苗语叫格洛,是江略作为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出来的。是整个江略的主持人和领导者,地位至高无上。平时不苟言笑,严格遵守规矩,吃饭穿衣都有人伺候,处处显示出祖师爷的严格。

二鼓手:苗语叫嘎熊,协助一鼓手处理事务,专职为一鼓手服务。比如给第一个鼓手穿上礼服,先扣上第一个扣子;吃的时候,先喂第一个鼓手第一口饭,然后第一个鼓手就吃;喝酒时,请第一个鼓手喝第一口酒;先为鼓主伞等祭祀。

第三任首领:苗族叫嘎劳,由会背祭祀词的人充任。他们除了侍奉二鼓主,还要负责祭祀和念诵祖言。

第四鼓主:苗语称顶王,掌管军事。

第五位鼓手:苗语叫丁宝。掌管财产。

剩下的就等你了刘:第一鼓主的姐姐,姐夫或者女婿会参加相关的娱乐表演仪式。戛纳:负责吹笙。嘎当:负责制作和摆放桌子和凳子。饮酒酿酒:负责保管象征江略的“玉碗”。巴诺:四个会唱古歌的歌手,分主客,在祭祀时两人一组唱古歌。

台江苗族有很多河流,除了血中的九江李和石江坊。形式上可分为“黑河”和“白河”。祭祀时,黑河杀死牛,踩长木鼓;白江杀猪踩铜鼓。从民国到解放初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很多村落的黑河逐渐演变为白河,祭祀也由繁到简。

3.浪社:浪社在苗语中叫浪社,有的是由一个大寨组成,有的是由胞族或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几个村落组成。遇有重大事件或军事行动,郎社会召开全郎会议,制定公约,苗语称之为“高郎”(义郎)。郎社有固定的谈判平台,平台上有石柱。易郎时,誓在此杀牛饮血,并制定郎规及违反者的惩罚措施。

椰社可以说是苗族的立法机构,郎的议事是原始的民主议事制度,郎规是不成文的法律,大多逐渐形成后来的乡规民约。

郎社没有常设机构。只有有事的时候才讨论锤子。平时严格执行锤子规则,和平相处。锤子一般推荐(或认可)公正严明的长辈或办公室里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