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的历史

阳泉是山西省东部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是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洮河纵贯市区,青山绿水,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被誉为“煤铁之乡”。过去阳泉城内有五泉,常年泛滥,滋润一方,故称阳泉,后被解释为阳泉。阳泉城历史悠久,地处“三晋”,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末期,为了适应军事竞争的需要,赵简子就在这一城区修建了“平城”,收集粮草,并派兵把守,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辖寿阳、蔚县、石隘、乐平等县。它被提升为国家级建制,这在古代阳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组建平定军,出兵太原。1905,郑泰铁路在阳泉设站。随着交通的发展,一批矿冶企业相继建立,使阳泉站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商贾云集,逐渐成为山西东部和连接山西、河北两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立阳泉市。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平定西北的酸枣、大梁顶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中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唐禹夏商时期,阳泉市作为古冀州之地流传下来。春秋时,今蔚县有仇犹。周镇定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卿与智伯结束仇恨;十六年(前453年),汉、赵、魏分晋,城属赵。秦属太原郡。西汉初,艾县置邑,郡治平定县新城村,属太原郡。东汉时,上爱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期,南北分属魏兵州的乐平郡和新兴郡。西晋沿袭了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期,分属赵倩、后赵、魏冉、颜倩、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期,南北分属石隘县、乐平县、并州和定襄县、新兴县、泗州。之后全境分属东魏和北齐。隋朝在今天的娘子关设韦泽县,属荆州,后被废弃。在今天的蔚县,原邱县(后改名蔚县)所在地,与石隘县同属辽州。唐初,城属州,后属州。石隘、蔚县先后隶属并州、太原。天宝元年(742),施哀改名为杨光,并迁至杨光村。五代历属唐末、晋末、汉末、北汉。北宋第四年(979),杨光县改为平定县,县衙迁回平定上城,划归平定军。蔚县属并州;后来的平定县和蔚县都属于河东路。金圣平定州、禹州分属河东路、河东北路。袁属于济宁路。到了明代,禹州降为一县,与平定府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为直隶州,加盂县、寿阳县,隶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蔚县,属山西省集宁路,直属于山西省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为平定(北)县、平定(东)县、和平(西)县,蔚县分为平(山)县、阳(曲)县、寿(阳)县。郑泰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两县属于晋冀鲁豫边区,以北的县属于晋察冀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平定、蔚县逐步恢复原有建制;5月4日,1947,平定县的一部分建立为阳泉市,后更名为阳泉工矿区。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管委会、华北人民政府和山西省管辖。建国后,阳泉市(原为工矿区,1952年恢复)数次归晋中(榆次)地区(机构)管理,平定县、蔚县归晋中(榆次)地区(机构)。先后设置了城区、郊区、矿区。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蔚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山西省直接管辖的两县(平定县、蔚县)、三区(市、矿、郊区)的市。清末,今天的市区还是一片荒地。自石太铁路1903开通以来,煤、铁、硫等行业随之兴起。直到1936才形成一个三万多人的小集镇,隶属平定。1951年改市,省直管。阳泉工矿区设立于1949,属榆次区。1951阳泉工矿区改为阳泉市,省直管。1958阳泉市划归晋中特委领导。1961,阳泉市改为直辖市。1970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1972年,阳泉由直辖省改为直辖市。1969,65438+10月正式建立城区和郊区,1970,65438+10月建立矿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蔚县划归阳泉市。全市辖市、郊、矿三个区和蔚县、平定两个县,13镇,44个乡,12街道办事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按当时行政区划):阳泉市1273126城区164288矿区217592郊区273437平定县323633蔚县29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