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秉鉴简介(吴秉鉴后代现状)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吴秉鉴的知识,也会对吴秉鉴后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解答。如果你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问题,关注这个网站。

晚清富商吴秉鉴,当时被称为“首富”。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乾隆年间,朝廷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允许中国商人与外国列强进行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世界首富,吴秉鉴的资产高达数千万银元。他抓住机会与外国人交换茶叶、丝绸和瓷器,积累了可观的财富。鸦片战争前夕,吴秉鉴的财富达到2600万银元,成为世界首富。但是世事难料。因为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政府加紧了对他资产的收缴,使得吴秉鉴的资产越来越少。最终,一场大火将吴秉鉴的一切烧成灰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首富消失了。

因为吴秉鉴诚实守信,外国人更愿意和他做生意。在不断交易的过程中,吴秉鉴不断担保洋人,导致洋人走私鸦片到广州被发现,吴秉鉴成了大家眼中的“汉奸”。吴秉鉴知道自己既不能得罪朝廷,又不能失去洋人这个大贸易伙伴,所以吴秉鉴很尴尬。

鸦片战争后,清朝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中要求清政府支付赔款,但此时清政府已经被鸦片搞得一贫如洗,国库空虚,清政府不得不向吴秉鉴借钱。虽然吴秉鉴给了清政府一大笔钱,但当时全世界都觉得,如果吴秉鉴没有帮洋人运鸦片,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吴秉鉴不堪世人的谩骂和清政府的压迫,于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病逝。

吴秉鉴去世后,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存在了100多年的营业厅化为灰烬。仔细想想,鸦片战争爆发是因为吴秉鉴吗?答案显然不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是由于清政府的懦弱、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小农经济的缺陷。

清代商人吴秉鉴是谁?

吴秉鉴(1769—1843),又名吴敦元,祖籍福建,广州人。清代广州十三商,广州天下首富。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以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中国有6人入选,吴秉鉴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吴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

吴秉鉴的财产采取多种形式,不仅有白银,还有自己的企业。这家企业叫“怡和”,经营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绸、茶叶、瓷器。他以广州为基地,主要与英国人进行贸易,同时在国外扩大产业,甚至将债务放在国外。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他和中国的普通地主一样,在中国购买了大量的土地、房屋、茶园和店铺,甚至将白银变成资本投资于美国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吴秉坚的怡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晚清富商吴秉鉴后来怎么样了?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吴秉鉴可以算得上是世界首富,但最后的结局却很惨。

吴秉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是时代背景造就了吴秉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下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口岸。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是为外贸而设,也就是说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行商享有垄断海上外贸的特权,吴秉鉴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商机。

第二点是家族产业基础的成就。吴秉鉴不是从零开始的。事实上,他的父亲曾在广州首富潘担任会计,与东印度公司有过多次接触,积累了商业人脉和第一桶金。吴氏家族能够创办企业,开始参与对外贸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当吴秉坚三十二岁接手这个行业时,吴的企业开始迅速发展。

第三,吴秉鉴有过人的商业才能:1。他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交了很多好朋友。2.他重视品牌建设,严格控制商品质量。3.他有很强的资本运作能力。

最后的结局:作为封建王朝末期的富商,一个孤独的王朝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这只肥羊?不仅在资助战争的情况下,还被勒令向英国支付近200两赔款,之后又多次被清政府以通敌为借口压榨,生活不得安宁。《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吴秉鉴被悲伤和疾病彻底击败,这位75岁的世界首富在广州去世。

民国以前的商人,无论是小摊贩还是红顶大商人,政治地位都很低。即使他们价值数万亿美元,他们在政府面前仍然很被动。只有依附在官场的最高层,他们才能保护自己。如果他们不擅长,他们的财富就会耗尽,竹篮打水一场空。吴秉鉴和胡雪岩就是这种情况。

清代首富吴秉鉴为救广州,倾其所有。他为什么会死?

2001,100多年前去世的吴秉鉴跻身全球富豪50强。这份榜单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经过仔细统计后公布的。这些人中,有6人来自中国,但只有吴秉鉴是纯粹的商人。也就是说,他的钱都是生意来的,所以他比其他几个人更在意。说起中国的富豪,人们肯定会想到何_、胡雪岩等人。

作为一个商人,吴秉鉴的财富并不比这些人少。那么,吴秉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吴秉鉴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家族世代从事茶叶生意。事实上,吴秉鉴的祖先是福建人。他最初靠种茶谋生。他在康熙时期搬到广州,开始经营茶叶生意。吴秉鉴的父亲吴国迎到任时,先在广州首富家里做会计,后来积累了一些资金和经验,参与了源顺商行的经营。乾隆五十七年,吴国迎因精力不济,把生意交给了长子吴秉钧。

经过吴秉钧的努力,他终于成立了独立的事务所——怡和事务所。1801年,35岁的吴秉军因重病去世。作为弟弟,吴秉建接手怡和。早在康熙统治时期,列强为了贸易,就一直想开放中国的通商口岸。而清政府自视大国,不屑与外国交流。此外,他们认为向列强打开国门会损害他们的主权,所以在乾隆在位时就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几经列强沟通,乾隆心软,同意开放广州通商口岸。当然,面对源源不断前来中国进行贸易的列强,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招募有实力、有信誉的行商,与外国人进行贸易,为政府征收关税等。由于在经商和各种生意上的诚实,吴秉鉴不仅积累了大量资本,而且是当地商会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于是,他不仅成为了政府招聘的13商行之一,还在大家的推荐下成为了商户中的第一名。

这意味着这些公司享有与外国人进行贸易的合法权利,无疑为他们创造了巨大的商机。茶叶、丝绸、瓷器等。列强所热衷的,从他们那里买不到,当然,外商运来的货物也由他们消化。这样,在他们之间,利润极其可观。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商家中就涌现出了很多商家。

擅长管理和开发的吴秉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攫取了可观的资金。有一次,一个叫阿斯特的美国人听说吴秉鉴出手大方,就跟他说自己资金短缺,希望赊购七万多元的茶叶和丝绸。并写下欠条,同意下次来中国时还清债务。吴秉鉴一直和西方商人有经济往来,所以他知道阿斯特是个倒霉的商人。但出于怜悯,他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

结果,阿斯特满载货物的商船在返回美国时遭遇大风暴,船和货物都沉入海底。阿斯特很幸运,救了他一命。他没有逃回美国,而是回到广州,把真相告诉了吴秉鉴。并表示不还清钱绝不离开广州。吴秉建拿出七万多的欠条,告诉阿斯特,你只是运气不好。说完,吴秉鉴将欠条撕掉,并给阿斯特一笔钱,表示他愿意回美国去,并非不可能。

阿斯特非常感激,几经挣扎终于在生意上获得成功。为了感谢吴秉鉴的慷慨,他特意用吴秉鉴的名字作为商船的名字。同时,他把吴秉鉴的遗像挂在家里,经常给朋友们讲吴秉鉴的事迹。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吴秉鉴在外国人中的名气很大,口碑很好。

因为外国人喜欢和吴秉鉴做生意,吴秉鉴的生意逐渐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茶叶、丝绸等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他还投资了房地产、商铺和外国铁路、证券、保险。到鸦片战争前夕,据不完全统计,吴秉鉴的财富已达2600万银元,因此吴秉鉴被洋人公认为“天下首富”。

当时,外国人想在中国进行贸易,必须找到担保人。吴秉建出于业务需要,担保过很多外国人。但洋人贪得无厌,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不断在货物中夹带鸦片。久而久之,鸦片让中国人深受其害。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极为愤怒,吴秉鉴成了众人眼中的“汉奸”,自然也让他在国人中名声不好。清政府也感受到了鸦片的危害,在林则徐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开展了禁烟运动。

另一方面,洋人不愿意停止向清朝输送鸦片。吴秉鉴被夹在中间。他不敢得罪官员,不想失去多年的经济伙伴。所以他只能努力平衡双方的关系,希望战争不要爆发。林则徐作为清政府派往广州的钦差大臣,暗访得知吴秉鉴与外国列强交往最为密切。但吴秉鉴不得不向洋人购买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平息此事。

但林则徐认定吴秉鉴与外商勾结,故意拿这种鸦片欺骗政府。一气之下,吴秉鉴被五花大绑,然后和洋人关在一起,声称洋人不交出鸦片就要问吴秉鉴。结果外国人根本不关心吴秉鉴的生死。几天后,没有外国人交出鸦片。林则徐也知道,在外国人眼里,吴秉鉴不过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棋子,于是释放了吴秉鉴。但这毕竟让吴秉鉴丢了脸,让他在事务所的地位一落千丈。

鸦片战争爆发后,吴秉鉴看到和平解决鸦片问题无望,于是拿出巨资帮助修建城墙,购买军舰。但是清军胆子小,根本不敢打洋人,最后以600万赔款的代价结束了战争。因为当时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分摊到商家,光是吴秉鉴就承诺了1万多。但给钱的吴秉鉴还是对清政府和人民不满意。大家都认定他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批评不断。

虽然吴秉鉴后来数次向清政府捐赠巨款,但仍然没有减轻大家对他的仇恨。最后,74岁的吴秉鉴在绝望中突然离世,结束了他传奇却卑微的一生。吴秉鉴死后不久,清政府迫于外国势力的压力,开放了厦门、福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再加上清政府的不断压榨,一度辉煌的广州商行逐渐没落,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参考史料:《晚清首富吴秉鉴》)

清末拥有50亿资产的吴秉鉴,晚年被拒绝捐赠资产。

众所周知,清朝延续了276年。清末出现了一位世界级首富吴秉鉴。这不是空话。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严格统计的结果。它是根据1000年以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选出的。富豪榜共产生50人,吴秉鉴位列晚清富豪榜第一。值得一提的是,他_也在富豪榜上。作为晚清世界首富,吴秉鉴到底有多少财富?

据悉,当年在广州做生意的美国人亨特写了一本《广州鬼记》自传,是这样描述的:“1834年,吴秉鉴评估了他名下的全部资产,总计约2600万,相当于50亿元资产。”而同期美国首富只有700万两资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现在,他也是一个有钱人。

01

怡和的银梁

吴冰剑,1769,出生于福建一个富裕的家庭,家境不错。他的祖先世代经商。它的祖先先是在江西武夷山种茶发家,康熙初年才举家迁往广东定居经商。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放宽海禁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经商。清政府组织了一些资产雄厚的私人商号,在广州成立了“十三行”,主要目的是在与外商做生意时征收关税。

外商要购买茶叶、丝业等国货,需要“十三行”的许可。吴秉坚的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洋行,由他的父亲吴国迎创办,后改名为“关昊”,一直为后人所用。1789年,三十岁的吴秉建继承了父亲的生意,开始接手怡和的所有业务。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一部分人在13号广州银行发家致富。外商形容华商是18世纪最富有的商人。他们有多有钱?据记载,1822年,十三行遭遇大火,白银被大火熔化流入沟中,达两里,其中四千万两财物也被大火化为灰烬。

02

吴秉鉴肖像

吴秉鉴的智慧是超前于时代的,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奇才。自从接手怡和以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经营,怡和的名声和吴秉坚一起名扬天下。吴秉建喜欢和外商打交道,不管生意大小,他都一视同仁。由于他的守信用,外国商人也喜欢和他做生意,这也使他赚了很多钱。吴秉建不仅在国内涉足多个领域,在海外投资方面也做得不错。至于商号之间的资金周转,只要找他谈,他从不吝啬。因此,吴秉鉴在当时的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吴秉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在一家英国公司存钱,他计算的利息和公司支付的利息完全一样。外国商人认为他的细腻严谨可靠。因为我们的祖先是从茶叶起家的,所以吴秉鉴在茶叶外贸上也是精益求精,供应的茶叶也是上乘,受到外商的高度评价,称之为极品茶叶。任何印有吴佳字样的茶叶都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卖出高价。由此,怡和享誉海内外,这与吴秉坚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

03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普遍经不起诱惑,一些外商为了从中获利,往往在商品中掺入违禁品。怡和担保的外国商船因走私违禁品被扣押,怡和被罚款1.62万两白银,其他商家均有不同程度的罚款。事后大家都不敢回避。吴秉鉴曾多次警告外商,但无济于事,仍会有外商抱着侥幸心理走私违禁品。

1840年6月,战争爆发,十三家银行陆续捐款捐物。但他们常年与外商做生意多年,也有一些外商私自将违禁品走私到他们的货物中,所以老百姓对十三行早就有了不好的印象。无论捐多少银子,都抹不去人民心中的烙印。战后清政府要出六百万两,其中三分之一由十三家银行出资。这一次,吴佳商号被罚1,000,000两,其他商号合计1,340,000两,十三家商号逐渐倒闭。这一变故后,吴秉鉴也想过安稳的日子安享晚年,甚至提出捐出很大一部分财产,被政府拒绝。

标签

9月1843,9月1843,世界首富吴秉建在广州金碧辉煌的吴公馆,享年74岁。吴秉鉴捐巨款给清政府,用主义赢得了高帽子。不过这种红顶子只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一种象征,在官场算不了什么。名义上是,首富一代已经结束。

清朝的吴秉鉴是什么样的?

吴秉鉴是当时公认的“世界首富”,但他的命运却极其悲惨。说到底是因为“鸦片”二字。鸦片战争前,吴秉鉴的生意遍布全球,很多外国人想在中国做生意都会找他做担保,这是双赢。然而,为了外国人的利益,他们不断地在他们的货物中向中国运送鸦片。久而久之,很多中国人深陷鸦片,很多人深受其害,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吴秉鉴和洋人拿鸦片毒害中国人。

后来连清政府都感觉到了鸦片的巨大危害,然后在林则徐等人的领导下,发起了禁烟运动,开始禁鸦片!但是鸦片的暴利让外国人不愿意放弃,继续运往中国。被夹在中间的吴秉鉴心里很难受。他一方面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也不想失去多年的合作伙伴。

吴秉鉴没有办法,只好自费购买洋人手中的鸦片,交给政府,希望平息此事。但林则徐认定吴秉鉴与外商勾结,为的是隐藏政府,于是将吴秉鉴绑在洋人住处,声称如果洋人不交出鸦片,就要吴秉鉴。但外国人根本不关心吴秉鉴的生死,完全无视林则徐。

鸦片战争爆发后,吴秉鉴虽然捐了钱,但大家都认为他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认为他是“汉奸”。后来他家下来了,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翻身的希望。所以,不管什么年代,遇到“毒品”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哪怕你是世界首富!

吴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逐渐衰落。很多行商受不了清政府无休止的压榨,导致破产。更何况,随着五口通商口岸的开放,广东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广东十三行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终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十三行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这些百年老店彻底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