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作文?400字!

林则徐。

一、无所不敬业,无所不为。

尽力而为,凡事更认真,是林则徐勤政的突出表现。嘉庆道光年间,官员不理政事,玩腻了,成了“不治之症”。(93)这些人“除了财富,对国计民生一无所知;除了私人聚会,我不知道什么是才华。”(94)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林则徐,没有受到刘玉的影响。“他不曾死于官,不曾见客,不曾亲过笔墨。”(95)“什么都是用手做的,不愿意有假手。”(96)他常常“事不关己,夜半歇”。(97)

林则徐在北京做官的时候,考过乡试,做过考官、考官。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他每一次考试环节都很用心,尤其是阅卷。“凡前四篇文章,一一都有批语;被污损的卷,会在不同的地方批,原件自己录,这样就没有人评论是一样的了。”⑥据1816日记记载,担任江西省副考官。他于8月6日进入希拉姆医院,并于9月9日公布了名单。他关上门,待在希兰医院的苏葵厅里。为了防止试题泄露,他自己编写试题,命令刻工进入教室,然后和幕官一起监督印刷一整夜,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上午,直到把1.1,000张试卷交给狱官。我忙了十五六个小时,才不得不进屋补觉。为了在天赋上不服输,他从8月15日开始审核各个房间的官方推荐量,直到30日才审核完451的推荐量。每个候选人第一场演出有四个作品,每个人都亲自写了评论。并且在9月12日的第一天,我看了两三份卷子,相互比较了一下,然后送到各个房间核对。九月初三到九月初六,四天看了考卷,但是在考卷里发现了21号,马上就被录取了。名单公布后,我才知道这卷是“以才艺闻名”的周的。经过这样的精挑细选,名单发出后民意反映非常好。“据说这次录的差生很多,叫‘清榜’。”⑦

批阅试卷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1824年冬,林则徐在家守丧仅三个月,苏北洪泽湖高堰决口10000多尺。湖东宝应、高邮等10县被淹。随着高堰决口,淮河水位下降,洪泽湖水深只有5尺多,给水运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清廷命他“夺情”监督修堤工作。在监督工作的几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穿着丧服,风雨无阻地出去检查堤防工作。“工头正热火朝天,在炎炎夏日的烈日下,一天要持续一个星期。我会和我的助手谈论绘画而不感到疲倦,我会在雨后的泥泞中行走。”⑧河道草料是修复和预防的首要要求,也是河道工程的首要劣势。历任河监、河监都是敷衍了事,往返不过半个月。任林是河东的总督,但他对此特别认真。豫东黄河两岸15馆,藏书7000余册。所到之处,他“总是一个一个地走过货摊,量它们的高、宽、尺,比较它们的新旧虚实,有松就画,有疑就拆,按堆数捆,按捆称。没有不丈量的桩,没有不拆的堂。工人们很难隐藏起来。”⑨完成检查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道光帝得知此事后,对朱批印象深刻:“从来没有人这么认真地检查河里的料堆。”“如此勤快,弊必弄巧成拙!所有当官的都应该这样,尤其是河工。”⑩

兴衰带弊,成绩斐然,是林则徐勤政的又一突出表现。贾岛在位期间,弊端很多。张穆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方善法,善意,一切都名存实亡。比如人,五官依旧,手脚依旧,但招数不灵,动作停滞。”(11)如何解决种种弊端,挽救垂死的统治,成为清政府最迫切的问题。林则徐访周子博,不仅深知种种弊端,而且善于分清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兴利除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无尽无休,无恶法则无”的美誉。(12)

由于年久失修,江南沿海堤防经常被潮水冲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没有安全保障。其中,保山县的池塘长达16000多尺,情况最为危险。1835年夏天,塘堤被冲垮5000多尺。林则徐被报道,他认为有必要开始大修,制定一个一劳永逸的计划。预计花费20.2万元。此时浙江海堤大修,库银刚刚使用。他觉得再要钱不方便。他决定自己带头,带领四道府各级官员捐款,并说服保山城乡绅踊跃捐款,陆续筹得善款100余万元。于是一边采购物资,一边去嘉定和附近的上海游说士绅和商人捐款。结果,宝山海堤当年9月开工,次年5月基本完工,没花国库一分钱。与此同时,建造了5200多英尺长的石门和隋棠河。

曹征是当年的三大政策之一。由于多头管理,权责分割,积累的弊端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以谈谈不利的原因;而挽回劣势的方式,大家都很无奈。循规蹈矩则恃胡棣,惩人则见错公。”(13)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后,在其职责范围内,采取“整顿曹倩,先惩之;清仓,尤断水”,分粮新旧,“严于新,渐怪补旧”;同时适当调整公私领域的增耗减耗措施,实行“暗减”,使当地百姓的实际负担减轻不少,钱粮的征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交通方面,镇江是江南漕运的咽喉,江浙一带的大部分粮食都需要通过此地运往北京。但镇江以南的运河是一条被大山切割的水道,没有自己的水源。靠引长江之水灌溉百姓,补给粮船。河水退潮时,运粮船必须努力推拉,人工成本会比平时增加一倍。所以往往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经过考察,林则徐决定从兴修水利入手,终于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原来在那条运河的西高,有泉水上下练湖,照顾附近的山。过去是通过从莲湖引水来保证河道畅通。后来因为上练湖改成了天生科,下练湖也堵了很久,蓄水很少。所以多次讨论过挖湖筑坝,但总嫌动工太贵。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后,亲自到现场考察,决定修建蓄水减水坝和石闸,用于民用田地的蓄水、运输和灌溉。资金都是自己捐的,说服当地群众捐。受灌溉收益影响的地主和佃户,无论是出资还是出资,都在官方监督下公开选举董事和经理。按照计划,筹集资金开始工作。到1834年夏冬,各项工程陆续完工。此外,重建了张官渡水闸,改变了镇江以南一线的交通体系。当时正巧丹徒河冬季干旱,空粮船过不去。林奈亲自监督吉云新水闸的开启,练湖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实际上可以流回几十里之外。连续几次放水,空粮船都顺利通过,立刻收到了满意的效果。(14)

林则徐非常重视人才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所以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扶持人才。他在担任巡抚期间,把巡视官员作为首要职责,非常重视对家人的平时巡视。你看到的、听到的、说的和做的一切都是保密的。对于下属来说,每当发现优秀作品,都会“亲自解答,还以颜色”。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是很繁琐吗?他说:“穷士因此而增肥,官亦因此而加义助才,部固与否。”(15)其实这是对下属的一种无微不至的培养和鼓励。他衡量人才的好坏,不仅听其言,更看重其实际表现,也考察其成效和群众的反应。他推荐的人才,都是他平时细心考察发现的。张对的超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林和有着无私的关系。1842年,林在河南帮着跑了一个河道工程,张还监督了西坝的建设。他给了3000元,但张拒绝接受。林知道后,一直保密。1846年,张出任云南临安知府。次年,叶林巡抚云贵。张颖向路边鞠躬。林非常高兴。“我记得我牵着手的那些黄金岁月。”张自己早就忘记了这件事情。(16)林到昆明后,为解决回汉矛盾,与永昌知府李恒谦多次会面。见他“本性优柔寡断,迟迟下不了决心”,无法担负起整顿永昌府这个很重要的地方的重任,于是称张为永昌知府。张到任后,励精图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调走一年多,他才得以打破多年来难以打破的习惯。”由此,林认定张的才能大有用武之地,遂致力于秘演,暗示“日后若主屯溪、滇省,若张纯朴善良,可尽力报知,以博取人效。”(17)当年(1849)七月,在林则徐的赞助下,张升任云南按察使,次年三月任政治使节,八月任云南巡抚,十二月任云南巡抚。前后一年多,也就是从县长到省政府。这在清朝是很少见的。

纵观林则徐的一生,他以公正和诚实著称。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出于公益,真心对待,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也是如此。他曾说:“举荐圣贤是国家的事,不是朋友的事。”(18)在为国求才思想的指导下,他求贤若渴,却不轻易自荐;而一旦被推荐,他将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从现有文献来看,林宜生资助的人只有几十个,而这些人很多都有很大的成就。其中,培养年轻有为的人才尤为难能可贵。先是喜欢冯桂芬。林出任江苏巡抚后不久,从科院发现冯非同一般,称赞其“一时无二”,(19)随即将他招至府署,修改《北知水利书稿》及署文书。冯后来成为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第二次是李星元。林从陶澍那里得知李星元的“慈汉天下第一”,即“委托人以千块钱聘之”。(20)后来,李虽进京应试,却未能报考。但李1832入国子监后,入国子监,任编辑、知县、判官。10年才升任陕西巡抚,不久又升任云贵总督、两江总督。最后林死后,林做了钦差,死在军中。第三个是胡林翼。胡在翰林院任编辑时,曾任1840江南乡试副主考。因为主考官带着举人熊少木去阅卷,胡没报,就被调了一级。第二年,胡丁回国。之后游走于山河之间,不想回来做官。林则徐知道胡彩值得济世,就写信鼓励他。胡彩决定回归。林任陕西巡抚期间,由陕西省赠其内阁书一册,升任知府,分发贵州补充使用。(21)胡在安顺、贵州等地任知府期间,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最后出任湖北巡抚,成为咸丰时代的名臣。第四个是左。林则徐早年从陶澍那里得知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后来林做了云贵总督,在胡林翼的推荐下提出被招入幕府。因为左正在教育陶澍的儿子,也就是左的女婿,所以他没有接电话。不久,林因病辞职回外地,特意绕道到长沙约了个左会。林则徐到达长沙后,湖南文武官员纷纷前来探望。林逋一看到“湖南左”的红色海报,马上向官员们致谢,并“伸左单独看”。(22)把船开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举行宴会。他一看到左边,就被称为绝世奇才。(23)两人谈了一天一夜的军事,无所不谈,特别关注西北边防。在叙述中,林对左“寄予厚望”。这次深入的谈话给了左很多启发,为他后来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第二,“人民危在旦夕,但应该觉醒。”

关心人民疾苦,重视社会生产,在林则徐勤政业绩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林则徐勤政的又一重要内容。作为清朝的官员,林则徐的首要职责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优于一般官员的地方在于,他更关注人民疾苦与执政稳定的关系。他曾说:“官缺恻隐之心,百姓可怜,百姓不可怜,农民可怜,尤其是勤劳的农民。”(24)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以扎实扎实的政策同情人民、保护人民、丰富人民。甚至为了人民的生存,单枪匹马入戏,“不怕为民请命。”(25)他真正做到了“人民危在旦夕,但应该觉醒。”(26)

救灾关系到数百万饥民的生存,林则徐认为比审理生命盗窃案更重要。他说:“一个地方官员在处理一个生命盗窃的案件时,如果有死亡原因,会得到赔偿,但只是一个人的事;如果救济被侵蚀,那就是从成千上万濒临死亡的人那里拿食物,死得很快。就算侥幸逃过法网,上天也不会容忍。”(27)由于他对救灾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在当时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的情况下,每次救灾,他都尽力帮助饥民。1823年,林被任命为江苏省按察使,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天昏地暗。省长李林精明能干,把全省的救灾工作都委托给他了。他一方面尽力将国库下拨的数百万救灾款分发给渴望救济的饥民,不让官吏、卫生监督、土棍侵吞;同时会同巡抚、县政府捐资扶贫;并在各地设立捐款劝导局,动员富户捐款。因为综合治理精准,措施得力,“老弱病残不算,钱一点也不马虎。”并且对于做牛的政策,冬质春赎,考验每个割角的原主。次年春耕,无人死亡,百姓高声歌唱,被称为“林青天”。(28)

林在各省为官期间,曾多次赈济灾民。为了防止救灾中的种种不利,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

(一)制定严格的救济条例,防止各种弊端。林则徐把矛头对准了过去官员的腐败行径和土棍。1833年,他在担任江苏省省长期间,亲自下令细致救济程序,规定救济灾民“必须亲自填表;人必须面对考验;门票必须亲自给;查了一户,门头是用腻子写的;查完一个村,我们就把户籍清单的通途都列出来,让大家听听看。查了几个村,把会议开数清了,委员们先向经理汇报,花名簿还是转到了县里。(29)按上述救济程序,官员只需持明折下乡检查,发现印票、底本、清单与明折不符,即可在帮扶下送社员。向不同级别的上级请示。如果发现印度官方成员立场相同,有弊就参与其中。张贴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透明度,是防止官方成员作弊的最有力措施。

(二)以身作则,大力倡导官民捐钱。国家救济基金有限,救济需求面广。杯水车薪,如果仅仅依靠有限的国家救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每次救灾,林则徐总是带头捐款,倡导各方捐款。比如1833年,清廷只给予江苏13万元的赈济,于是林率先倡导并劝说官民慷慨解囊,认为这是一个保贫济富的计划。结果是显著的。苏州市捐款14.3万元,宝山9.2万元,丹徒县8万元,上海县7.8万元,嘉定县5.5万元,江阴县5万元,其他地方1万到4万元不等。(30)总额远远超过国家拨款,拯救了无数饥民。

(3)以工代赈,一举两得。用救灾款作为水利建设的资金,或者用水利资金代替救灾款,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灾民参加水利建设等公益事业,既解决了水利建设的劳动力问题,又达到了救灾的效果。“水利兴邦,灾民相助”,两全其美。

(四)动员学生参加复查,合理解决救济人员的工资、纸张和伙食费。为了防止赈灾委员会找借口挪用救灾款,林和巡抚都捐了俸禄给赈灾委员会办事,从而杜绝了他们贪污挪用的借口。大学生比较干净。林为了防止赈济人员与官员弄虚作假,专门动员大学生持赈票下乡复检,有效地保证了赈款惠及饥民。

(5)自行筹集资金,收养和支助极端贫困和饥饿的人。林则徐的救济,“一切反映民情”,保证了各种饥民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是“筹到的钱足够帮助极端贫困人口”的最好证明。1846陕西大旱,xi安等四府在常仓储存粮食165438+1亿多石。各地为了解决荒年人民的吃饭问题,都按照以前的办法要求增加贷款。而林则徐则认为,在这个“对不起高价”的时候,这些买菜的穷人是担心粮食成本高,急需调整。他们不应该把储存的食物借给那些以持续生产而闻名的人。但我其实是借给穷人的,只是怕借了不还,造成民不聊生的债务。所以,与其按案借出,不如平平照常。与此同时,我意识到“极度贫困的人,老幼病残,即使降价,他们也买不起食物。“这是一种苦难,尤其是怜悯...只有官方收养,以免途中饿死。”(31)在他的倡导下,仅Xi安一地就收养了三四千贫困无助的饥民;他还命令各地自行处理。所需资金照例没有交给国库,而是由他们自己捐款主张。同时,他力劝“有实力的户,把钱和米给各村,让受者知道,让受者见德”。由于处理得当,陕西人民心存感激。

玩单选题,敢于为民请命,最能说明林则徐对人民的关心。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等地,仅500里宽,就承担了江苏省9/10的钱。1833夏秋之际,长江以北发生大洪水。晚稻成熟的9、10月,宿松等地连续下雨。虽然米已经成粒,但只是半成浆。林则徐在小船上四处张望,亲眼看到稻穗不是空壳就是半浆。没割的淹在水田里,割了的因为干不了大多发霉发芽。按照惯例,9月份不发生秋灾,9月份以后不允许报灾。而宿松等属在10月份确实受灾严重,损失空前。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我们不得不举报。同时收到军务大臣的来信,严词谴责“江苏等省近年不耽误,国家经费定期。我们怎么能一年又一年地拖延发展,把它当作一个先例呢?”(32)又有一道圣旨,点名指责陶澍、林则徐等人“不肯为国家负责,不以国家大计为先”...无非是不堪(萧)照顾官员的私事,而官员只知道博取名声”。(33)在这种严厉的谴责下,连两江总督陶澍都犹豫着要不要再邀请他;而林则徐觉得自己不得不坚持推迟征收。于是,闫妍做了一个单选题,并在上面进行了发挥,含泪叙述了江南人民的疾苦,阐述了国计民生的辩证关系,指出“关心民生是提高国民经济的理由”,“越宽越有活力”。(34)道光终于被他的赤诚之心所感动,批准了延期征收宿松等地钱粮的请求。

救济和延期是对人民的同情行为,但他们在灾难年被迫这样做。要想“养民富国”,根本之计还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林则徐指出:“赋有农田,农田赋有水,所以水利是农田之本,不可偏废。”(35)实际上,当时全国人民的温饱来源完全靠农业。修不好水利,不仅会影响统治阶级的土地税收入,还会影响广大人民的生计和安全,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正如林在另一处所说,“水利兴亡,与农田、人文有关。”(36)正因为如此,林则徐一生始终关注水利建设。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之一。1820年任杭嘉湖道始,筑海堤,是“士德”。此后,在江南海堤、福州西湖、黄河、运河、太湖流域水域、长江、汉水、北疆南疆,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功绩。

太湖流域水利灌溉涉及江浙两省。由于年久失修,河道堵塞,一下雨就会泛滥成灾。早在1824,两省省官就决定联合疏浚三河(吴淞江、黄浦江、柳河),并推荐林则徐负责。后来由于林牧去世,要暂缓悼念。1825年陶澍接任江苏巡抚后,用海运节省下来的20多万元修吴淞江。黄浦江也完成了一些疏浚工作。然而,尽管北部的六合河和白猫河是由陶澍在不同的年份治理的,但由于缺乏资金,它们一直未能开工。1832年间,林任江苏巡抚时,河道日益淤塞,太湖连年泛滥,急需修复。当时最难的还是经费。最初估计两江需要修复40万两白银。虽然被勒令收取历年换来的米价,用于修修六合河,但历年累计金额只有五万两,远远不够。经过反复考虑,林则徐决定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为了节省河道工程费用,他决定放弃渡海计划,转而选择清水河的设计。太湖东北部两条河流储存的溢出水将被用来灌溉附近的农田。此外,在柳河口和白猫河口,还修建了滚石坝来阻止潮汐和泥沙回流,当内河上涨时,人们仍然可以从大坝中涌出。按照新方案,两河总节约量为1/3。六合资金除存货5.2万元外,以银价5.3万元拨付,不足部分从封存资金中借款。以后分担水利的常州、苏州、嵩嵩、太三等16郡,按银量平均分配,8年摊销。由于白猫河不方便再动用官方资金,就自己牵头与四道府一起推动捐贱银,并敦促士绅和商人捐款。就这样,拖延了近10年的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了。资金落实后,项目于1834分阶段启动。从3月开始不到3个月就能完成。当年7月,宿松地区下起了倾盆大雨,太湖附近到处都涨。由于河道水流通畅,通气极佳,原来被淹的河段安然无恙,人们其乐融融。(37)

林则徐基于疏通刘、白两河的显著成绩,还广泛号召有关县的官绅继续捐助、修复、疏通本县的河道,兴办有关水利工程。于是,江南各郡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除大坝等工程外,仅江苏、嵩嵩、太台所属的15汀州县,共计近167万立方米土方,分别于1835、1836完成。同时,江北通州还捐资修复了通江引潮的姚港等27个港口,出土56万多立方米,修复了多条内河和堤坝。(38)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水利条件,如1834秋季的暴雨和1835夏季的干旱。好在水利治好了,18岁还在报。前几年田价两三,更惨。“1837年林则徐出任湖广总督之前,湖北境内的长江、汉水因淤积连年泛滥。两岸良田往往成了泽国,沿岸居民家破人亡。当年冬天,林奈冒着最大的风险,让两岸的危险工人,动员政府和士绅出钱出力,群众出力,加倍训练修理。”确保把一层层的土筑牢,“而且”尺寸都严重了,工人都挨打了。”(40)汛期,他亲自上堤监督汛期。最后在1838水热上涨时,“江汉有千里长堤,安澜普清,江中无溢。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幸运。”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批评朱说:“如果一切都可以这样,还有什么不可挽回的呢!我打算用言语来表达,我决心要做好它。" (41)

林则徐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在江苏推广双季稻,他在官礼前后在苏州租了几亩私田,有了粳稻的种植,听说了树艺的方法和粮食种子的成因,于是咸老农民尝试了一下,(42)作为示范。他还支持推广对发展生产有很大帮助的新农具。在林任江苏巡抚期间,戚延怀成功地仿制了西式水车——龙尾车。林得知后,不仅到现场观看了庭审,还向法院举报,建议大力推广。还需要指出的是,林驻疆期间,为了发展边疆生产,奉命对南疆的耕地进行开拓和开垦。“周代天山南北两万里,东西十八城,挖水源,挖沟渠,教人耕种”,(43)各路开拓土地700,630亩,建议分配给当地各族人民耕种。在南疆的几个月里,他“日日夜夜都在路上,行程多休息少”,没日没夜地奔波,把垦荒的活都干了,连给家里写信寄信的时间都没有。(43)此外,还推广了坎儿井,教百姓制作纺车,学习织布,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为了发展北方生产,使直隶(今河北)改种水稻,从根本上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他潜心研究北治水利几十年,写出了他唯一的农业水利专著《济府水利论》,呈报光帝,光帝高瞻远瞩,在直隶改土为田,推广水稻种植。

第三,“但当保娟符节随波逐流”

林则徐的清廉首先表现在他对杜的随时随地的渐进防范。那时候,官员打招呼、摆宴席、浪费钱财是常事。清江浦的宴席,三天三夜也结束不了,(44)这充分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为了防止自己染上这种不正之风,林则徐在上任途中提前发出“通行证”,告知沿途守卫土地的官员拒绝一切接待用品。《通证》载明:“租来的船只,按民价自行交付。沿途不准花钱买水脚,也不用加竹竿...东西都是你自己买的,一路上不需要送吃的,送酒什么的。下属官员只在当地码头见面,没有必要从远处迎接...名字中若有任何影射,当地官方会立即严惩,不得稍有偏颇!”(46)当时一些大官上任,往往前呼后拥,人数众多。而林则徐却是轻车简从,极其朴素。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绝鸦片。他的随从“只有一匹马,六个厨子,三个厨子”,没有一个官员,也没有一个文员。(47)当时一般官员不仅希望沿途官员送行,而且希望排场越大越好。有时候他们会用各种伎俩,变相勒索。最明显的例子是闽浙总督颜。1841年,因厦门失陷,严被革职。虽已罢官回乡,但排场不小。他回老家时途经漳州,每天有6700夫马相伴,历时10天。差不多有3000名军人、丈夫、家庭成员和马仆,共用400多张桌子。“车子大小十倍以上,每辆车四个老公。车前,戈什哈牵着马,车旁,是八个兵役。每辆车都很自然。做仆人和女仆没问题。到了城里,看见一个疲惫而又辛苦的人坐在四个人的肩膀上。”(48)

林则徐的一生,纯净如涓涓细流,没有被污染。

每次去做官,他都贴出关防告示,郑重告诉群众“愿为所欲为,一端无假手,清正廉明,五夜清廉。”(50)凡经学者、商人、军民发现“各种弊端,可向本公司检举,或向附近地方官检举处分”。对于自己的“所有食物”,他们购买自己的设备,不接受当地供应。你买的东西都会按照老百姓现在的价格找,根本不允许你邀功...即使把家人送出去,坐小车,也可以随时雇佣,不用提前等。如果有名字影射被打扰者,被打扰者会被指责,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51)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下属官员。据说“下级官员应该轮流遵守同一章,他们应该公正地作出决定...千万不要听昏夜的营帐,让官员们互相较劲。如果有一个可以代表我们公司的亲戚朋友说的假名字,而许定等人为了摆阔、混日子去照顾他们,无论事情大小,违者必究。能指首官者,以首功赏之。”“我们部门收到的意见书都是内部部门指示的...如果有包工头勾结小官买评论,别人会找出证据,允许他先向我们部门举报,立即调查,绝不包庇。”“丁署里的专业人员不会胡乱派出。如有任何人谎称暗访,恐吓其打官司,乱借驿马索要粮食,立即查处,没有任何隐瞒的余地。如果你恐吓平民,制造滋扰,一旦你第一次被控告或被采访,你会尽你所能,绝不贷款。”(52)对于那些与丁丙等。、“不要私自离开”、“不要被车站的规章制度暗中包庇。”要求的人马上就做,私送的人肯定会参与。为了防止贪污舞弊,林则徐还注意堵塞制度漏洞。比如湖北布政使任内,明确宣布各归藩司白银。“首先,汇款的名称、金额和日期将由马提交。可以分批颁发,用银子支付。除了收藏,该批还会送到医院检验,与票仓收据一起打印发放。同时会先写收条原因。若有奸诈奸淫的狡猾银匠,难以察觉处罚,不要以身试法。”至于捐官等银币,也要严格把关,防止假捏等弊病。“赠送的监控工具是赠送的,全部由内部部门按名、按名审核。除了照常发放实收照片外,在领取前先填好清单。”这样,如果有假情假意,在层层审核发帖的时候就很容易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