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历史构成

前几天和朋友去听川剧,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在锦里,人群熙熙攘攘,灯光闪烁着红光。听川剧前做的一些功课,让我对川剧有了新的看法。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戏曲声腔方面,川剧由高腔、昆曲腔、胡琴腔、弱腔四大声腔组成,加上本省的一个民间花灯戏。这五大类,除了花灯戏,都是在明末清初传入四川的。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的故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天下第一”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在地方车灯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江苏、江西、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地的声音,形成了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有高音、胡琴、昆曲、花灯、檀溪五种声部。其中川剧曲调高亢丰富,唱腔优美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的助腔是领腔、合腔、合唱、伴奏、对唱,意为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幽默,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舞台上常见的剧目有上百种,完整的唱、做、念、打,幽默的妙语,器乐的衬托,独特的“变脸”、“喷火”、“袖子”,写意的程式化动作,隐含着无尽的精彩味道。川剧深受世人喜爱,流传于世界各地。著名的川剧《白蛇传》。《金山寺》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川剧在四川省以及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很受欢迎。最初从外省引进的五种声乐艺术,即昆曲、高腔、胡琴曲(皮黄)、檀溪戏和四川民间花灯戏,都在四川各地单独演出。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乐艺术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格,在清末被统称为“川剧”。

高、坤、胡、担灯在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川剧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情况。起源于江苏的昆曲,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高音在川剧中起主要作用。发源于江西益阳戏,明末清初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一人唱和,集体响应,又有紧板和慢板”传统的基础上,又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莲乡中汲取大量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戏,又称“斯”戏,起源于回汉和声,也吸收了陕西“汉中、黄儿”的元素。它通过“唱胡琴”和舞台表演与四川话、川剧锣鼓相结合,在音色和音乐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戏。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四川梆子”,以弹盖板胡琴为主要乐器,拍板而得名,源于陕西的秦腔通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花灯戏、高腔戏长期共存、相互融合,并采用了川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梆子——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