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的历史名人

济宁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军事家,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和工匠。他们为济宁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帝1

黄帝,姓姬,名轩辕,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料记载,黄帝出生在曲阜古城东北3公里的寿丘。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他和古史传说时期的其他人物一样,被后人感染了很多神话。黄帝执政时,正处于我国历史上部落联盟相互侵略的“英雄时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智慧,先后打败炎帝、蚩尤、兴田,恢复了大一统的和平时代。天下太平之后,黄帝和他的部下做了很多发明。例如,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如何养蚕、做窝丝和织帛。仓颉部长创造了文字;大臣李寿发明了数字和算术,制作了各种度量衡来称量各种东西,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相传《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黄帝与齐波医讨论的古代医书。黄帝还要求他的臣子画出天干地支,用来计算时间和标记年月。此外,几乎所有的衣服冠,宫船,山药,镜子和鼓,以及日常用具都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因为黄帝的武功对中国的文化和统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今天中国各民族都把黄帝视为人类的祖先,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 479),名仲尼,春秋末期长平乡(今曲阜市东南尼山乡附近)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处在一个“礼乐征伐自诸侯”的战乱时代。他的家庭很穷,他的父亲很年轻。但他“十五有志而学”,勤奋上进,精通礼仪、音乐、射击、科举、书法、数学、六艺。年轻时,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明确的行政目标。他主张礼让复辟。西周初期奴隶制兴盛时期,他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他想大展宏图,实现自己崇高的政治目标,虽然他也担任过大侦察兵的职务,也有过辉煌的时候,但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并不能被当局采纳,他的事业也总是不尽如人意。

孔子的突出成就是在教育方面。他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他发起私塾,不分身份招收弟子,公开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尽可能让各阶层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学上,他因材施教,非常重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复习的辩证关系。他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和72位杰出人士,被后人称为72圣贤。正是由于孔子弟子的广泛发展,孔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影响了现世,也传播到了后世。而且这些弟子以“民可道传”的精神,为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使自己成为早期儒学乃至整个儒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的另一大功绩是,在晚年,他对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他编修了《诗经》和《尚书》,还根据鲁的历史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的主要言行都收录在他的弟子或再弟子所编辑的《论语》中。

3.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 298),名,战国时期邹(今邹城市东南马鞍山下伏村)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而,他从母亲那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相传孟子小时候,因为周围环境不利于学习,孟子母亲搬了三次家,最后选择了学校附近,让孟子安心学习。“孟母的教子”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他努力学习,非常崇拜孔子。他把继承孔子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同时也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更注重仁和人的生存权。孟子认为人民的力量不可低估,提出了“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的观点,主张减税,实行仁政。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并带着弟子周游世界。由于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承前启后”、“古为今用”,最终被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行主要收录在弟子们编辑的《孟子》一书中。

4.王叔和

王叔和(201-280),高平(今邹城)人。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家,脉学的创始人。三国曹魏时期,王叔和被任命为御医,主持朝鲜内部医疗事务,直接为皇帝治病。他被任命为太医后,致力于医学经典的整理。他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手稿进行了整理、编辑和补充,去芜存精,增加了辩脉、平脉、伤寒案三项内容,分析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王叔和是脉学的创始人。他写的《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全书10卷,65438+万余字。吸收了、淳于髡、张仲景等前辈的脉诊理论和学说,以及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首次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为脉学奠定了基础。还写了把脉战术、把脉符和张仲景的药方。

5.孔任尚

孔任尚(1648-1718),著名戏剧家,名董,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世孙。孔好学,博学多才,才华横溢。他曾被康熙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先后担任过住建部和广州的户部主任和外交部长,参与了江淮地区的治水工程,深知官场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疾苦。他收集了大量关于南明政权兴衰的史料,苦心写作十余年,写出了优秀的历史剧《桃花扇》。

《桃花扇》根据晚明文人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李的爱情故事,再现了南明政权覆灭的悲剧。由于这部剧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巨大影响,立即引起了大江南北的轰动。剧中对忠于明朝的史可法、左良玉、黄德恭进行了极大的歌颂,对汉奸刘亮佐、刘泽清、田雄进行了极大的讽刺,激起了人们对前朝的怀念。这也激怒了清朝的统治者,于是孔回到家乡隐居。十几年后,他在贫困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