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这个词什么时候说起?

“山寨”一词来源于粤语。它是由私人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模仿性、快速性和普及性。主要表现是从小作坊做起,快速模仿知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善于打擦边球,经常走在产业政策的边缘,引发争议。“山寨厂”是指广东各地的各种电子产品加工制造工厂,大部分没有正规品牌。2008年,当山寨文化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在数码领域跃跃欲试,用各种无所不能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支强大的民间力量有着卑微甚至无足轻重的背景。2001、2002年期间,内地人如果去深圳、广州出差,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本地人拿的都是“诺克拉”、“三生”等品牌手机,最受欢迎的是一些至少在内地闻所未闻的陌生品牌手机。这个时候,山寨文化依然植根于沿海各地生产这些奇怪品牌手机的许多小型电子加工厂(或作坊)。没有人认为这些东西能成气候,更没有人认为这些东西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会影响未来中国的IT行业。这与中国的武侠文化惊人地一致:成功的人往往是最卑微的人。事实上,假冒的MP3和假冒的手机同时存在。曾经,华南地区有300多个品牌的MP3让中国人眼花缭乱。与山寨手机相比,这些山寨MP3更早走向全国,出现在电脑卖场的柜台上,与“创新”、“三星”等知名品牌放在一起,形成一道有趣的风景。当然,山寨MP3并没有像手机那样成了大气候。原因有很多。MP3本身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很快会被音乐手机等数码产品取代。山寨MP3的发展过于无序,进而对MP3市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充分体现了山寨文化最初发展的盲目性和非正统性。MP3市场容量不足以容纳这么多品牌,最终陷入瘫痪——与手机市场正好相反。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上超越这种产品的现象。其衍生产品将打破手机的束缚,延伸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其副产品还会造成相关行业的结构性冲击。这是学习洋人控制洋人的炮火,这是学习赶超别人的步枪。山寨文化在一路狂奔的窄路上被复制被超越,尤其是在脱离了牌照的束缚,把握了低成本高回报的好处之后。其毁灭性的力量和病毒式的营销号召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基于山寨文化的价值序列。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烙上了草根创新和大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