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军事作战信息系统?想做这个系统,软件开发大吗?后期好管理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广泛深入,信息战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军队成为军队建设的基本形态,基于作战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建设成为我军的战略选择。

强军要促训,创新是促训的关键,突破是改革的关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拓展军事训练这一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实践,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特别是在长期缺乏实战检验、国家安全形势复杂、战争威胁严重的情况下,我军只有勇于投身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开创性伟大军事实践,才能有效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

■深刻理解训练演变的客观规律。

■科学抓训练,改变时代导向。

■信息化培训是发展的必然。

随着军事训练作为战争“前实践”的功能日益增强,科学确定训练的时代定位日益成为一个战略问题。雄心勃勃的超前设计容易使训练脱离部队实际;但是,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安全需求的训练和引导,必然会失去宝贵的战略机遇。准确识别和把握我军军事训练的阶段,关系到能否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难得机遇,关系到能否又好又快提高军队战斗力,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的世界军事竞争中争取主动。

●信息技术引领培训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国家军事实力发展的首要动力。如果说,在冷兵器和热兵器时代,科技更多的还是作用于兵器本身;那么,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科技不仅把最大的体能带入了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强化了人的作战能力。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相提并论,其对军事训练的推动作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决定性。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斗力的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的天然渗透性、连接性和融合性,使军事战斗力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形态发生了主导性、突发性乃至革命性的深刻变化。面对这种大趋势,我们还沉浸在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的渐进性和长期性中,看不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带来的突发性甚至革命性的推动力,只会因为犹豫而导致战略机遇期的丧失。

近年来,我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官兵的信息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不少部队已初步具备了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训练中最大限度地拓展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有效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引进信息资源,在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中注入科技含量;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对训练的贡献率,推动训练从技术密集型向质量效益型跨越,实现我军训练的信息化转型。

●操作要求强制牵引训练状态转换。

用昨天的作战经验指导今天的训练,一直使军事训练实践处于“向后看”的困境,导致了战争史上许多惨痛的教训。一战中,法军利用阵地消耗战,在凡尔登耗尽德军主力,最终击败德军。一时间,阵地战成为法军的主流作战和训练样式,导致其对战斗机、坦克等机械化武器装备所蕴含的巨大战争潜力视而不见,热衷于以举国之力拼凑各种“防线”。结果二战德军的一次“闪电战”让法国在六周内上演了国败的悲剧。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军事训练不再被战争“被动牵引”,而是越来越多地肩负起“设计”和“验证”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任务。面对这种跨越式的军事发展趋势,训练的作用正沿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方向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着眼未来,既然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既然已经看清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要;既然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是我军训练发展的主题,就应该勇于吹响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号角,毫不犹豫地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成果整合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切实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高军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的牵引下,当前训练状态的革命性转变既是趋势,也是现实;它既是强制性的,也是自觉的。这是因为用机械化训练很难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这是不可想象的。

●通过训练转型推进军队整体改革。

近年来,军队建设实践突出表明,军事训练不仅是和平时期军队的基本实践,也是治军的重要战略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训练的核心作用,可以实现部队战斗力的快速提升,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的科学发展。

从这个层面思考训练状态的转变,拓展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不仅可以深化军事训练的转变,尽快把部队建设的成果整合转化为现实战斗力,还可以对部队的全面建设起到重要的辐射、拉动和促进作用。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建设的成果很难得到战争实践的直接检验。如何使军事训练真正“代表”战争实践,锻炼“检验”各项建设成果的功能,成为新时期指导和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的紧迫任务。要充分发挥训练在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训练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检验和完善作战方案,优化军队体制编制,促进武器装备研发,培养官兵战斗精神。这是基于信息系统建设我军体系能力的必然,也是军队全面建设进入信息时代的强烈需求。

根据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防意识、建军思想、军队体制编制和建设机制,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条件下的训练和建军实践中难以产生,只能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和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锻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军当前复合型跨越式发展的实质,实际上是以信息化引领、带动和改造机械化建设,以信息化理念、思维和思路推动部队全面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不仅决定着部队明天的战斗力,也决定着我军全面建设的未来。

■核心是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关键是创新信息化训练模式。

■根据战斗力生成机制创新训练模式

培训模式是指从培训实践中总结和提升,以规范和指导培训组织实施的基本方式。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率,一直是训练改革的不懈追求。由此看来,我们当前深化训练转型的核心是有效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而信息化条件下拓展训练的关键是创新发展信息化训练模式。这是信息化战斗力科学生成的革命性创造,也是训练领域富有活力的深刻实践。

●培养模式创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纵观我军训练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训练改革都是以训练模式的创新为基础的。

“从战争中学习”是革命战争年代训练的主要特点。训练模式是“以战代训”,强调战斗实践对训练的直接牵引。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建设、经常训练、应急准备成为我军建设的主要做法。训练模式是“建训互促”,强调从“在战争中学会打仗”到“在训练中学会打仗”的转变。在改革开放的漫长岁月中,我军强调把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首先进行基本的技战术训练,通过从基础到应用、从单独训练到联合训练、从初级到高级的综合训练模式,逐步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新世纪新阶段,信息化战争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训练模式有别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基于信息系统的系统能力成为新训练模式的灵魂。

我军训练发展表明,训练模式不仅反映训练对军事行动和建设的适应性,而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体系的训练要素乃至发展方向。当前,只有创新和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模式,回答和解决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什么”和“怎么训练”的问题,才能有效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向信息化转变。

●创新培训模式的必由之路

创新训练模式的基本途径是根据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机制,推进我军训练体系、内容标准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训练环境的全面优化改革。这既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实现战斗力各要素组合模式转变的驱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构成信息化训练模式的要素通过创新发展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在训练模式创新路径上,组训体制改革要解决部队、院校、训练机构信息战斗力生成各阶段的形成和衔接;训练内容的调整主要解决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质量和标准问题;训练方法创新的重点是如何充分发挥联合训练在诸军兵种、各级训练中的主导作用,摆脱所有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跨兵种一体化训练的方法;训练保障的完善在于建立开放共享的训练保障模式,解决战斗力生成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训练管理规范化强调精确训练监督,依法规范和管理训练,确保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实现。

●训练模式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

根据胡主席关于军事训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近年来,军委、总部引导各类部队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模式的雏形。这是以联合训练为背景,依托信息网络平台,以一体化训练为途径,遵循单装、单元合成、要素联动、系统集成的方法,最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

这种训练模式雏形的核心是改革训练内容,以创新的联合训练体制引领各军兵种训练内容改革,先整合作战单元、要素、系统训练,再进行全系统联合训练,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联合军事行动的要求、信息流、网络体系结构和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要求,实现各单元、要素、系统在作战效能上的有机融合。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往“师傅带徒弟”、“小作坊”、“小生产”等封闭、分散的培养方式,正在不断形成和展开一幅以系统集成为主轴的“标准化”、“系统化”、“大生产”培养新画卷。这种同时具有“流水线”、“大工业生产”和“集约化”、“标准加工”优势的训练模式的雏形,实际上已经在我军一些军兵种的训练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以信息为主导的系统化、模型化以及如何根据信息流在更大的系统范畴内寻求“组合”和“集成”。

■解决制约培训发展的瓶颈问题

■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训练强军之路。

■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矛盾。

我军训练领域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观念滞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训考不分等深层次矛盾,与新的训练模式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形成。正如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一样,信息化训练模式所产生的“新质”战斗力必然会改变传统的训练体制,从源头上解决训练领域的结构性矛盾。

●呼唤信息化训练新理念。

全面贯彻胡主席关于军事训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战斗力标准,坚持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军队的中心工作,是治军方略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战略指导。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解决部队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基于安全威胁和作战任务的被动训练指导,到基于信息系统体系能力的多样化军事能力,主动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全面履行使命任务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全面拓展军事训练的本质内涵,有效提升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利益拓展的需要,发挥军事训练的战略威慑功能,有效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效益。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以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为根本着力点。为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引领训练变革实践深化,支撑持续兴起的训练新热潮。联合作战必须与训练相结合。着眼联合训练这一我军战斗力增长链条中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突出指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聚合各类作战单元、要素和系统,有效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

培训效益应始终是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标准,反对强调“产出”而忽视成本。既要对训练改革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检验,又要在训练实践中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避免“发散式”建设和铺张浪费,杜绝演习中的“演戏”和各种形式主义。

密切跟踪世界军事领域的最新进展,客观认识我军与外军的训练差距。我们不仅反对闭关锁国,拒绝学习,也不盲目崇洋媚外,照搬照抄。立足我军国情实际,走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之路。

●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体系。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迫切需要完善训练法规,创新优化训练机制。加强指导,完善培训法规。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全局性的。传统培训中,各级培训法规和文件竞相出台,过于分散,甚至相互矛盾。根据有效信息需求,加强综合立法,确保培训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统一性。加快制定训练发展长远规划和联合训练条例,为规范其他层次和专项训练条例提供指导。

理顺职能,改革培训管理机构。机械化条件下,培训管理组织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横向协调困难,资源浪费严重。要优化机构设置,按照规划、实施、监督、保障等基本要素,将多个培训管理部门统一调整为相应的综合培训管理部门。要区分管理层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搞“一锅粥”,浪费资源,抑制活力。有必要突出关键功能。在总部的统一规划下,部队将以任务为牵引,以一体化联合训练为重点。联合训练可以由主要军兵种组织,也可以由各军兵种联合组织,提取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方位保障、综合保障等关键要素,进行跨军种一体化训练或多要素一体化训练。

效益优先,规范培训运行机制。根据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过程的需要,规范训练路径,构建集决策、执行、评估为一体的纵横向训练网络,有效提高训练信息收集、传递、反馈速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协调运行机制,确保衔接、横向协调、整体一致。

作战与训练一体化,缩短平战转换时限。将作战指挥和训练管理融合为一个“运转顺畅”的训练实体,平时研究作战方案,筹划战场建设,组织领导军兵种建设和训练,战时直接组织指挥联合作战,既有利于加强作战指挥能力,又有利于平时联合建设和训练,加强各级指挥机构的平战转换效率。

●有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以实战对抗训练作为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尺度。实战制胜永远是推进训练创新的“根”和“魂”。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能力的多样化军事能力为重点,改革训练考核方式,建立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标准和考核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使实战化对抗训练真正成为提高训练质量、促进训练发展的有力杠杆。

以训练等级评定为标准衡量部队训练水平。应以基于信息系统的系统能力为标准,创新培训评估体系,树立以能力为基础、以量化为支撑、以评估为手段的培训评估理念,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培训质量评估的评估、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以训练成绩作为奖惩的依据。要建立健全训练奖惩机制,把训练成绩和军事素质纳入考核任用体系,与个人进步挂钩,强化训练动力,促进训练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构建信息化培训需求环境

■打磨信息战实战能力

■大力营造信息化训练环境。

作为军事训练五要素之一的训练环境,在机械化条件下的训练中一直被置于次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日益复杂的信息化战场环境,传统的训练环境已经严重制约了信息化训练的开展、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目标的实现。

●从基于站点到基于环境的变化

机械化条件下,训练重在以火力、机械力、防护提高作战能力,训练保障重在适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训练重点是提高信息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方位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以往基于场地的机械化训练保障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化程度低、功能相对单一、环境因素不全面等局限性。必须尽快实现从场地保障到环境化建设的理念转变,科学构建信息化训练环境,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提供有效支撑,为提高信息化训练质量提供坚实基础,最大限度满足未来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努力做到“仗在什么环境打,兵就在什么环境练”。

●以“三个现代化”为基础建设硬环境

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前训练仍缺乏要素齐全、贴近实战的硬环境,导致一些训练内容只能通过简化或弱化背景条件、降低难度或强度来组织实施,存在基础训练“走过场”、战术训练“跑龙套”、指挥训练“空对空”等问题,与实战要求相差甚远。要在基地化、网络化、仿真化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硬环境建设,通过信息转化和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将“三者”有机融合,构建远程分布、功能集成、多领域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硬环境体系,为各种复杂环境建设提供平台和框架;需要分类建设物理战场环境、多维侦察环境、复杂电磁环境、实战环境、政治战心理环境、网络攻防环境、水文气象环境、核生化环境等数据库。,并根据训练对象、训练内容和训练难度需求,灵活构建或自动生成不同复杂程度的训练环境;要把各种环境建设系统与数据信息采集、性能和广播显示的集中控制、作战的引导和指挥、对抗作战的决策、训练基地作战能力的评估等结合起来。需要研究各种环境对作战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运用各种模拟仿真手段,使受训者全方位“进入”逼真的战场环境。

●营造以拼搏精神为主线的软环境。

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奉献牺牲的价值追求,多层次的道德评价模糊了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多品位的文化生活干扰着军营文化的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冲击着训练动机。信息化条件下,思想动力因素仍然是训练动力的源泉。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加强以战斗精神为主线、以军营文化为背景的“软”环境营造,为军事训练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要强化和平年代的忧患意识,营造浓厚的武艺氛围,激发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要努力克服社会消极因素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部队凝聚力。当前,部队战斗精神的强弱,仍然突出表现在是否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这个焦点上。满足于训练转型的口号,消极甚至不作为,以信息化条件不具备为由,不愿意积极参与更困难、更危险的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拓展,也严重影响了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在动荡的国际战略环境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每一个当代军人和军队,只有锐意进取,勇敢投身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伟大实践,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