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有学者认为,河西四郡的建立,使河西地区逐渐由游牧区变为农业区,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割裂了游牧匈奴人与羌人的联系;同时也使汉朝与天山以南的农业国和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乌孙结成了对抗匈奴的联盟。后来天山以南的农业国向汉朝投降,并入汉朝版图,壮大了汉朝的实力,削弱了匈奴的影响。最后,这条新的农业带连接了中原农业带和天山以南的农业区。这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便利,对东西方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汉政府在河西设置四郡的历史功绩主要有: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与汉朝的统一;把河西的牧区建设成农业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河西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

河西地区毗邻新疆,历史上两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非常丰富。东汉中期,西域副都尉驻敦煌,行使保护西域的职权,后由敦煌总督掌管西域事务。这种方法后来被魏晋所沿用。我国著名学者顾在《天下郡国病志》一书中将敦煌归入西域,是有其历史依据的。为河西四郡,近代已称河西走廊。是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的走廊,是通往新疆的走廊,是丝绸之路沿线的走廊。

促进汉朝统一西域

河西四郡的设立促进了汉代西域的统一。汉朝建立河西四郡后,将秦长城从陵居(今甘肃永寿县)延伸到阳关、玉门。其烽火深入轮台,以防匈奴。这长城的艰难面,是河西四郡建立后,汉族移民定居的农业区。它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导致并加强了汉朝与乌孙以及天山以南诸农业国的联盟。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断匈奴右臂”,从而进一步削弱匈奴的力量。

西汉政府在河西设置四郡之前,中国大地上有两个广大的农业区和二十个广大的游牧区。总的来说,长城以南,横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是汉族和百越、西南彝等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区。长城以北和以西,包括东北和蒙古的草原,天山以北的草原,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是匈奴、东湖、乌桓、定陵、乌孙、小月氏、姚希等民族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区。西汉政府在河西设置四郡后,河西地区由游牧区变为农业区,使中国成为一个大的游牧区,并分为两个大的游牧区,即匈奴、东湖、鸟环、定陵、乌孙以北的游牧区和西羌以西的西北游牧区。河西地区新兴农区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隔羌、隔瑞”,更是扩大了中国一个大农区与两个游牧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历史上,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矛盾甚至纠纷时有发生。但是,由于游牧社会无法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农业社会需要供应各种手工业产品——金属工具和器皿、丝绸丝带、亚麻布、槽粮等。;农业社会也需要游牧社会来供应牲畜、兽皮、动物毛发等。,所以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关系的主流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统一体。匈奴、西羌史的研究必须与秦汉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我在本章“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一节里已经详细解释过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匈奴茅盾汗在统一中国游牧地区的过程中,迫使曾经在甘肃河西地区漫游的乌孙西迁到巴尔喀什湖一带漫游,摆脱了原来依附于匈奴的地位,但仍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当时天山北坡是游牧区,从事游牧生活的“游国”都由匈奴贵族统治,天山南坡是农业区,从事定居农业生产的“居国”也都由匈奴贵族统治。《西域记》说:“匈奴西边,每天国王设仆从、校尉,使其领西域,访住。虞,虞立,税国,取财于燕。”

汉政府有联络乌孙和天山以南诸农业国抗击匈奴的需要。乌孙不愿继续依附于匈奴贵族,天山以南的农业国也有摆脱匈奴贵族奴役统治的愿望。这是汉朝与西方国家结盟抗击匈奴的政治基础。汉朝在河西设四郡后,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为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138年,张骞、干甫首次与西域交流时,由于当时河西还是匈奴的游牧区,往返途中被匈奴贵族封锁,前后用了13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5年,张辉第二次出使西域,很方便,因为匈奴早已撤出河西地区。张骞从乌孙返回长安时,带回了数十名感谢乌孙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汉朝的强大,也为后来汉朝与乌孙结盟创造了条件。同时,张骞向大湾、康美、大岳、大夏、安息、身毒等周边国家派遣使节,扩大了韩浪在西域“三十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影响。

在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中,汉朝处于有利地位,依托河西四郡。乌孙和天山以南的农业国站在了汉朝一边,大大加强了汉朝的力量。在西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乌孙和天山以南的农业国经常与汉朝的军队合作。如公元前90年《汉书·西域传》写于前99年),汉武帝以匈奴为继,王为陵侯,囚禁楼兰兵攻车。公元前89年,汉武帝派侯马统率领四万骑兵进攻匈奴,侯率领楼兰、尉犁、许巍进攻车氏,以防车氏兵挡住马统的骑兵。再如:公元前91年,汉高祖宣帝第一次继位时,游杰公主和乌孙王又上书,说“匈奴屡次发兵攻乌孙,夺战车,夺恶师之地,夺民而走...昆密愿意派出半精锐的国家之兵,带着五万自给的战马,尽力进攻匈奴。只有上天才能出兵救公主和昆密。”汉高祖宣帝派出1.5万骑兵,被五位将军分五路夹击。吴孙兵大获全胜,俘获匈奴4万人,牲畜70多万头。后来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尚晨出兵安身立命,消灭了十日奴邱智可汗,主要依靠西域的军队。

在汉朝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诸农业国抗击匈奴的过程中,“西域想起了汉,成为了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是因为匈奴在西域设置仆从、校尉,征收“马畜毡戟”和“税国”,而汉朝“不取他国之物”。与奴隶匈奴相比,封建汉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要高得多,汉朝给西方国家施加的负担也比较轻。两相比较,乌孙和天山以南的农业国都乐于亲近汉朝。

天山以南的农业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抵抗匈奴贵族的奴役统治和掠夺的。这些农业国是人口很少的小国。最大的如龟兹只有8万多人,最大的如于阗、疏勒不到2万人,最小的如宋河、小湾只有1万多人。而且这些农业小国被孤立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绿洲里,很难形成合力。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愿意臣服于汉朝。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这一伟大选择符合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汉后期,由于王莽对匈奴和西域采取了一系列荒唐的措施,匈奴贵族再次统治天山以南各国。“匈奴收税又刻(苛),各国皆苦。他们在建军的时候,都是派遣使臣内部使用,愿意请求保护。”后来,东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

为了发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与西方国家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设置校尉为使者,开始在轮台、曲礼等地耕种田地。公元前64年,汉高祖宣帝任命魏司马季峥为大使,保护鄯善以西的国家。公元前60年,汉武帝宣帝任命季峥为西域都护国。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西域正式成为汉朝的领土。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符合西部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为西域“三十六国”并入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汉朝,为抵御匈奴贵族的骚聚,制约小国纷争,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文化提供了保障。

促进中西交通的发展。

河西四郡的设立,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远在张骞、甘甫与西域交流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就已开始。但之后由于汉朝与西方国家建立了政治关系,促进了官方和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关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路线,国外有学者提出了林道和草原道的设想。毕竟最重要的通道是通过农区,也就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四郡,到新疆,然后继续向西到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国。因为经过农业区的路更安全,住宿更容易解决,补充旅行中需要的物资也更方便。而且在农业区,有很多大镇大市,沿途可以进行贸易。

河西四郡建立后,这一新农业区的出现,连接了中原农业区与天山以南农业区两个古农业区,并进一步与丛岭山以西的古农业区相连,连接了大量的农业区,为东方与四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

优秀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来都是人类的财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因为这对各国各民族人民都有利,从来都是不可阻挡的。自汉朝在河西设四郡,统一新疆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日益加强。中国的丝绸、先进的冶金技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茶叶、容器、漆器、大黄等药材和乐器,从或经过新疆传到西方国家,西方的良种马(天马)、棉花、核桃(胡桃)、小葱(葱)。西方宗教——佛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属于聂斯脱里学派)和琐罗亚斯德教也被引入。虽然伊斯兰教的传入是由海路早于陆路,但由陆路传入影响很大。今天,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促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丰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这条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在古代,中国与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国之间的货物流通是由各国商人进行的。这些商人的活动,正常情况下,不像马拉松运动员,从起点跑到终点;但它很像一个接力运动员,从一个站传递到另一个站。中国的丝绸在希腊和罗马的运销就是如此。其中要经过汉族商人,新疆各族商人,粟特商人,波斯商人,希腊。只有经罗马商人之手,才能在希腊和罗马的市场上出售。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粟特商人尤为活跃,在新疆、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城市都有粟特商人的聚居地。汉族商人也在新疆从事商业活动。英国人保罗编著的《新疆出土契伦竹简》对此有记载。长安和终点站之间的很多城市起到了中继站的作用。)河西四县和新疆各大镇也起着这样的作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这些城镇的繁荣和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融,其实包括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古代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汇聚的地方。很多来自西方的文化,一般都是先传到新疆,再传到内地。很多从内地传入外国的文化,一般都是先传到新疆,再传到外国。例如,许多农作物、乐器和佛教传入大陆,丝绸和冶金技术也从大陆传入。

新疆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于阗、疏勒、龟兹、高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曾经促进了这些城镇的繁荣和发展。这些城镇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可与一些沿海城市在开航后的仇视相提并论。

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河西四郡的设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西汉政府在河西设立四郡后,这个古老的游牧地区得以迅速成为新的农业区,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从大陆移居到这里的移民主要是汉族农民,他们带着大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来到这里。正如移民成员在《汉书·地理志》中所言:“其人或去关东穷,或怨过度,或造反而亡,其家不闻。”贫穷,当然指的是贫苦农民,“牢骚太多”、“反抗封建统治”的主要是农民。这些在内地缺地无地的农民,到了河西地区,面对沉睡了几千年的肥沃荒地,将大有用武之地,迅速发展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这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谷常贱,贼少,有善报,胜于郡。”“地广人稀,水草适牧,故凉州之畜饶为天下。其次,这里的农业是灌溉农业,不受旱涝灾害的威胁。农业生产才能在失去水土平衡之前稳步发展。农业生产不能只靠大气降水(雨雪)来进行。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滋润着河西大地,可以引水灌溉田地。河西和新疆在自然地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河西和新疆有一个传统的流行说法“高山雪水浇地”,很容易让人误解,好像没有山一样。事实上,在天山和祁连山的巨大山区,年降水量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天山、祁连山巨大山区的年降水量高,就不会有多少条河流从天山、祁连山流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河流,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才有了保障。

在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是该地区城市发展、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根本条件。解放后,考古人员清理了兰州、武威、酒泉等地的500多座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有大量的木简、漆器、陶器、青铜器、铁器、丝绸、度量衡、天文仪器等。如1969年,武威雷台一座东汉“张姓将军墓地”,出土文物中有39匹铜马、1头铜牛、10辆铜车马,还有一匹“青铜奔马,昂首抬尾,头微左,三足抬起,右后脚踩一只鸟,展翅如鹰,回头望。大量汉魏晋时期文物的发掘,说明当时当地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考古人员还在定西地区的魏晋墓葬中发现了近干壁画,仅嘉峪关市的6座墓葬中就有600多幅壁画。在这些壁画中,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耕作、播种、犁地、打谷、挑蚕、放牧等生产劳动的画面。,还有吴彼地主阶级(封建庄园)在奴隶的服侍下大吃大喝、载歌载舞的画面。这些画中看到的犁、连枷、耙子、锄头等农具,与作者解放前的山丹县是一样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农业生产是常规的,生产工具几千年来很少改变。以前是封建社会的通例。河西地区魏晋墓室多幅壁画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可信的图像资料,学术价值很高。

古代河西地区封建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了发达的封建文化,涉及内容广泛,列举三件事。(1)儒学的广泛传播:(2)西凉音乐的深远影响;(3)简述了韩石庙的艺术成就。

自汉武帝摒弃诸子百家,推崇懦弱以来,懦弱的观念一直是中国的统治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将相都以崇尚懦弱为加强统治的理念。因此,懦弱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素质教育。道教等宗教教义的影响。所以在敦煌莫高窟等宗教寺庙的“遗书”中,也不乏《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武威汉墓发现木简《礼记》。魏晋以来,河西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子同治鉴》(卷123)曾说:“永嘉(308-313)叛乱时,中州人避难河西,张家以此为礼,子孙一脉相传,故凉州号为托兹。”仅在《魏书》中,河西著名作家就有、、段成根、刘?,咦?达、索畅、程军、常爽、蒋石等人。他们中有著名的经学大师、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的著作代代相传。《舒威传》第四十卷有一段评语:“赵翼等人皆熟读经史,但其才不多,其价重于西州,其名于东国……”本卷65,438+065,438+0列传,除3人稳定,2人是晋城人(两地均在今甘肃)外,其余7人。河西地区人民的富裕与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西凉音乐是河西地区融合了汉乐和龟兹音乐的一种音乐。西凉音乐的乐器非常丰富,包括汉乐器钟、盘、丝、筝、排箫,五弦龟兹乐器(五弦直颈琵琶),琵琶(四弦曲颈琵琶),钹,蓓丽等。西凉乐各种乐器的形象和演奏,从魏晋墓葬和石窟寺壁画中可见一斑。在敦煌石窟的遗书中,已经发现了古代的乐谱和数百首歌词。这些都为深入研究西凉音乐和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北朝时西凉音乐传入大陆。隋唐燕乐中,以龟兹乐和西凉乐最为流行,影响最大。他们不仅对大陆的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宋词、元曲和戏剧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西凉音乐中的大曲,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影响很大。笔者曾写过一首诗《西凉乐与益州乐》,发表在《新疆社会科学》第4期(1982)上,供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甘肃有20多座石窟寺,是中国数量最多的。河西地区著名的石窟寺有:敦煌莫高窟、安溪玉林石窟、玉门昌马、酒泉樟树山、肃南马蹄寺、金塔寺、武威天台山等石窟寺。这些石窟寺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和碑刻,为研究1000多年来河西地区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敦煌莫高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而随着敦煌石窟遗书的发现,敦煌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没有河西地区丰富的社会财富,就不可能建立起大量的魏晋两对豪华墓葬和精美的石窟寺。

匈奴王和邪王昆在河西地区游牧时,手下只有五万多人。西汉政府在河西设四郡后,人口大增,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有很大发展。县或城市数量的增加也是经济发展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