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有哪些?(关注经济、政治、军事或文化)

广东高考命题有四个特点:

1,学术,我们高考的命题基本是CUHK三个老师,师大三个老师,暨南大学两三个老师。短短四个月,我们就进去命题,五月份就可以完成命题。短短一个月,一定要拿出自己学术前沿的东西,都是老师做的。

2,政治学科可能时代性更明显,历史是隐性考察。比如从社会群体考察农民工的介入,就要注意这一点,然后从古代的问题切入,从我们关注的热点切入,但是要在历史的基础上。高考是一个点带动一块知识。

3,情境性,高考受字数限制,跟高考一模一样。他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比如综合文献的字数不能超过6500。去年选择题是1200,主观题是800,也就是说用词要非常简洁。所以很多历史都喜欢借鉴地理,这样也节省了文字的篇幅。这短短不到1千字的篇幅里涉及到了什么知识?

4.最后一个是基础。不管怎么样,都是知识的转移,学术怎么飞。但最后还是会落入历史,这是国家综合文学。上海高考不是这样的。都飞出去,回不来了。广东的高考历史味道很浓,尤其是教材。

近五年广东历史试题比较

1.问句结构对比

从1999开始,历史高考试卷在全国跨世纪高考改革过程中取消了选择题,开始使用特殊的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到目前为止,三大题的结构五年不变。预计2004年,三大题型比例定为:选择题约49%,材料分析题约24%,问答题约27%。

近五年广东高考历史卷三大题型占比数据见表1:

表1:1999-2003年广东卷题型结构对比

选取年度主题材料,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回答问题。问题比例为199377449.3% 33624% 34026.6% 200037449.3% 33523.3% 34127.3% 2001307550。2307550%33724.6%33825.3%2003257550%33422.6%34127.3%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的历史卷对2002年的三大题分值进行了小幅调整,基本恢复了1999-2001年的比例,即50: 23: 27。但总题量下降,主要是选择题又被切了。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数量不断减少,从1999的37题减少到2003年的25题,减少率为32.4%。因为选择题第一部分总分没有变化,每道选择题的分数从1999的2分增加到2001的2.5分,2003年又增加到3分,占了不少分,所以今年应该不会再增加了。

2.内容结构比较

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个板块,也可以概括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系列。

近5年历史试卷各板块和系列的赋值比例见表2。

表2:1999-2003年广东卷知识板块系列内容结构对比

内容19992000200120022003分数百分比分数百分比分数百分比分数百分比中国古代史4026.7% 3926% 4026.7% 3825.3%中国近代史5939.3% 6040% 6040% 5939.20029000006 4% 5134% 5033.3% 51385438+0711.3% 149.3% 53.3% 3020% lo 6.7%

从1999年开始,“考试笔记”占三大板块的比重一般定义为:中国古代史25%左右,中国近代史40%左右,世界近代史35%左右。近五年,中国近代史的分数比例相对稳定,而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分数比例有所微调。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中国古代史》降低了2分,世界近现代史增加了分值,使全卷的内容结构更加合理。试卷实际分数分布为:中国古代史38(选择题15,材料分析题1 13,问答题1 13),中国近代史59(选择题12 36,材料分析题L 65443)。问卷1 13)、世界近现代史53(选择题8 24、材料分析题L 14、问卷1 15)。

2003年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系列的分数特点是政治史太多(选择题17,51,材料分析题2,24,问答题3,29,合计104),比2002年的22高,比例增加了14。经济史内容和2002年差不多,略减2分(6道选择题18分,3道材料分析题8分,2道题10分,共36分)。文化史内容大幅减少,在2001旁边进入低谷(选择题6分,材料分析题0分,问答题4分,共计10分)。2002年,合理的串联结构再次被打破。

由于考试说明中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没有特别规定,三大系列的结构多年来一直处于历史命题的交错波动状态。从表2也可以看出,近五年的政治史考试率呈现出明显的大年小年现象。2003年的政治历史是大年,但2004年是小年吗?值得思考。从2001开始,文史考率也有大小交替的规律,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照三个系列设计了三个必修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相关的学习题目,作为所有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此外,还设计了6门专题选修课。高考历史命题即将面临与课程标准的衔接问题。如果三大课题的比重继续不合适,势必会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不良的导向,导致师生对课程改革的误解和冲突。虽然2003年《考试笔记》删除了更多的文化史内容,但与文化史相关的二级题还有10,三级题有29个,所以经济史的内容就更多了,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3.知识覆盖面

历年来,历史的命题都非常注重知识的覆盖,广东试题不在此列。与“考试笔记”题目相比,2003年广东考题的知识覆盖更为合理,统计数据比例如表3所示。

表3:2003年高考历史知识覆盖面(广东卷)

统计项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描述标题为6261545123 633107实际调查为69141665438。

2003年,虽然试题数量较1999大幅减少,但仍保持了与当年相同的覆盖率,体现了这套试卷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包容。这是近年来高考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

4.主观题放置的比较

五年来,广东卷的主观题似乎很正常。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表4:1999-2003广东历史试卷与2004年全国高考试卷主观题对比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春季话题古代史①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宋代, 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战国西汉时期重农抑商②水稻的发展及原因①人口迁移的三种方式②北宋的治国方略②秦汉时期的税收负担与社会稳定②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①中、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明末①秦、隋、汉、唐时期国家统一的维护②唐、清时期广州的经济地位;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邓小平的75年整风;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在中共八大后主张变革;荣氏家族的民族企业;建国初期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教育现代化的比较;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变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孙中山对统一的维护;79和平宣言;一国两制;现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世界历史:卢梭的主张;论②德国版图的变化(三图)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原因②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①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②英法绥靖政策①拿破仑战争与一战的比较②欧共体的演变及原因①日本的大陆政策②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过程①从洛克的三权分立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到美国的宪政实践(32分)。

从表4可以看出,近六年来,中国古代史主观题是串联考查的(以五代十国为分界点)。之前的大题落在战国秦汉三年,隋唐近两年,1年(人口迁徙)是大题,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有关。下一个大题目基本是前四年落在宋朝(水稻和南方经济也是宋朝占主导),后两年落在明清。从宏观上可以发现,1999到2002年,主要考察了秦汉史和宋史。从2003年开始有转向隋唐史和明清史的迹象,2004年的春季题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基于对新课标和新考试大纲的分析,我认为秦汉、隋唐、明清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重点。

中国近代史基本以1949为界,前后大题。近代史的大问题基本都在旧民主革命时期,2000年除外。考察的重点是中国的现代化(国际上称之为现代化)。比如1999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2000年的“民主党主张”是政治民主化;2001的“荣氏家族”是经济产业化;2002年直接考“教育现代化”;2003年直接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近四年来,近代史的重大课题有建国初期(1949—1956)、文革时期(1999)、2000年十年探索时期。前四年重点讲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近年来,我们注重民族政策、外交成就和统一战线。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是现代化,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是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统战和国防。

世界近代史基本以一战为界,前后有两大议题。考察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现代化,一条是全球化。比如1999年的卢梭,2001的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2003年的日本大陆政策,美国霸权的历程,2004年春季高考的三权分立,基本都是围绕现代化展开的。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拿破仑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共同体”等话题基本都是围绕全球化展开的。可见,世界史的复习应该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为理论旗帜,以这两条主线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总纲。如今,历史学家已经把“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灵魂。著名历史学家齐和在2003年6月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讲述世界近代史时也采纳了这两个观点。建议你查阅一下2003年底《南方之窗》转载的钱乘旦教授的讲座手稿《1500,世界现代化的开端》。从国家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国历史是一个考试热点。除了2003年,每年都有关于法国历史的题或者有一部分涉及法国历史。1999,德国历史考了几个国家的卷子;2003年的《日本历史》大受欢迎;近几年,美国历史也崭露头角。2003年考“美国霸权形成的历程”,2004年春考“1787宪法”。可以看出,法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检查频率都很高。

5.广东历史试卷特色鲜明。

①近五年来,试卷篇幅不断缩短,选择题数量逐年减少。1999和2000年有37道选择题,2001和2002年减少到30道,2003年再次减少到25道。

②贯彻“依靠知识,用能力构思”的指导思想。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非选择题的设计,既源于教学重点,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呈现出增加学科内容综合程度、开放选材的命题倾向,既体现了对考生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③适度控制学科能力深度,合理降低试题难度。大部分题目难度适中,没有令人费解的问题,便于考生回答,体现了理想的难度搭配,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水平。

(4)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以2003年的考题为例,题目设计兼顾了知识与素质、历史与时代的联系,选材体现了社会现实和素质教育。比如1题(相爱相杀,治天下而不相攻),26题(社会风气和思想),27题(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8题(日本大陆政策),29题(用时间和人力分析贞观统治出现的原因),3l题(美国逐渐确立霸权地位)都体现了这一点。

2004年春,试题真实感更强。针对台湾省问题,设计了7道选择题,从65438到0979的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宣言。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设计五道选择题,比较近代屈辱外交和新中国外交;针对党的十六大对政治文明的新提法,设计了一个32分的题目《欧美三权分立从理论到实践》。针对珠三角的经济繁荣,设计了“广州在唐朝、清末、改革开放后等不同时期的经济地位变化”的主题。

⑤从2000年开始,试卷中再也没有出现利用地图、图片或表格提供思维意境的题目,放弃了以往历史试题中地图、文字、表格相结合的做法。这是一种疏忽,还是有所隐瞒,值得我们深思。

⑥每年都存在超越现象。2003年有5题和6题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范围。我们应该注意教学大纲中删除的内容。

⑦2003年广东历史卷提高了世界史的分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它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能进一步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世界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广泛,世界史知识在国民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