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董永吗?

董永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年。汉朝建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孝道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规范,其影响一直相当深远,直至东汉乃至后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像董永这样的孝子是很自然的,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现有资料也证实了历史上董永的真实性。山东省嘉祥县五代山吴墓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武陵石室第三石二楼右起第三幅图中,董立即赶着父亲,下地干活:树下有一辆鹿车,车上放着一口小锅,大概是用来盛水下地干活的。一位老人坐在车里,左手拿着一根鸽子棍,伸出右手,似乎在指示董永工作。老人顶上刻着“永远的父亲”四个字。他的左边是董永,右手拿着农具。回头看父亲,他身旁刻着“董永和千千带人”几个字。在董永的左边,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野兽,大耳朵像扇子,鼻子很长,像一头大象;在董永的右上方,有一个带有翅膀和图案的图案,这使它像鸟一样飞翔。岳爵书曰:“舜死于苍梧,如耕为之;虞葬必录,鸟必在。”这意味着“像田地一样犁地”,并包含“犁地”一词,这是董永“犁地”并在田里工作的形象的注脚。

武墓石刻又称武祠、武石室,是东汉吴氏家族的墓葬。出土于清代。东汉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吴氏,“世代为官,权大财多,才有可能建造宏伟的墓祠”。乌石寺据其石阙碑文记载,始建于建安元年(公元147年),历经数十年,最迟于公元200年建成。墓葬石刻资料丰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乌石寺的石刻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荆轲刺、管仲射、二桃杀三士等。它的建造时间,与董永同时代,非常接近,而且它指出了董永的故乡,这证明董永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可靠的证据。此外,乌石寺董永石刻的内容与一些文字记载是一致的,所以董永是可信的。

三国时期,魏也在《灵芝》中写过的故事:“董永穷,父财尽。请假养,提成甜胖。债务人填门,不知如何是好。天道以德感召,女神为主宰。”这是中国最早的根据董永故事改编的署名文学作品。可见,早在三国时期,董永的故事就已经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董永也在刘向的《孝图》中有记载。这本书已经失传,关于董永故事的记载只能在唐代《法苑朱琳》和宋代《太平玉兰》的语录中找到。《太平御览》中的语录是这样的:“前汉董永,占人便宜,少丧母,独养父。父亲去世,没地方安葬,我却向人借了一万块钱。永远,钱主说,‘没钱就当奴隶……’有人认为刘翔是前汉人,怎么会知道有后汉人?怀疑孝子图是后人的虚假信任。《法源朱琳》卷六十二中的语录与《孝子图》中的语录略有不同:“董永哲,随父而居,竭力耕田,父骑鹿车随。父亲死后,卖给富人办丧事。..... "这段话和《太平玉兰》中引用的孝图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法源朱琳的引文中并没有“前汉”,这就很难说《孝经图》是后人误托的了。《南史》卷二十二记载:“慈子鲍波,八岁,受江夏宋太宰始祖王逸之邀,去内斋,所取赐宝之物,乃取琴、砚、孝子图。”可见南北朝时就有这本书在流行。如果只有董永的记述是后人增加的,似乎证据不足。《太平玉兰》引文中的“前汉”二字,是否是当时编者不小心加上去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刘向是西汉末年的人。如果孝图中的记载是真的,那么董永当就是西汉人。况且,就算《孝经图》是后人伪托的,也是早有价值的。

东晋历史学家甘宝在他的《搜神记》中收集了董永的故事。据民间传说,他加工整理后写了《董永》一文:“汉人,孤家寡人,与父相依为命,争地为业。……”第一段与《法苑朱琳》中引用的一幅孝子图如出一辙。背后是董永葬父后遇到神仙,求妻,投奔富家主,十天织百匹马,帮着永远还债,事毕就拂袖而去的故事。董永的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经比较完整丰满,情节和人物都有发展,是后来戏曲等文艺创作的基础。

一些字典和书籍也大量记载了董永棋。

董永在清代《古今孝子观志》中有所记载,董永生于东汉青州。

《中国人名词典》把董永列为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下载文章《董永》说:“董永,汉末占人便宜,少失母,留在汝南,后迁居安陆……”这里加了“侍父避兵”的说法。

《秋梦》一书还载有《卖身记》,旧注曰:“汉,少失母、养父,家贫。在农忙的月份,父亲被一辆大车推着,放在田头的阴凉处去耕作。..... "历史上这里有一个真实的董永。

台湾省编纂的《汉语大词典》也对董永琪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词典》基本一致。

明代记载秦州、南宋名人的《商友录》,收录了董重,说董重是董永的儿子。《辞海》介绍《商友录》是“历代人物传记的汇编”。(《汉语大词典》介绍商鞅的记载,说“古人的数字有些相似,所以比史书记载更容易查考,旧时代用得较多”。

名为《一方信仰史》的地方志也在大量的“人物”中记载了董永这个人。如《山东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孝感县志》、《江苏东台县志》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书中所包含的关于董永的大部分故事与《寻找上帝董永》中的故事相似。当然,旧社会有拉历史名人绕圈的陋习,但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董永被记录为历史人物,肯定了董永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似乎也不容忽视。

以上的历史文物、书籍、辞书、地方志都证实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乌石寺的文物更为可靠。但也有人对董永持否定态度。例如,辞海认为董永是“一个文学故事人物”。一直以来否定董永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清官无载。我们认为,封建社会编纂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是为最高阶层的统治者而编的,县令、县令等下层官僚很难爬进正史的门槛。如前所述,嘉祥县吴家世代为官,无正史。此外,董永的平民没有官方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历史上怎么会有更多没有正史的人物?如果以没有正史为由否定它们的存在,难免有失偏颇。

董永的故事属于神话传说。诚然,董永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不能成为否定董永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常常把自己所崇拜和喜爱的历史人物神化,用浪漫的手段制作神话故事来传播,以劝人积德向善,也是为了表达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喜爱。而一些民间传说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的故事。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下阴间的故事,关公圣人启示录等等。都充满了强烈的神话色彩,但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的故事是虚构的,就否认董永的真实存在。正是因为这个浪漫的民间传说,董永才得以流传下来。

既然董永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他的家乡在哪里呢?理论基本相同。东汉吴墓石刻中,的故事图指出“者,千客也”。此外,《孝经图》、《搜姬神》、《中国人名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也指出,董永是汉代的千乘。甘城始于战国。"它是以马前成经常打猎的齐景公命名的."在汉代,它被命名为一个县。甘城县、甘城县位于高青县东部,东邻博兴县。

现存的《高青县志》中没有董永的记载。《博兴县志·人志》载:“董永墓在崇德社(今陈户镇)所去墓数中有董家庄,故里永。”董家庄在今博兴县陈户镇,位于县城北二十余华里,汉千城县城遗址西三十余华里。汉代属乾城郡,乾城郡。董家庄是董永的故里,博兴县的记载与上述辞书、类书、乌石寺一致。

董公庙原在董家庄。山东通志说“东宫庙祀董永在城东北(今博兴县)”,也就是说这个庙已经不存在了。《通志》又说:“仙孝殿在西门,祀汉孝子董永。”小闲庙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不得而知。明代王维邦在《小闲庙记》中说:“此城在董贤旧址。那一天,我不好意思安葬父亲,女神帮我织。孝之声,从此写下。我在后建寺画了一头大象……”。文中我侯指的是当时的博兴县令翁赵云。原寺由明代知县翁赵云重修。康熙四年,博兴县令姜重修,现已不在。康熙五十八年,董永墓在崇德社。这是陈户镇,原来的墓碑,因为年代久远,墓碑已经不存在了。民国25年,县令张重修墓碑。这座纪念碑仍然存在。

以上信息充分证明,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是汉代孝子董永的故乡。虽然老地方志有拉名人的习惯。然而,一些县志仍然肯定董永原籍博兴县。如山东《鱼台县志》载:“董永墓,旧志载,治西南三十里。据《董永·博兴,青州人,住在德安,葬父为仆。他觉得纪弦是偶尔的事,女人虽然咸,但是埋鱼台没有考验。“这里肯定董水是博兴县人。再如湖北《孝感县志》:“东水,青州干城,今山东省博兴县。......1983年,孝感地区撰写的《孝感地区概况》在“著名人物”一栏中写道董永,东汉末年青州人,今山东博兴县人。因为黄巾起义,他从山东迁到了湖北孝感...”1984年,在孝感市修建的董永公园,孝感祠前,孝感人说:“董永,千客青州人,今山东博兴县人。.....“董永的故事在湖北孝感县广为流传,影响很深,为纪念他建了一座花园。但从《孝感县志》到《孝感地区概况》,只说董永是山东人在孝感居住,可以肯定的是董永原籍山东博兴县。

当然,也有地方志提到董永是这个城市的名人。比如清朝雍正年间,《乐安县志》(今山东广饶县)就把董永奉为国圣。在编年史的“古迹”部分,写着:“董永寺位于城西太和村,离家很近。至今供奉的后人很多。“查志忠所说的董永庙,就在今天广饶县的西边。汉代为澧县之地,澧县属齐县,非感城县。从广饶县到隋朝,华侨定居在赣城县,这比董永生活的时间晚了500多年。说董永的老家在今天的广饶县,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又如江苏《东台县志》:“董永系西溪镇人。"其中所载董永的故事基本上引用了《搜姬神》的原文,但将"黔城"改为"西溪镇"。并说:“现在西溪镇永远和父墓在一起。“但编年史的编辑在后面的评论中写道;”参见《太平御览》永远引用的刘向《孝图》。它的文字说:董永乾是个男人,...今不传于“地图”,史家也不记载,黔城县为山东青州府北镜。为什么是县里的西溪人?“地方志编辑对董永的西溪人说法提出了不同的含义,并持否定态度。这种说法也难以立足。

总而言之,毫无疑问,董永的故乡是博兴县。但清道光二十年《博兴县年谱》编者未作实地考察,认为董永墓《旧年谱》在崇德社和龙河洼,而对董永故里博兴提出质疑。实地考察发现,博兴县只有一座董永墓,当时属于崇德社(今陈户镇),百姓习惯称之为龙河洼,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名称。这种编年史上的谬误,是当时编年史者的浅薄和粗心造成的。

董永的传说遍布中国几十个省,还有董永遗址和古迹,如董永墓、董永庙、东宫庙等。,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江淮一带,更是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既然董永的家乡在山东,为什么董永的传说会在江淮地区传播和影响如此之广?关于董永是否南迁,众说纷纭。《中国人名词典》称董永曾南迁,其“董永”一节写道:“汉末取客数千,少失母,从父避兵,居汝南,后徙安陆……”《汉语大词典》也采用这种说法,“董永”的解释与《中国人名词典》相同。这里只说“为父避兵”,并没有说明董永南迁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县志》载“董永,青州(今山东博兴县)干客。我母亲早亡,汉武帝太平中期,黄巾起义,渤海动荡,父亲来了永远的迁徙……”清光绪五年,以孝感县志为例。移动这段文字。这里“避兵变”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比较清楚,“兵变”指的是黄巾起义。但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县吴氏墓葬石刻晚了30多年。黄巾起义期间,董永不可能住在安陆(今孝感)。关于董永南的迁徙,没有其他记载。然而,这并不完全排除董永南移的可能性。

董永的故事在江淮流域广为流传,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从它的流传过程来考察。他的故事流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汉代,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阶级以“孝”来教育人民。作为一个孝子,董永成为人们道德效仿的榜样,并很快传播开来。董永的故事首先在山东流传,然后在黄河流域广为流传。山东嘉祥吴墓石刻中的像和三国魏的《灵芝》是故事在山东及黄河流域流传的反映。三国以前,江淮流域没有记载董永的故事。

东晋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黄河流域战乱频繁,长期分裂,社会极不稳定。大量士绅平民南迁,定居长康盆地。就这样,董永的故事被带到了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董永的故事在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寻找上帝的董永》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这应该是董永故事的第二阶段。

南朝刘宋建立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太子刘绍杀了宋文帝自立,改元朝为前期,史称“罪魁祸首”。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武陵王留君,开始寻求帮助。因为杀父,刘军以“孝”为号召,收买人心,获得巨大力量。刘军沿长江东岸到达新亭(今南京以南),登上王位。他的头衔也是肖剑,他死后,谥号是孝武帝。刘的二十八个儿子也是按孝顺程度排序,如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因为刘军提倡孝道是出于政治需要。所以,作为一切美德之本的孝道,在社会上已经蔚然成风。孝元年,分析安陆设孝昌郡(后改为孝感),也是主张孝的。作为一个孝子,董永自然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历史人物之一,董永的故事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董永墓、董永庙、董永庙等有关董永的遗迹和古迹。由于南朝和宋朝的统治者提倡用行政手段,董永的故事流传很广,影响很深,董永的遗迹和纪念碑比黄河流域还多。

高汉军代烟酒徐莲村

1986年11月21日

汉代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考证之我见

1987年4月5日、6日,汉朝孝子董永及其家乡论证会在山东博兴县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十位教授和专家,包括安、朱少厚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丁,回民区委书记李菊新,行署专员王,地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博兴县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示范委员会由10名专家学者组成,主任委员为安教授,副主任委员为朱绍厚教授和教授。

会上,博兴县政府高同志宣读了《汉书孝子及其故里考据》及论文。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论证,一致认为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可靠,材料丰富,说服力强。

吴墓石刻画像、魏灵芝、东晋干宝、寻神等资料,充分证实了汉之子的存在。《吴墓石刻》、《汉书·地理志》、《太平记》、《山东考古续志》、《(山东通志》、《青州府志》、《博兴县志》)充分证实是山东博兴人。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研究汉代孝子董永,对于弘扬这一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董永是否南迁、董永从历史人物演变为神话传说的过程等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汉朝孝子董永与家乡论证会

1987年4月6日

示范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席:

安,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

副主席:

朱绍厚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高敏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所长

成员:山东省博物馆馆长吕传珍

冯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默然,《东岳论坛报》编辑部副研究员

李咏娴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洪生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滨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回民区委党校副校长孙向忠

参考资料:

/bbs/read.php?tid=5。pa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