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救了大明,但为什么生命的终结却被执行了?

也许是因为他站错队了!

正统十四年,瓦拉骑兵南下,朱祁镇在王镇的鼓励下,冒险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二十万明军精锐尽毁。后来,瓦拉骑兵一路行军到了首都脚下。在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下定了保卫首都的坚强决心。

于谦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各营提督,全面负责首都防务。可以说,于谦在当时权力很大,是明军的兵马大元帅。最后,在于谦的合理部署下,明军顽强抵抗,打败了瓦拉,保住了北京。

这样的民族英雄本该受到厚待,增加军衔军衔应该不在话下,而于谦却被斩首示众。天顺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处死。在官场中,表明立场是很重要的。就像始皇帝驾崩前,大臣们都要赌,有的在诸侯的队列里,有的在其他诸侯的队列里。不用说,如果他们成功走向繁荣,失败的后果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

于谦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一切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为什么集正直、勇敢、坚韧、才华于一身的于谦最后会被处死?

于谦主动放弃了生命权。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被俘一年,群臣希望夺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在危机中接受了王位。事实是朱祁钰不想当皇帝。久而久之,他也体会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想放手。

所以在收回朱祁镇的问题上,朱祁钰一再敷衍或拒绝。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任何一个朝代显然都不可能有两个皇帝。

于谦是景泰年间第一位权臣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他是别人,他不会希望朱祁镇回来,这无疑会给他自己带来麻烦。为什么于谦建议朱祁钰:

“天意已定,宁府有他,古力会尽快欢迎你的。万一他出轨,我就辞职。”

陛下的王位早已成定局,不会再有其他变动。我们应该尽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对方出轨了,我们就有故事了。正是于谦的话促使朱祁钰派人去接回了太上皇朱祁镇。作为皇帝,非常重视钱,基本上听从钱的话。

精明老练的于谦一定知道,朱祁镇回来后,不仅是对朱祁钰的威胁,也是对他的威胁。当时全国的兵权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而且由于战时情况紧急,于谦可以直接调动军队,还设置了团营制来保卫首都。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明白,不管朱祁镇能否复位,只要朱祁镇回来,对他就没有任何好处。然而,于谦建议朱祁钰把朱祁镇带回去。为了国家利益,于谦愿意做出牺牲。

在石亨、张默、徐宥箴的策划下,朱祁镇被恢复,他们入城的军队只有1000多人,而在京的军队应该不少于20万,政令畅通。要不是于谦视而不见,夺门之变早就失败了。

由于朱祁钰改变太子的荒谬举动,于谦犹豫了。毕竟这是朱的世界。无论是朱祁镇的重置还是朱见深的继任,此时此刻都比朱祁钰好,而朱祁钰依然病重。于是在于谦的“纵容”下,朱祁镇被成功复位。可以说,于谦亲手给自己造了一口棺材,放弃了生命权。

功高盖主。

自古以来,有权有势的大臣基本都没有好下场,除非叛变,直接夺取皇位,成为新皇帝。于谦之所以能守住京师,是因为他权力大。

军权是最敏感的权力,皇帝们对此都很谨慎。于谦掌控着决定国家生死的权力。如果你换了人,如果有不忠,那么国家的动荡将不可避免。

历史记录:

“征召前后,都谦虚了。军马行色匆匆,一瞬间变化,眼观六路,十指相扣,恰如其分。当官成功,互相照应。”

基本上,当时的调兵完全由钱掌握,他亲自下命令,口述奏章内容,下属只是照办,既令人佩服,又省心。

京防之战的胜利扭转了国运,和在战后仍重用于谦,并将权力下放于谦,可见对于谦的信任,同样令人钦佩。

历史记录:

“论功行赏,多谦少护,为总督军务。”

都城的防御已经被于谦全面部署了。无论是国内叛乱,还是边境敌情纷扰,于谦都能妥善解决。这简直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朱祁钰可以接受这样伟大的壮举,但这并不意味着朱祁镇也可以接受。

如果权臣的功劳太大,皇帝应该在哪里?再说,朱祁镇刚刚复位,整个朝廷基本上都是于谦的支持者,这让朱祁镇安心做他的皇帝。皇帝的心思就是这么微妙。在我看来,朱祁镇企图杀害于谦并不是石亨和徐宥箴陷害的,是朱祁镇本人想杀于谦树立威信。

树敌太多

毫无疑问,于谦拥有大量的支持者,于谦的正直也得罪了很多人。在官场上,不代表做对了就好。如果权力太大,一方面会树敌太多,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多人嫉妒。

徐宥箴曾建议南迁,但被于谦果断否决。徐宥箴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所以我不需要多说。

历史记录:

“回比叩楚,御史劳顿劾谦功书是假的。御史顾颉刚太谦太专,问六大事与内阁奏。”

于谦处理政务也是锲而不舍。优秀的人被提拔,能力不足或行为不端的人不被需要。潜移默化中,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动了多少人的蛋糕。所以即使于谦立了大功,也有人弹劾他,说他功劳不实,行事武断。幸运的是,朱祁钰坚持重用于谦,这使得那些官员闭嘴。

石亨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曾经犯过错误,但是被于谦提拔了。德胜门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要比较功绩,于谦肯定比石亨大得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这让石亨汗颜。

理论上,石亨是由于谦亲自提拔的,他们应该是亲密的同事,但于谦并没有追求石亨。当石亨提议提拔于谦的儿子于冕时,本意是好的,但于谦拒绝了,说石亨不是。这让于谦成了仇人,而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门变的导火索。

只是于谦的性格就是这样。他总是站在国家利益之上。意志坚强诚实坦率是他的天性,根本改变不了。我觉得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于谦可能还是会这么做的。

伟大而死不瞑目,似乎是那些英雄们不可改变的命运,但后人永远不会忘记站在北京头上的,是热情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