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述略

皇族衰落后,皇族越来越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靠一些有权势的王公支撑。在王萍时代,郑武公和他的儿子郑庄公相继被任命为大臣(相当于宰相)。王萍死了,王欢继承了王位。他不想再用,而想用郭(guó country)做官,于是“变坏了”。公元前707年,桓王被周、蔡、魏、陈分裂所败,被枪毙。从此天子威望更低,只剩下国主之名。此时有100多个诸侯国,不再听命于皇帝,相互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这么大的国家,叫“霸王”。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关于春秋时期的霸王,众说纷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通常被认为是“五霸”。宋襄公想要占据主导地位,但它没有。而吴越曾经去中原争霸,影响很大。该情况将简要描述如下。

在齐桓公开始统治的春秋时期,齐桓公是第一个统治的军阀。春秋初期,齐国已经是东方大国,占据了今天山东的北半部。但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尖锐。这时,齐桓公继位,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曾经是个商人,是个很有才华的政治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个:

1.“田赋”——这项改革是为了适应当时齐国的占地情况而制定的。当时齐国的井田制正在被破坏,公田荒芜,私耕土地增多,却不登记纳税。“按案征税”是指无论公有田(采矿田)还是私有田(垦荒田),都是按照田的质量或者产量来征税。这不仅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承认了开荒的合法性,稳定了社会秩序。当然,它实际上削弱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抛弃了井田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兵入农”——即把农业人口的编制与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把首都及其附近地区划成二十一个乡镇;有六个工商业乡和十五个学者农民乡。十五个乡镇各有两千户,每户一卒,* * *两千人。五乡出一万士卒,为一军。石农十五个乡组成三军,每年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这种方法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

3.士农工商分离——职业就是“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并按职业分开居住。这样既保证了社会生产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追求职业生活带来的社会动荡。

齐国改革后,国家越来越强大,推行“尊王拒洋”的政策。这时,善融入侵燕国,齐桓公率军北伐善融,以保卫燕国。后来入侵邢(今河北邢台)、魏(今河南滑县东),齐桓公救了邢、魏。齐桓公救死扶伤的行为赢得了一些州长的支持,他的威望大大提高。此时南方的楚国不断入侵北方,威胁中原。公元前650年,齐桓公率领齐、宋、陈、魏、郑、徐、曹等国军队攻打楚国,在河南郾城县东南与楚军对峙。双方都没有让步。齐楚在昭陵(郾城县东)订立协定后,双方各自撤军,史称“昭陵之盟”。齐桓公的入侵虽然不是与楚国作战,但打击了楚国的北进,暂时消除了楚国对中原各国的威胁,进一步赢得了中原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奎丘(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召开诸侯会议。齐、鲁、宋、魏、郑、徐、曹等国君出席,周也派代表出席。盟约规定:“所有在我们联盟中的人,在联盟之后,重新成为朋友。”还规定同盟各国不得任意修筑河堤,“以邻为壑”;不要囤积粮食,让受灾国家买不到粮食;不报天子,不封土地给他人。这个联盟的历史叫做“葵山之会”。齐桓公作为领袖,是霸主,他可以捧着皇帝做诸侯。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历史上被称为“齐桓公第一霸”。

统治金的是的弟弟于。初封于唐代(今山西翼西),后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名为晋。春秋初期,国家形势发展。在时,建都于江(今翼城东南)。几十个小国和戎狄部落合并,疆域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文公仲二世牺牲自己的生命,继承了王位,并进行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使国家更加强大。此时,齐桓公已死,齐国衰弱,楚国继续入侵北方。公元前632年,楚国北上围宋,宋告急。晋文公率军拯救宋朝。晋军为了避免楚军北进,战前主动从“三宅”撤退。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就遇到了金、宋、齐、秦的军队,大败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在建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与诸侯开会。晋、鲁、齐、宋、蔡、郑、魏、莒等国都参加了会议,和周也派代表出席。盟约规定:“都判给皇族,互无伤害。”史称“练土之盟”。晋文公成了中原诸侯的霸主。

楚庄王赢得了楚国的称号,这是一个位于汉江流域的蛮族国家。西周时期,楚居住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公元前689年在应(今湖北省江陵济南市)建立,逐渐壮大,吞并了附近的许多小国。在楚庄王(613-591),孙帅任宰,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国家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来到洛邑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仪式。汪壮“赢得了大大小小的胜利”。鼎是王权的象征。的“夺冠”说明他有灭周的野心。598年,楚围困郑,金救郑。次年,晋楚两军在翟(碧关,今河南郑州市东)交战,晋军大败。史称“泰之战”。前594年,楚围宋,晋急。金怕楚,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纷纷弃金而归楚,成了中原的霸主。《韩非子·游都》云:“景(楚)庄王合国二十六年,开地三千里。”随着楚庄王的去世,楚国的势逐渐衰弱。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属,都在吴(今江苏苏州);越人越多,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就越多。

春秋中期,争霸时,晋国曾一度联合吴国控制楚国,而吴国的国力也越来越强。公元前506年,吴王何璐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吴军直取杜英。此时楚国被秦国所救,越国攻打吴国首都,吴国被迫撤退。阖闾死了,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前494年,伐岳,大败fú jiāo(富士āo府角,今江苏吴县西山洞庭湖),在会稽包围王月勾践。勾践的和平,请做诸侯国。前487年,吴在江北筑城汉(今江苏扬州),开沟通长江、淮河,运粮运兵,败于蔼(今山东泰安)。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鲁两国君主及周代表会师。因为当时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夫差让霸王和晋定公回到了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征服吴国,夫差自杀,吴国亡。

吴国灭亡后,勾践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他率部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与齐晋诸侯会师,成为霸主。后来被楚国所灭。

秦巴西戎秦原是活跃在陕西西部的一个小国。随着西周的灭亡,秦襄公在护送王萍到洛邑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诸侯,以司为中心,势力逐渐发展。到公元前753年,“记录了历史的开端。”大约在这个时候,秦国的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秦穆公(659-621年前),普里西拉被任命为医生,整顿内政,奖励生产。于是,国家逐渐富强,疆域东扩,与晋国相连。公元前645年,秦国征服了金,在汉源(今山西芮城)打败了金军,活捉了金。627年前,秦国又攻打郑,回到(今洛宁西北)时,被金军截住,三将军被俘,全军覆没。史称“菜之战”。

此后秦晋屡有战事,互有胜负。而秦国被晋国封锁,无法向东发展,所以发展到西戎地区。《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惠国十二年,开万里,然后主西戎。”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流域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不得安宁。中原地区的国家在这场战争中受害最深。在七八十年的时间里,郑经历了70多次战争,宋经历了40多次战争。楚国不断围攻宋、郑,许多小国也受灾。要学楚晋,只能“祭玉帛,居次。”所以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厌战攻战,各自都想暂时休战。“兵兵”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兵兵”运动是由经常处于四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579年,宋朝的医生华远向晋、楚提出倡议,双方勉强回应。各派代表在宋朝会缔结盟约。但仅仅三年后,楚国先撕毁盟约,北侵郑、魏。公元前575年,晋与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交战,楚大败。

第二次冰冰运动是由博士徐发起的。当时晋国的清六朝(赵、韩、魏、直、中银、范)之间权力斗争激烈,无暇向外看。楚国东临吴,不敢北上。其他很多小国内部纷争,自顾不暇。所以,这一次“兵家之议”的提出,很快得到了各路诸侯的响应。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魏、曹、徐、陈、蔡、朱、滕* * *十四诸侯在宋相遇,* * *尊晋、楚为盟主;齐国和秦国比较大,就约定不把他们当诸侯国。其他原本隶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未来将相互对峙,承担晋、楚赋予的义务。

“为兵而战”的徐翔会议是在晋楚力量对比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次结盟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之间也很少发生战争。这种局面对恢复和发展各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生活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