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简史

3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及其农业意义。在我国古代著作中,“春耕、夏云、秋收、冬储”、“不反农时”早有论述;公元前有24个节气和72个高潮记录(见《中国农业气象学史》)。在西方,公元前的希腊人已经能够根据气候变化确定一年中的农耕和航海时间,并有两点二分的记载。

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19年底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当时有科学家利用气象学的成果,探讨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根据光热水条件划分农业气候,以期使作物获得高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进入20世纪后,西欧、苏联、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开展了各种农业气象服务和试验研究,在农业气象指标识别、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农业气象信息和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竺可桢在《1922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和涂在《1945农业气象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中都提到了农业气象研究的作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的研究、业务和教育机构,逐步开展了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农业气象信息、预报和农业气候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气象学开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应用气象学的观点讨论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运输和能量转换。与此同时,农业污染的气象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荒漠化评价与防治的农业气象问题、高空生物的气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系统分析、模型建立和各种模拟试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农业气象研究更加精确,主要作物长势监测预报手段更加先进,服务工作更加广泛有效。中国气象学会下设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学科委员会,隶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