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有哪些朝代?

历史演变

在华美的《服装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一句话:“没有衣服的人没有文化,中国人不做衣服就没有中国文化。”诚然,当人类还处于原始时代的时候,出于最原始的本能和需求,他们会剥下动物的皮毛,剥下树皮,编织草叶作为保暖的东西穿上。此时的“服饰”不分民族,也没有“图腾”、“花纹”、“颜色”的区别,只有热区和寒区的材质区别。

当纺车出现在陕西半坡,浙江河姆渡,格布出现在江苏草鞋山,丝纺织品出现在浙江千山洋,而这些古老的织物在花纹和染色上表现出差异,表现出相同的技艺(代代相传)和不同的装饰喜好。兽皮、草叶等原始“御寒服”被华夏先民抛弃,华夏原始物质文化开始萌芽。

商周时期

到了商代,冠、帽、样式、颜色、纹饰都有了等级差别,“衣服如此贵贱”、“施印是为明朝上下服务”的观念已经形成。但由于资料不全,只知道商朝还是白色的,有很多外套和裤子,贵族也有长袍,其他服装档次的细节就不知道了。但出土的商代织物中,有黑、红、白、黄四种颜色,其中以红、黑居多。

有领、翻领、圆领的衣服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圆领不同于后世的圆领袍,可以理解为透头衫。在布上剪一个圆孔并不是唯一的。拿一块布,两面相交在胸前,这也是古代最简单的穿法。但用裁剪做领、偏、重视右撇子(所有出土的都是右撇子,甲骨文的“衣”字是左或右)说明中国在服饰文化中产生了独特的审美和思想。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收六国之旗,以服王室”,整顿战国以来混乱的服饰制度。但秦朝短暂的一生,让我们只能从兵马俑上窥见当时士兵和武官的衣着。秦冰穿着短直长袍,搭配长裤、方头鞋、头巾或带兜帽的小皇冠。官职上,长袍略长。

但在汉代,秦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汉初年的制度。另一方面,“李周”的发现和《礼记》的编纂,使汉代的礼仪制度比战国、秦代更加完善。中国的服饰制度可以说是从黄帝开始,奠定于商周,发展于战国,成就于汉代。汉族的名称也始于汉代。

《礼记》和汉代《礼记》的再现,虽然在其后几千年的各朝代、各代的《玉符志》中有所记载,有所变化,但大体上仍在汉代所定的范围之内。经过几千年的自然演变,汉族的服饰明显不同于汉朝。而《礼记》《周礼》和另一部儒家经典《仪礼》所规定的正装制度,如丧服、深服、玄服、冠服、丝服等。,仍是一脉相承。所以历代汉(汉化)皇帝的加冕服都是一个样式,只有颜色和纹章运用上的细微差别。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到了唐朝,汉服服饰制度终于回归“汉制”。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混乱,除了加冕等重大礼服外,其余的平民制服和当代服饰都与汉代相差甚远。头饰上有锄头,最初只是软布头,逐渐发展为帽型,后世俗称黑帽,有软脚、散脚等多种样式。

窗帘和帽子,最初在西方是用来遮挡风沙的,唐代妇女也广泛使用,作为旅行时遮挡路人视线的道具,宋代仍在使用。据记载,在明代的一些地方,女性出行时仍有戴面纱的习惯。

这时,圆领袍从西域逐渐转化为汉服中的一大服饰。t恤不是自上而下的衬衫,而是右手衬衫,而且只是t恤。

为了遵守古代的深衣制度,服装的下摆只到膝盖,然后将布料连接到脚背,加上服装的下摆,象征上衣和下衣缝合在一起的深衣。宋朝和明朝的学生仍然经常穿衬衫。

宋元时期

随着宋代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文化的繁荣,市民反过来又可以影响贵族化趋势。到了宋代,大礼服不变,后妃们的衣服和帽徽也很发达。五代十国以后,宋代官服确定为锄头、圆领袍,影响到明朝。但是,和唐朝相比,平民服饰就不一样了。

宋代女性,从普通百姓到贵族家庭,都喜欢穿抹胸、裹腹、外有裤的裤子(里面有好几层裤),或者短裙、束腰裙,偶尔也穿长裙。管顶没有外套,只有扣子,没有结。可以说是最早的内衣穿在外面的模型,以至于几个女宋墓的项链都没有出土,都是翻领、抹胸、裤装(裙)。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禁止辽元遗留下来的胡语、胡姓、胡夫,主张恢复汉族的服饰制度。但由于资料的缺乏和考证的局限,诏书只是回到了宋制,自己发展起来。

礼服、官服等。都还是和历代一样,但不是官服,有补药制度。后期皇帝的冠服创新了圆领袍式服装。

男装还是传统风格,圆领袍、直下摆、道袍、深袄、大褂、褐袄等。,而且新式的冠巾增加了,还有元代传下来的曳袍。

到了明代,出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领,即在衣服的领子上镶嵌一种不同颜色的领子,一般为白色,方便拆装和洗涤。

清朝和中华民国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败坏了汉服。从黄帝开始,传承了几千年,从皇帝到官员,就连痛恨“左撇子”的孔子后代也没有逃脱。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打磨使用的发夹已经没有了。横领右撇子猫头鹰的主要特征都没了。延续了几千年的礼服和皇冠都没了。在过去的200年里,汉族的服饰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有些被保留了下来,但也只是风中的蜡烛。随着清末民国盲目西化,所剩无几。

在清朝,妇女、儿童、女演员、僧侣和死者也可以穿汉服。现在,从清朝传下来的中国服饰,以戏服、童装、道袍居多。女装虽有所保留,但大多随着男装的异化,成为满汉结合的产物,如厂领、扣。汉服童装,一直作为“和尚服”、“毛衣”、“土棉袄”、“婴儿服”保存下来,一直存在,却很少有人关注。

清末民初,汉族民族情绪高涨,很多留日留学生对和服一见钟情。光复后的中国每个城市,人们都穿着“戏服”和“古装”欢迎士兵。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恢复汉服的计划,但当时孙中山力推西化,并没有接受这个想法。此后,战争一次又一次地爆发。虽然也偶有与汉服有关的事件,如复辟帝制、汉服华服的闹剧,但在经历了内战、* *和文革等一系列动荡和混乱之后,晚清留下的最后一点汉服记忆几乎从汉人的脑海中消失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各民族聚会时,汉族人要么穿一件中西合璧的旗袍,要么穿西装。

现代未来

"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

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在网络社区讨论各种问题。终于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或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或许是一个能打开被误解被忽视的中华文化百宝箱的密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问题中来。在网络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辩论后,2003年,一名普通工人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向媒体和全世界宣布汉服回归了。

汉服回归已经七年了,或者说近十年了,快一轮了。从一个人,到汉王、天汉、百度汉服吧、各地汉服网站,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汉服样式被考证和复原,也有不同于以往的样式创新。比如在成都、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路人对穿汉服逛街的人不再采取陌生的态度,而是理解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