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写作教学史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既兴奋又失落,兴奋地遇见一本专门讲解如何写作的书;失落的是介绍写作技巧的书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谈写作的基本常识,太多了就没意思了。然而,这本书开头的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

继续往下看,更有意思。这本书的英文名是《风筝和线》,直译成中文就是:风筝和线,风筝凭理性自由飞翔,风筝线是理性的控制和引导,可以让风筝飞得更高,又不会让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就是发挥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意识,直到它飞起来。一定要仔细阅读。先看看作者是谁。

任何敢于写写作课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作家。艾丽丝·马西森,犹太裔美国人,是《纽约客》的作者和著名作家。她曾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卡特奖”和英语最高荣誉“奥亨利短篇小说奖”。

这些都不是重点。爱丽丝·马西森的另一个身份是教师,先后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和本宁顿学院任教。作家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让她对文学创作既有感性的实践经验,又有理性的敏锐观察,更能抓住普通人在写作中最迫切的需求和痛点!

马西森的个人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她原本只是普通女性中的一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全职妈妈。她33岁开始写小说,初衷是补贴家用。她在50岁时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这个半路出家的业余作家,却能在英语小说领域获得诸多至高无上的荣誉,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她是如何成功“写作”的!

从那以后,马西森一直在学校教写作。她把自己半生的教学经验和写作心得都汇集到了《写作课》这本书里。知道了这些,迫不及待的想看这本书?

其实书的内容很简单,在坚持理性和感性双重意识的思路下,解决了小说创作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如何寻找灵感。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写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没有灵感。虽然从上学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要想写作,需要大量阅读。书读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写了。”然而,长大后我们发现自己还是不会写字,更别说写小说了!

而“写作课”告诉我们,光积累泛读是不够的。泛读只能让文章更宽,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点——温度!

温度是指创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对创作的热爱。没有温度,很难激发灵感,灵感是一种创造性的突发思维。有一句名言我们非常熟悉:“天才来自99%的努力和1%的灵感。但是1%的灵感甚至比99%的努力更重要!

这种至关重要的灵感来自哪里?马西森的建议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好的人生需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努力去玩!

我们所熟悉的经典小说《红高粱》和《白鹿原》都是从莫言和陈的故乡出发,分别描写了高密和陕西平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所以知道你在哪里长大是很有帮助的!

很多人会说我生活平淡无奇,家乡没有历史。我该怎么办?Mattison在“写作课”上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传播想象力,运用虚构和巧合的技巧,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往往可以打破现实的枷锁,创造出从来没有人想到过的奇迹!

马西森认为,如果你充满热情,热爱身边的生活,就应该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写作,就应该能够让作品充满细节,唤起人们的声音,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我们对隐藏在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事实很敏感。当然,现实只是蓝图,不要跟着现实的趋势走。小说的魅力在于追求自我真实和虚幻!

总之,写作之初,你需要沉浸在生活中;变好,需要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不受现实影响的童心是获得灵感的两大法宝!

二、如何讲故事?

有了灵感,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开口了。这是一部小说的骨架结构:

第一步是确定谁来讲这个故事。选择第一人称叙事对应的叙事类型会有不同的效果。写自传体题材时,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也有很多叙事手法。主角作为一个旁观者,带领读者去看他所看到的,这和电影里的画外音很像。

每一种叙事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马西森强调,无论用哪个人来描写,都要把自己当成别人,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看到自己的影子,与角色同甘共苦。所以作为创作者,首先要把自己带入情境,才能感动别人!

第二步,刻画人物,设定剧情。

在刻画人物方面。Mattison有一个独特的观点——“智力滥用”。所谓情报滥用,就是你敢给人物惹麻烦。印在你心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从层层困难中挣脱出来的人。只有把人物设定在困境中,才能激发真情实感,充分发挥人物的潜力!

比如活泼可爱的小红帽,如果是顺利到达外婆家,而不是半路遇到大灰狼,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意思了;如果哈利波特没有住在冷门的月经之家,他就不会看到最后拯救世界的传奇魔术师!

对于设定剧情,马蒂斯的建议是在平地上兴风作浪,用一个事件推动一个事件,保证主线清晰,让人物动作更多。近几年火起来的《盗墓笔记》《暗号》之类的小说,纯属虚构。但剧情的跌宕起伏,关键是在虚构的情节中,人们能看到合理性,按逻辑推情节,读者参与感强!

三、如何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喜欢,所以写完一部作品后,人们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写得好不好。马西森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一定要讲究冷静的方式,从产品思维出发,从作家和读者同一个角度出发。

写作需要自我放纵,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但是,作品毕竟要让读者欣赏,首要的创作目标应该是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所以需要反复修改、批评、学习!

马西森认为,写小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能敞开心扉,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让情感的风筝飞一会儿;然后根据常识的描述,理性的规划,反复修改,让理性的风筝线发挥更多的作用,让普通人写出满意的作品!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小说创作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和表达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创作的天赋。只要你开始行动,你就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写作课》这本书,贯穿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自觉思考。玛蒂森认为这不仅是她个人成功的秘诀,也是所有好小说的成功基因!书中不仅带来了小说创作的基础知识,还激发了大家的表现欲和创作欲。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