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的历史

《周易》的发展史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典和传记的形成。

第二部分:阐释汉代以来各种学说对《周易》的阐释。

所谓“易学”,是指对《易经》流传和演变的研究。

它是探索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学术研究,是理、气、象、数的统一。它是通过对《周易》中占卜文体、占卜、占卜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重新诠释而发展起来的。

易经被儒家称为“六经之首”,被道家称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义义,“义”的解释是“义”的本义。学者们对《易》有以下四种解释:

(1)《说文解字》说:“易”蜥蜴(易)和象形字,在古代称为“易”,俗称四足蛇。它们的形体和外貌可以随十二点变色,这是为“易”而设的。

(2)知字,日月为“易”,意为阴阳之变,日月合,意为“易”、“明”二字,可见古人对天文学的认识,日月行于天,来来去去,升降无常。

(3)甲骨文、金文中的象形字“易”:“简”:“像一个盛水的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是倒置的、分裂的、多变的。

(4)经考证,近代黄圳花提出“日出易”,甲骨文(殷朝)有日出地平线,光向下照,象征阴阳之变。

唐代孔英达在《易经正义序》中说“变之夫,为变之通名,为变之专名”。

二、“易”在《易学》中有三层含义:“简、变、难”,是西汉后期学者提出来的。

(现在有四层意思和五层意思)

(1)“简单”是一种方法观,强调同一性和规律性。

简单也是最高原则。只要了解和掌握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2)“变”是一个运动的概念,指万物永远运动,具有生化性,也指宇宙万物不变。

(3)“不易”是一个相对的观点。

定性的说,一切相对稳定(不变)。

另一个永远不变的概念是一个神,一个神,一个佛,一个本体,一个功能等等。

三、《易经》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总的来说,都认为连山、归藏失古,所以以《周易》为研究对象。

(1)《连山》以“艮”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香山云雾连绵不绝。

《连山》又称《神农氏易》(现在新说层出不穷)。

(2)《归藏》以坤为六十四卦之首。

坤为地,万物由地养。据说万物归其所有,“回藏”也叫“黄帝易”。

(3)易经以“干”为六十四卦之首,意思是“干”为天,“易”为日月。

四、易卦又称八卦,由简单的符号组成。

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的。

“卦画”(即符号)不同于文字,本身没有确定的意义。

卦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 (1)八卦是由“-”和“-”两个基本符号组成的八个符号(八卦),三个一组排列。至于“-、-”和八卦的本义,古往今来说法很多。

(2)古代很流行占卜。所有的部落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一例外,并观察鸟类的行踪进行占卜,这被称为“鸟占”。

根据天象,“占星”这个名称随着部落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最流行的占卜符号之一,叫做八卦。

五种“占卜”理论:

(1)“占卜”,又称“龟卜”,是一种较早的占卜方法。它主要是利用乌龟的腹甲和甲壳以及动物的骨头(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后加工成固定的形状,再进行钻孔。占卜时,占卜师将准备好的钻子用火点燃,插入凹穴,于是听到轻微的占卜声,凹穴周围裂开。

根据占卜,推断吉凶。

(2)用蓍草占卜叫“卜”,“卜”必须算。这些应用数学概念,数字的排列组合产生六十四卦。

在这个时期,数字系统的生产领先于世界,但并没有向前发展。

(简单介绍一下拔草的占卜方法)。

(3)占卜不仅是占卜方法的进化,也是文化的进化。

“不”到“不”是一个从形象到数字的伟大过程。

所以《周易》的哲学本质在于占卜。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子的?几千年来都不清楚。直到宋初,隐居华山的道士陈抟突然出了一套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立刻引起了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成对组成,分别分为四个方向和中央部分。其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词中的数概念。“五天五地相合,二十有五天,三十有三十,天地五十有五,才有变化,才有鬼神行为。”

(2)洛书,又名九宫,由一到九的数字组成。其特点是正位奇数,斜位偶数。奇怪的是,无论是沿着正位置还是沿着对角线,每三个数之和都是十五。按照现在的数学语言,这是一个三阶魔方。

(3)有两种图形的出现得到了公认,称为无字之易和先天之学。

朱将“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列在传说中的文王八卦图之前,并承认它们是《周易》的祖先,至今仍有争议。

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易图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经典,图片是易经的来源。

据考证,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确定方位和方向的指南针。

先天八卦,即后天八卦,根据古籍记载和历代易学家的研究,是受古代泰萨《河图》和《洛书》启发而形成的一套实用八卦阵。

七、《易》与《周易》,“易”是周易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1)周易和易的质的区别:周易用九和六。

易经自有规则。

《周易》用的数字表示从下到上的次数,“96”区分阴阳。

《周易》中所有的卦、爻辞都伴随着相应的卦,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2)《周易》与《易》的数量差异:《易》只有三爻,三爻容量小,不能表达丰富的内容。

《周易》每一卦都有最好的表现空间。

卦象越多越好。六爻是最好的定位。

《周易》中的每一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循环,为表达一个重要的哲学规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易》有六爻一卦,六十四卦算在* * *,在数量上是最好的选择。

在内容上,它包含了客观世界的一切。

在这方面,《易经》无法与《易经》相比。

(3)史料证实,《周易》成书于周朝。

《周易》一词有两层含义:周易、周浦、周氏、周吉。

《周易》中的部分内容是在文王被囚禁时完成的。

而不是一个人去做。

八、《京》与《列传》

(1)《易经》是一部占卜书,共有六十四卦,每卦由五部分组成:卦、卦名、卦言、卦言、卦言。

(2)传记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形成。

《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的阐释经典的著作。

分为七大类十篇:训、象、文言、衔接、说卦、序卦。

其中,荀是第一、二部分,项是第一、二部分,衔接是第一、二部分。

史料证明,《易传》不是一个时代产生的,更不是一个人产生的。

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学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典到传记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都说明了周易变化无穷的哲学。

到了春秋时期,一部完整的《周易》诞生了,围绕《周易》的诸多解释和著作揭开了《周易》历史发展的新一页。

第二部分

一、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典和传记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1.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

(1)易经是五经之首,《易经》已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的学派很多,除了儒家,还有其他学派的思想家。

(3)易学成为一门有明确师承脉络的专门学科。

从老师的角度,大家都认为韩义的祖先是一个叫田禾的人,传到周王孙、丁宽、傅盛等。,然后传给了杨鹤。

丁宽把它传给了田王孙,田王孙又把它传给了邱实、孟茜和梁丘。

《易》中的“学于布施、学于孟子、学于”就是指这一体系。

后由传给焦延寿,焦家影响,故“易有之学”。

此外,汉仪还有高费易学体系,指高费高方面,属于民间学说。

汉易逐渐形成了孟子、梁、和两大学派。

2.汉代经学的学习和阐释有三种方式。

(1)关分易学,以孟茜、方婧为代表,用奇偶数和八卦之类的象来解读《周易》的经典和文本,用八卦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即八卦或六十四卦与一年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相匹配,讲阴阳大灾。

(2)以民间高菲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大变说,重述《易经》。

(3)以黄为代表的易学,重新强调阴阳变化的哲学道理。

在这三个学派中,孟静的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的影响,《易经》中出现了类似《易微》的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干赤水》、《纪》、《石谋磊》等。

这些著作将占卜、象数理论进一步理论化、神化,提出了“一名变三意”的理论,简单易行,难度较大。

太极袁琪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后世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克说

东汉时期,孟静易学比较薄弱,而民间易学派别费易学却相当兴盛。费和合二为一,形成五行生克说,用五行的数和数来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

汉代易学的重心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年,黄老道学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逐渐与炼丹术理论相结合。魏伯阳撰《易经》,开始用《周易》原理解释炼丹术的理论和方法,是道家易学的先驱。

二,金与唐逸研究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

从汉代重象数的特点来看

晋唐重变的特点。

玄学易派成为晋唐时期的主流。

1.晋代两位大师

(1)王弼是玄学易学的创始人,他撰写的《易经注》是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忘象取意”说阐释易学中的取义理论。

寻求周易经典和传记的抽象原理。

(2)韩通过对系词、说卦、虚卦、杂卦的注释,从正义的角度总结出一个新命题:“八卦是准备世界的原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世界的原理和变化之道。

易学的形而上学使周易、老庄成为“三玄”之一。

2.唐代两位大师

(1)《易经正义》的作者孔提出了“万物易合”、“一格不可求,一格不可取”的原则。他用阴阳解释了乾坤的二元性,用元气解释了太极,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

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即道”,提出了“无阴无阳即道”的新命题。

(2)《易经》作者李鼎祚,无新意,但集汉魏以来诸系统注释,集易派观点而不加评论。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料收集。

上述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标志着易学正走向整合的新趋势。

3.宋与研究

1.这一时期,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书派,后来流传到周敦颐,他提出了太极图理论,论述了宇宙形成的过程。

②它是邵雍的一个数学学派,提出了先天论。

(3)由胡瑗首创,后传至程颐,著有《易传·易传》,奠定了哲学学派的易学体系。

(4)张载气学派,吸收了唐代孔的气论,著有《横渠易说》和《正孟》。

2.南宋理学大师朱建立了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成为后世研究的焦点。

同时推广了万历的太极袁琪学说,后来又推广了心学,对后来的易学发展影响很大。

3.元明时期,宋轶向普及和深入两个方向发展,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周易本义》著作。

(1)元代道家大师雷思齐继承了刘牧、邵雍的易学,并衍生出许多图式。

他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说大师先数,后有象。

而、、萧汉忠等人对《易》的解释也是同样的图式,但主有先有象后有数的观点。

(2) (2)阿明易学家隗嚣著有《易经》,主张理象合一,成为伊名学派“气本论”的倡导者。

(3)明代盛行“心学”,他们主要以内在的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来解读《周易》卦爻辞,以詹若水为代表。

(4)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作了伟大的总结。他继承了宋明理学的气学、象学传统,并对理学进行了批判。他著有《周易传》和《周易传》,完成了气本论,结束了宋明易学。

第四,我在清朝学的。

清代易经是汉易复兴的时代,清人解易的作品非常丰富,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内容和倾向都非常复杂。

清代易学主要有两大流派。

一派以惠栋和张惠言为代表,推崇《周易》,但不敢充分发挥《周易》的作用,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

一派以焦循为代表,试图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从总的趋势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十分薄弱,这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期。

在这一点上,有一种说法是,汉仪如数,魏晋为义,如松为理,清朝为杂。

五、平易近人,简单易学

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周易》的文本和文化史注释。其中,以高峰注的《周易古经今论》和《周易大传》,水平最高。他把经典和传记分开,认为经典是占卜书,传记是哲学著作。

2.注重考证,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包括郭沫若、闻一多、李等人的著作。

3.重视对易学史上著作的评论,并在其中各抒己见,使易学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

4.易经是用现代科学证明的,但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被科学依附于《易经》,它并没有能够用《易经》的思维模式来推动科学,或者做出受这种思维启发的科学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