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四中的历史沿革

福州上里小学唐

1906,清光绪三十一年。前年冬天,福州城的巨头罗小坡、张秋芳联手商人,成立了“福州商会”,并在夏航街成立了俱乐部。

当时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新式学校相继建立,现代教育逐渐兴起。尤其是清朝圣旨之后,各地掀起了办学热潮。作为隶属于朝廷“商务部”的民间组织,首任总统张秋芳自然有必要以身作则,在这个时刻响应政府的号召。事实也是如此。他携手罗小坡,捐巨资创办福州上里小学。“李尚”这个词证明了商会、商人和这所学校之间的密切关系。

校址选在大庙山,是因为南台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集,学校少。大庙山离福州商会很近,而且当时山顶的寺庙都破旧不堪,还有建设的余地。

当时上这个学校是免费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几年下来经费很困难。经过协商,福州商会关闭了小学,是1922。

福州总商会上里小学

到1922,学校已经停办多年,校舍闲置。无独有偶,在这一年,来了一批军人,驻扎在上栗小学的教学楼里,一时间是乌烟瘴气。

创办罗庚小坡的小儿子罗绵厚,时任福州商会会长。他是一个聪明能干的新企业家。资料显示,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抱负,并为复兴筹集资金”。经过多方努力,学校更名为福州总商会商业小学,重新开始招生。第一任校长是郭孟雄。

在罗绵厚的大力推动下,国民政府教育局对学校经费也有适当补助,但数额不多,一个月才一百多元。办学之路还是比较曲折的。1927期间,福建省开始整顿学校。由于迟迟不立案,补贴被削减,校长郭孟雄辞职。此后学校陷入困境四年,直到1931的九月。

福州私立宓尚小学

9月1931左右,福州商会改组,需要大量资金的商业小学似乎成了沉重的负担。公投后,学校脱离福州商会,另设校董会,更名为私立宓尚小学。

既然是私立,上学是要收费的。由于经费的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保证,但学生人数却增加了。高峰时,小学部有12个班,幼儿部有两个班,总共800多名学生。同时,学校也被允许立案,获得政府经费补贴。近年来,校园充满活力,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是确立了“乐观向上、自学成才、改变环境”的精神;二是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运动的普及;第三,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关系;第四,师生和谐。

这期间,不能不提几点。第一,学校的董事长是罗小坡,老人还是很支持学校的。第二,校园开始向王越寺扩展,把寺庙变成了校园,这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三,华侨领袖胡文虎先生也向学校捐款,不仅修建教室,还购买了数万册图书。

福州私立宓尚中学

这是从小学到中学的飞跃。9月,1945,初中扩招,招收两个班。次年秋,获准增设高中,故命名为“私立宓尚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8月5日,1948校董事会召开新一届,选举罗玉潭为董事长。罗玉潭是罗绵厚的儿子。从罗小坡到罗玉潭,几十年来,这个三代人都在大力推动教育的家族,依然有着办学的热情。

1949福州解放后,学校成立了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的校务委员会,决定积极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1950年,市人民政府派陈诚同志领导学校,在师生中开展政治学习,在学生中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了第一届学生会。

直到1951,与这所学校关系密切的罗玉潭才离开了董事长的位置。这个学校也完全淡化了福州商会的背景。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

1952年2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民办宓尚中学收归国有,更名为福州第四中学,并入台江第四小学。1952年6月,福州市文教局指示,将民办四端初级中学、民办榕宫初级中学、民办开智中学合并到这所学校,学校命名为“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改革后,学校直属省文教厅和市文教局领导。1964被评为省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