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军政制度

北伐前的两三年间,南方形势变化很大。唐生智武装占领湘南,李宗仁、黄、白崇禧成功控制广西。两省的军事整合有一个* * *相同的倾向,就是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主的年轻、新兴的、水平相对较低的军人,取代“老”的现有上层力量。崭新的广西进一步与刚刚统一的广东结合,再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与湘南结合,形成了国民政府下几省的势力范围,暗示了武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北伐前两三年,中国南北武装力量对比变化相当迅速和激烈。北伐时,南北主将有一半以上是这两年才升的,才出名,到北伐时,才成了国家级人物。特别是南方的唐生智、李宗仁、黄、白崇禧,在这一时期开始确立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控制领土(唐占领湘南,李、白、黄控制广西),确立了地区军事领袖的认同。此外,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新的领导核心通过东征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真正控制了广东,南方三大新兴军政集团基本被国民政府控制,在几个省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势力范围,与北方的四分五裂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指发展趋势,即南方比过去更加集中,而北方明显比以前更加分化。其实南方有很多矛盾,北方也有很多“集中”的因素。从表面上看,北方形成了几大势力集团,各自下辖几个省,各自的势力超过了整合后的南方的全部;但是,冯部刚刚受到郭松龄谋反的打击。虽然吴的直属是热门,但很难发号施令,而新兴的孙部看起来最有活力。但外来征服者的“暴发户”意味太过明显,其管辖范围内的地方势力相差甚远,这后来成为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因素。(注:冯玉祥对北洋体制的挑战及其引发的战争,是北方“分裂”最明显的迹象。我们不能根据国民党的后知之明,把冯玉祥的部看成“南”军。当然,人们也注意到了“南北红”的* *性质,但冯系在北洋是正宗的(其正统超过丰系),一直被认为是“北”的一部分(其实)重要的是,此时的北仍有中央的名号。理论上应该命令它做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如果不行,就会被忽视。虽然南方也以正统自居(很多爱国民党影响力的历史论述其实都是这么描述的),但人们普遍还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地位完全不同的“叛逆者”,其整合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南方军事整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比北方更注重运用清朝以来新式军事教育的成果,适应了民初日益“现代化”的作战模式的实际需要。两广湘南的融合出现了国家统一的迹象,符合当时长期混乱稳定的社会心态,成为国民党建立革命事业的重要基础。名义上还是正统的北洋政府,不仅控制不了局面,而且还有一些明显的“不道德”行为,证明了国民革命的团结。由此,久居边疆的国民党政府北伐,不再是与中央的局部对抗,而是“有路而无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