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盛唐还有很多人流离失所,对岳充满期待?

唐代韦庄名作《福琴吟》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朝又过新安东,路上有个乞丐。苍白的脸是苔色的,它藏在树冠里。”它生动地描述了诗人陆羽逃难的情形。所谓“难民”,是指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平民。他们大多居无定所,是封建王朝统治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在大家的认知中,流民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封建王朝的治理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和平繁荣的朝代,越不容易出现流民问题。然而与这一结论相反的是,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间接导致了唐朝的崩溃,被统治者眼中的蝼蚁所灭。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起义

为什么盛唐会有那么多流民?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开放多元、安定繁荣的封建王朝,贞观之治,开元之盛。可以说唐朝呈现给诗人的是一幅灿烂的画卷,那么为什么在如此繁荣的画卷下,却有如此多的流民?

1,均田制的解体

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农民起义对统治的巨大影响。因此,唐朝统治者采取安抚拉拢农民的政策,对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实行“均田制”。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

所谓均田制,就是“按人头分配土地”。除了女人、女人和奴隶,每个人,无论老幼,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的过度集约化,使大多数人拥有土地。虽然仍包含性别、阶级等不平等因素,但总体而言,均田制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是仅凭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就能感受到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阳奉阴违的例子。均田制实施几十年后,唐朝天宝年间,唐朝人口在前期休养生息后大幅增加,政府面临土地分配不足的问题。此外,土地兼并死灰复燃,许多农民被迫与土地分离,沦为难民。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等场系统

均田制最终被“两税法”取代,许多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也沦为难民。

2.流行病

在唐代可考的记载中,疫病发生次数高达21次。(梁军先生《中国隋唐五代防疫概述》)唐诗中有很多对唐代疫病的描写,甚至很多诗人不仅目睹了疫病,自己也患了疟疾。

如著名诗人杜甫在《给薛的一封信》中说,自己“病在峡中,瘴气冬去春来。”得病的时候,持续了整个冬天和春天。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很多时候甚至依靠巫术来驱除疾病。依靠医疗技术来治愈他们是达官贵人和有权有势的人的特权。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遭遇瘟疫,基本就宣告死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杜甫

这种流行病传染性很强。如果一个村子里的一个人感染了这种流行病,所有其他人都可能被感染。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很多村民选择放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或者卖掉土地,离开瘟疫肆虐的家乡。这部分人群也是难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3.重税

前面说过,唐朝均田制崩溃后,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但也有农民保住了土地,却因为不堪重税而逃亡。

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是税收,农民是主要的征税对象。丰收年还是满的,一旦丰收年不好,农民的负担会很重,家里吃饭喝水都有问题,不得已只能逃。其心理可以总结为“农村的愚民以土地为祸”。如果有一家逃了,他们的亲戚也会受到牵连,所以就出现了群体逃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难民

难民的社会效应——国家的大灾难

唐代各种原因造就了大量流民。虽然在上层贵族眼中,他们仍然过着朱门绣户的精致生活,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流民群体的影响。

1.挑战流入地区的安全。

难民主要是农民,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因此,他们经常为资源或日常琐事而争斗,甚至影响到正常居民的生活。唐朝的首都长安很富裕,乞讨的机会很多,是很多流民的最终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难民

作家马伯庸在《长安最长的一天》中这样描述长安城:“一座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大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都聚集在这里,浪漫的文采和瑰丽的武威纵横交错,繁荣多彩的生活和开放大气。”

长安城里,既有寸土寸金的永兴坊,也有“脏乱差”的城南贫民窟。为了维持治安,长安城内每个方城都有“治安队长”,难民是他们重点“盯梢”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城

2、影响城市形象

为了谋生,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乞讨为生,少部分自愿将自己卖给大户人家当奴隶。那些乞讨的流浪汉,渐渐发展成了城市里的乞丐。民间有一首乞丐歌。“现在才一天十二点,一次只有两三个房间。一个房间只要一分钱。真是可怜到天上去了。”

这些乞丐生活在贫民窟,家里堆满了破布、锅碗瓢盆,卫生条件堪忧。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些难民就像附在骨头上的蛆虫,既赶不走,也消灭不了,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封建社会初期,统治者没有意识到市容的重要性,管理不严,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家伙

3.难民们揭竿而起,引发了骚乱。

“为什么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命运?”唐朝也不例外。虽然最终的赢家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棋子,但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确实从内部瓦解了这个庞大的王朝,只有在最后一击之后,它才会分崩离析。

在长期压抑的生活中,难民的生活质量低下,不仅是为了自己过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子孙孙过难民的生活。一些热血流民揭竿而起,意图推翻旧王朝的统治,建立有利于自己阶级的新王朝。晚唐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三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包括黄巢起义等一系列农民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黄巢(875-884)

但无一例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属于农民阶级的王朝。不可否认,农民的反抗引起了新王朝统治者的重视,使得每个王朝的初期都成为农民阶级的“福利时期”。总之,由流民发展而来的农民起义,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一直是统治者的“心病”。

唐政府对流民现象的应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历代君主都是政治智慧的最高代表,自然会想到很多应对流民的措施。面对因各种天灾人祸而背井离乡的流民,唐政府还发明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临时流民发展为长期流民甚至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起义

唐朝官方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救灾机制;二是改变税制;三是实行招聘制。

1,完善救灾体系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时期,政府逐渐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救灾制度,包括实物救济、农作物救济等多种方式,并将隋朝时期设立的“义仓”常态化,成为各郡必不可少的机构。唐太宗年间,户部大臣奏注,曰:“王公有耕地,亩收二升。粟、麦、粳稻的属,依地而定。储存州县以防年景不好。”

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仓制得以保留。每当发生饥荒或其他自然灾害,收成不好时,政府就会开仓放粮,帮助民众渡过难关,从而减少农民逃离饥荒的可能性。如果他们能在家乡生存,谁愿意离开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救济灾区人民

2.改变税收制度

在意识到均田制难以为继后,唐政府还试图在税制上做出改变。对于重税的百姓,政府提出用货币代替实物。这种改变后对农民有什么好处?对于农民来说,原来政府只收实物税,没有收成的年份只能东借西借。如果不够,就只能弃地而逃。

但是,取消实物税后,农民可以交钱作为税收。即使没有土地收入,也可以出去做点小生意,补够税。此外,唐政府还降低了农业税在税收中的比重,从整体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农民

3.实行招聘制。

征兵制是与征兵制相对的一种军事制度,即国家招募职业军人。在征兵制之前,唐朝实行的是官兵制。简单来说,我战时是军人,业余时间是农民。被征召当兵后,衣食全由国家提供,每月还有工资,这也是很多难民的好出路。这样一种双赢的做法,既减少了难民的数量,又有助于提升国军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大唐士兵

摘要

唐代的流民主要来自农民,他们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不得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失去土地之前,他们也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但饥荒、瘟疫和赋税让一批批农民沦为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