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远征日本的历史

元朝的中国

■徐莉莉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一衣带水。它三面环海,西隔朝鲜与中国相望。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其在13世纪上半叶免受元军的战争。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帝国逐渐分裂。为了转移内部矛盾的焦点,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忽必烈在东方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日本成为他的首要目标之一,由此日本与元朝拉开了两族政权和两族关系的序幕。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始于元朝的两次东征,止于元朝的彻底失败。因此,元朝与日本的关系以军事征服和反征服为主。本文重点论述了元朝与日本战争关系的始末以及元朝东征日本失败的原因。

从唐朝武宗灭佛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中断交长达四个世纪。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日本像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首先向日本派出特使,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朝鲜人赵翼说日本可及,选择出任使臣。第三年(公元1267年)八月,命兵部侍郎赐虎符,任国宾。礼部侍郎尹红赐金夫,任国鑫副使,以国书使日。”在国书中,忽必烈希望元朝与日本“从此以问为善,友好相待,圣人以四海为家,而不往来,故理当一家!”甚至用兵,夫所欲,王启图。“可以看出,忽必烈以委婉的语气表示,如果日本拒绝向元朝投降,元朝将对日本动武。使臣黑在朝鲜枢密院副使宋俊飞、礼部侍郎的陪同下,取道朝鲜赴日,但“未至。“因为朝鲜人以海上波涛汹涌、天气恶劣为借口威胁蒙古使节,迫使他们在到达日本之前返回中国。事实上,高立人不鼓励蒙古使者去日本的真正意图是,如果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给朝鲜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忽必烈非常不满。他立即给高丽国王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谴责高丽国王是他的臣民,他非但没有帮助蒙古使节克服困难去日本,反而劝阻他们回国。迫于忽必烈的压力,在至元三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第二次向日本派遣使节时,高句丽国王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这一次,蒙古使节顺利抵达日本大寨县。根据忽必烈的命令,他们希望日本“派遣朝贡使节”。“当时日本的统治者是镰仓幕府。他们一方面将此事上报朝廷,同时拒绝了这一要求,将使者遣送回国。蒙古使节在返回途中,在要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绑架了田二郎和三次郎两名日本人。忽必烈因为蒙古和南宋的紧张战争,无法分兵入侵日本,所以还是希望用和平的手段压制日本的屈服,从而奴役日本整个大和民族。于是他释放了田二郎和三次郎,并告诉他们:“我的国家去中国朝圣还不算太晚。今天,我要我的国家来朝鲜,不是为了逼你,而是为了扬名立万。“让他们把信带到日本去。但是仍然没有像以前一样的回复。后来忽必烈曾三次向日本派遣使节,但都被日本拒绝。比如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进贡,蒙古人很快就会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统治者柴田伸条(1251-1284)“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压制了朝廷的妥协态度,下令西方各国戒备,准备防御。“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五次被发配,五次被拒绝的愤怒和屈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激烈战斗,下令准备兵力、船只和粮食,对日本发动了战争攻势。日军也是在北岛世宗的命令下准备的。

公元1274年,忽必烈下令“丰州总经理新都、朝鲜军民总经理洪带物资三百艘,巴斗陆庆祺三百艘,* * *九百艘,士卒一万五千人,七月征日。”为此,朝鲜人和* * *被迫造船、运粮、当兵发工资,吃了大苦头。但是,忽必烈坚持要攻占日本。"冬十月,入关,大败,官军未全,箭尽,鲁出其不意而归。"事实上,元朝的军队只是在战争开始时取得了一些成功。以后还会一次次被打败。据《井上靖》记载,蒙古在“公元1274 10年”之初,以900艘船只和33000名士兵占领了马兑岛和伊旗岛...然后在费前入侵松浦县,...这使日本军队处于劣势,不得不暂时撤退到太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没有在陆地扎营,晚上回船。元军回船时,正巧当晚有风暴,元舰沉了二百多艘。残余元军撤退,日本幸免。“日本历史称这场战役为文永之战。美国蒙古史研究者罗萨比记录了与景尚景相似的记载。他写道,“虽然日本人得知蒙古军队已经出发,但他们的准备工作仍然不完整...他们的武器比不上蒙古人的远程武器,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沙场考验的蒙古军队的领导人经验丰富,但他们擅长面对面的战斗...虽然他们在前几个晚上的战斗中失利,但突然到来的风暴在蒙古军队和船只撤退到海上时对他们造成了重创。可见蒙古人第一次远征日本是以失败告终的。这在蒙古崛起后的战争史上并不多见。蒙古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海战中彻底破灭了。

忽必烈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非常震惊。他几乎不相信不可战胜的蒙古人会被一个日本小国打败。为了挽回蒙古人的面子,他决心和这个岛国周旋到底。然而,随着消灭南宋的战争进入关键时期,他又一次派“礼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企划官萨都鲁丁出使,复诏。”并以强硬态度要求日本进贡,否则将诉诸武力。但日本* * *”为他们最近的成功感到骄傲,相信上帝能拯救他们,并拓宽了日本与元朝之间的海上防线,处死了忽必烈派出的使节。”这大大伤害了蒙古朝廷。因为蒙古人认为斩断使者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早在公元1218年,当华拉墨子国王处死成吉思汗的使者和商队时,就引起了成吉思汗的极大愤怒,也因此爆发了蒙古军队的第一次西征。像他的祖父一样,忽必烈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一方面,他招兵买马,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使节要求日本赶快进贡,否则元军就来了。北岛世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请求,积极筹划远征朝鲜。忽必烈汗别无选择。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集结南宋新附军十万人,组成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察秋、新都率领4万蒙、韩、汉军队从朝鲜渡海;阿塔海、范、李廷率领新附军九千艘战船从清远、定海起航。第二路军同意在六月前在一歧岛、平邑岛。“高丽王”为元朝提供了1,000的军队,1,500的水兵,900艘船只和大量的粮食。“但是,人数多、辎重多的江南军行动迟缓,没有在预定的时间与东路军会合。而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入侵日本的马、益两岛,在滋贺岛建成前登陆。日本守军有过与蒙古作战的经验。他们在波崎和今松沿海修筑工事,并以精锐部队进入滋贺岛(滋贺岛和九州之间有陆上联系),与郑东元军展开激战。“元军大败,退守鹰岛、马兑、义旗、长门等地,与后期的江南军会合。但会师后,元军不仅没有积极进攻,反而因为朝鲜、韩国、蒙古的指挥矛盾而无法协同作战。这样,“蒙古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任何遮荫。“双方对峙了两个月。蒙古军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两个月后的8月15-16日,巨大的台风袭击了库舒沿海,蒙古军队试图再次退入大海,但徒劳无功。在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海岸附近部分士兵被日军屠杀或淹死。”中国史料中也有记载,由于元军战船“缚城”,在“浪山”台风袭击下“惊涛拍岸”,船艇受损,疲惫不堪。中士嚎叫着淹死在海里。”他命令范·从战场上逃走,“独自在朝鲜航行”[26]。蒙古人第二次远征日本以惨败告终。大怒的忽必烈不仅没有总结教训,反而在1283年下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为他造船去日本,朝鲜人给他提供粮食。然而,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财政部长阿合玛、卢和桑格不断受到朝臣的攻击。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朝廷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战争。至此,蒙古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蒙古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213世纪下半叶,蒙古帝国虽然日益分裂,但忽必烈在东亚建立的元朝却欣欣向荣,雄踞亚洲第一,却被东亚一个弱小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与元朝和日本双方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分析面试。

首先,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日本位于东海东部,与中国隔海相望,领土由四个相对较大的岛屿和一些小岛组成。生活在这些岛屿上的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适应海洋,依赖海洋,了解海洋,从而控制海洋的民族。面对蒙古军队的入侵,他们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在沿海地区筑起防御蒙古人的石墙,使他们可以凭借这堵墙自由攻防,使蒙古军队暴露在沙滩上,无法接近陆地。蒙古人退守海上后,利用台风和风暴对蒙古人进行抢劫,损失惨重。蒙古人属于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优秀的军事武器——战马,只适合陆地,不适合海战。蒙古军离马如鱼离水。虽然他们在灭南宋的过程中学到了一点海洋或者水战的知识,但是和熟悉海洋的日本人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再加上蒙古军队远道而来,对日本的基本情况知之甚少,在战争中难免处于被动地位。

此外,日本列岛的海洋性气候也在蒙古人进攻日本时保护了日本人。当蒙古人第一次入侵日本时,他们和在其他战场上一样成功。军队已经深入到日本大寨县附近,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蒙古人与胜利失之交臂。在第二次入侵日本时,又一次台风使蒙古军舰和部队损失惨重。所以可以说,在元朝东征日本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日本人打败了蒙古军队,不如说是日本三北海的地理环境和海洋气候帮助日本人打败了蒙古军队。

其次,与蒙古人部署指挥不当有关。蒙古军队在两次远征日本的初期处于有利地位。比如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时候,成功占领了马兑和一岐两个岛屿,然后深入到了肥前的松浦县,直抵日本中心的太宰府。第二次进攻日本时,虽然蒙军在日军的夹击下举步维艰,但蒙军步兵的群体作战方式优于日军骑武士的单兵作战方式,日军使用的石头和大炮更是难以想象,所以蒙古军不仅登陆,还在鹰岛、马兑、伊旗、平户、长门等地频繁活动。但他们没有利用这些有利的岛屿建立据点,而是把沿海的大部分船只连接起来,作为入侵日本的总司令部和总据点。于是当风暴和台风来袭时,他们将部队撤回船内,一体化战船无法抵御台风和风暴,蒙古军队因此失败。更有甚者,蒙古人在第一次被风暴打败后仍然不肯接受失败的教训,在第二次被台风袭击时退守大海,导致再次失败。可以说,这与蒙古传统的作战部署密切相关。蒙古人在三次下西洋的过程中,经常占领一个地方,迅速掠夺财物,屠杀居民,然后迅速撤离。正如一个从沦陷的布瓦拉(今布哈拉)逃到呼罗珊(中亚阿姆河以南)的人所说,“他们(指蒙古军队)来了,他们破坏了,他们烧了,他们杀了,他们抢了,然后就走了。”这种作战部署在辽阔的草原上非常实用。因为草原是一个相对静止的世界,蒙古军队为了防止报复或者其他事情,必须通过移动来保持安静。但是海洋是相反的。这是一个相对移动的世界。所以要在海洋上作战,就要以静制动建立坚实的基地,这样才不会被海洋吞噬。蒙古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当然,蒙古将领指挥不当也是蒙古失败的主观因素。比如第二次东征日本时,洪察秋与朝鲜总司令金方清有深仇大恨,而韩将范则为其他将领所不齿。结果将军们经常吵架,难以形成统一的指挥方针,导致蒙古军队在错误的指挥下一败涂地。

第三,与蒙古军队普遍厌战有关。从成吉思汗在三江源崛起,到忽必烈对日作战,中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广大人民要和平稳定,所以厌战情绪很高。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民族歧视和经济积累政策,严重威胁了三等北* * *、契丹、女真和四等南* * *。所以参战的* * *和女真都不积极。他们是“和谐的”。仅元朝二十年(公元1283年),就发生了200多处反元武装斗争。朝鲜作为附庸国,被元朝源源不断的战舰、物资、粮食、水兵搞得元气大伤,厌战情绪也很高。对此,井上靖指出:“被强征的朝鲜人和* * *所造的船只都很弱,陆战中所向披靡的蒙古军队不得不依靠怨恨元朝的宋朝将领指挥。”朝鲜的史料也反映,朝鲜人民对忽必烈进攻日本“急如雷霆,民甚苦也。”这充分说明了普罗大众的普遍厌战情绪,厌战情绪的存在是战胜敌人的心理障碍。因此,普遍的厌战情绪也是元朝东征日本失败的主观因素。

最后,与蒙古侵日战争的不公有关。从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军事战争的例子来看,任何正义的战争,即使在战争过程中暂时受挫,也会因其正义性而获得坚实的后方和充分的军备,最终走向胜利;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即使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最终也会因为普罗大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而失败。正是由于其不公正,元朝侵华战争遭到了日本、朝鲜和中国人民的广泛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元朝东征日本的不公,在本文中已多次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元朝第二次东征的失败,再次孤立了元朝与日本的关系。作为战胜方,日本通过赶走蒙古人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作为战败方的元朝,不仅损害了国内的实力,也消灭了蒙古军队的巨大力量。这极大地伤害了蒙古人的军事信仰。可以说,元朝两次出使日本,对自身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对日本的负面影响。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