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拼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如下:

拼音的历史

在拼音诞生之前,汉字的识别主要采用正音法和反切法。

直接发音,即以同音字注音,如“盒,读如香。”用一个简单的单词发音复杂的单词。但是如果你连简单的单词都不认识呢?受梵文启发,带着音韵分离的意识,古人发明了反切法。

反切法,即两个字一个音,常写成“夸,苦瓜切。”切字没有实际意义,就是取苦声母k,后字“瓜”的元音,声调ua1,合起来就是“夸”的读音。

汉语拼音也称为汉语拼音的拉丁方案。不得不说,汉语拼音的发明是一个天才的想法,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和作用远远大于简化字的发明。它不仅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理解难度,也让我们在信息时代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说别的,就看看我们日常的手机打字和电脑打字,有多少人在用拼音输入法。

汉语拼音对我们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它。虽然我们可能不会每天都看到汉语拼音,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它已经悄悄地和汉字融为一体,只不过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就像双簧表演,一个在前面表演,一个在后面发声。

然而,对我们如此重要的汉语拼音,并不是我们在中国发明的,也不是中国最初为我们创造的。只是后来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发扬光大。难怪我们刚学英语的时候,总觉得和汉语音标的发音和写法是那么的相似。其实就是英文字母(拉丁字母)的指代。

明末,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学习汉语,他们用拉丁字母标记汉字,类似于我们现在学英语用汉字标记发音。久而久之,他们总结出一套标准方案。

汉语拼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最早的汉字注音方法是正音或反切法。直接发音就是用同音字表示汉字的发音。反切是指用两个汉字标注另一个汉字,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第一个字是反切上字,表示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是反切字,表示元音和发音。这是汉字最传统的注音。

因为这种方法注释每个汉字相当复杂,所以这种方法的作用有限。汉语使用拉丁字母拼音,300年前西方传教士首次用拉丁字母注释汉字,供西方人传教和与东方人贸易使用。他们的汉字注音的主要目的是记录语言,但对汉语来说,是汉语拼音的启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的发展。

清末,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申雪、陆、王昭都一致指出汉字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于是展开了一场“注音运动”。

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字改革,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为“国家标准读音”,拟定了39套从古文字中选取的音标,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声调三拼制。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拼音方案,就是统一汉字的读音。

五四运动后,优化汉字、统一汉语的运动进一步发展。从1918开始,汉语经历了罗马化运动,就是把汉字简化,用罗马化代替。但是罗马化运动完全抛弃了汉字的传统,没有充分考虑汉字的历史渊源。普通话罗马化一直没有离开知识界,也没有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它的影响只是对汉字改革的讨论。

现代汉语拼音起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拉丁化汉字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瞿秋白、吴、林、萧三等人从中国、苏联中产生了党员。他们与苏联汉学家龙、郭志生合作,研究创造了新的拉丁文字,瞿秋白撰写并出版了《中国拉丁字母稿》和《中国拉丁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