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历史

历史上的纳西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纳西(纳,纳西意为大黑;西,意为人、种族)、纳、尤娜;他有多重,摩梭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周边县也有分布。人口为277,750人(65,438+0,990)。它的祖先是迁移到南方的古代边强人。晋代居住在定泽县(今四川盐源),被称为漠沙夷。唐代称摩沙依,分布在云南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两岸。他们是野蛮人之一。其中一部分人渡过金沙江,进入洱海东部,建立了摩沙依圣旨(摩沙依圣旨)。

是南诏与吐蕃争夺的地方。元明至清初,其首领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地方官,作者为明代穆地方知府。曹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原始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个音节Goba,这两种文字在汉语中是不可接触和常用的。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丽江有手工艺品和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民族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民族学者对东巴语的研究。

纳西族历史简介东巴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县,少数分布在芒康县。[1]

纳西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纳西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其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闻名于世。

纳西族的宗族组织无处不在,是一个居住程度很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那日人(摩梭人)的宗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点[1],纳西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中文名

纳西语

外国名字

纳西族

另一个名字

摩西,什么?

人口

308 839人(2000年)[65 438+0]

文子

东巴文字

新洋

东巴教

配送区域

云南,四川,* * *等地区

语言系统

藏缅语族汉藏语彝语支[1]

语言

纳西语

纳西族历史简介~中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市古城区、未夕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原中甸)、宁蒗县、永胜县、盐边县、木里县和四川省芒康县盐井镇。现有人口324680人,是昆明最大的非土著民族,有摩梭人的分支。

历史~民族名称“纳西”是这个民族集中的西部地区24万人的自称名称。东部地区多自称“纳如”,部分地区自称“纳恒”、“纳”。“纳”在纳西语中是“大”或“高贵”的意思。“西”、“儒”、“恒”都有“人和种族”的意思。过去东部地区的纳西族被称为“莫邪”,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纳西族”。人口及分布到1990年底,本民族人口为27805438+00000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县、邻县,也分布于四川省盐源、延边、木里、芒康。语言文字纳西族讲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有20万人,内部可以互通。东中分为三个部分,各有各的方言,相互之间很难交流。早在1000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和Goba,一个音节的字,是世界上还在流传的罕见的民间象形文字。用这种语言写的古书叫东巴经。中国约有9000册,世界其他国家约有1.1,000册。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音标方案,现在中文普遍使用。历史渊源源于固始羌人南移的一支。其祖先在《晋朝史记》中称“漠沙夷”、“漠沙”,意为“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移到岷江上游,然后向西南迁移到雅砻江流域,再向西迁移到金沙江上游。到了唐朝,他们聚集在丽江和永宁,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统治。三国时期,内部已经有了阶级划分。初唐时设立了《越析诏》(研磨部分诏书),是六大诏书之一,后被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千家万户的磨坊主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坊主后来与白族人融合。明初,很多镇守边关的* * *也融入了纳西族。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陆续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的封建土司职位,其辖区基本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清初,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巴文化起源于哪里?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是指古老的纳西文化,因保存在东巴教中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书、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乐器以及各种祭祀仪式。

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与湘雄永中本教文化相同或同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纳西族的东巴教与这一宗教关系密切。首先,他们对同一祖先的崇拜表明了他们的同一性或同源性。永中本教的创始人和导师是吉祥饶弥沃如来佛巴顿吉祥饶,东巴教的创始人是丁巴什罗。据考证,东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先是永中本教的祖先。

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与永中本教文化相同或同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 * *自治区社科院副院长、藏族学者巴桑罗布的研究成果,印证了古代* * *与周边地区文化交融的历史。

关于纳西族的信息纳西族是生活在中国金沙江上游的一个少数民族。除少数四川和* * *,主要生活在滇西北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未夕、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人口普查,全国有纳西族278009人,其中云南省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人的自我宣示因方言不同而异:丽江等地自称纳西族,四川宁蒗、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如或纳恒。根据纳西语分析,“那”是“大”或“贵族”的意思,“xi”、“儒”、“恒”是“人”或“族”的意思。1954年,根据我国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将“纳西”作为* * * *的同义词。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以金沙江为界大致分为两种方言。方言之间不能互通,而纳西语的标准语是以纳西语的西部方言为基本方言,以丽江县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东巴语和戈巴语。东巴文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以前)纳西族创造的象形文字。它由象形文字、音标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民间流传的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是不平衡的。建国前,丽江县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部分地区还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基本上还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维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族的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灿烂文化,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纳西族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中独树一帜,是纳西族的骄傲。例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献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存了许多古词语,是纳西语与其他相关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的绝佳材料,另一方面记载了大量的纳西古文献。

随着东巴文化的发展,纳西族学习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自明代以来,以姜立土司为首的贵族地主首先接受了中国文化,他们都会写诗。比如穆公曾经写过《雪山诗选》,穆曾曾经写过《云淡墨轻》等诗。

纳西族一般生活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为“三室一墙”。在山区,大多是低矮的木屋,上面盖着木板。在纳西族的婚姻家庭中,大部分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社会婚姻由父母决定,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边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实施,一些古老的婚姻习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擅长歌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经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古代传统歌舞曲调有《你好麦大》(丽江)、《火措贵》(永宁)、《雅好里》(白土地)、《哦热》(丽江大东)。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弦、直笛为主。

纳西族舞蹈起源的传说是什么?古代东巴舞谱《吉士洛法伊舞规》中记载的第一个舞蹈是“舞蹈的起源”。

经文上说:“古时候,在人类生长的富饶辽阔的土地上,三百六十个东巴都不会跳舞。这时,一棵叶子很薄的树苗,叫做海巴达树,生长在米莱达吉海(据说是人类见到的第一片海)。

树梢上住着三个胜利之神:大鹏、狮子和龙飞。跳舞的方法和技巧是他们三人首先从生活在米莱达吉海的金蛙那里学到的。

至于金蛙,它的舞技是向住在天庭十八层的盘珠撒美神(纳西传说中睿智美丽的歌神)学来的。360个东巴舞最初来自这里。"

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至今还在流传。

丽江古镇的历史传说丽江古镇叫大研古镇。传说看似如此,现实却是传说。

在它的位置上感觉就像一个传奇。它的古老和神秘是传奇。

仅. 65438+1996年2月3日,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主震过后,又发生了2529次余震,其中最大的一次为6级。之后,很快就重建了。现在这座古城...实际上是新重建的。

民间。没有特别的传说。这是导游对游客的介绍。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由大研、白沙和束河组成。大研古城是他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称之为大研古城或大研镇。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在古城的西南角,矗立着一座形似天上巨笔的书写体。丽江盆地就像一块碧玉制成的大砚台。古有砚砚相通,故名大研古城。

说话间,我们到达了古城。城门口最醒目的应该是一对水车。有人说是母子水车,有人说是情人水车。古城里曾经有过水车,但是今天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人。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在选址、街巷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独具特色。除了拥有苏州古城那种“小桥流水”的特色。

纳西族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纳西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迁的一个分支。

纳西族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帖木儿人的一个部落名称。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彝”和“漠沙彝”是纳西族的祖先。

纳西族人也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自名,如“纳西”、“那”、“那如”、“那日”。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愿命名为纳西。纳西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7世纪的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经是用东巴语写成的东巴教经典,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麦、豆类、棉花和大麻。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