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梅瓶的特点

“梅花瓶”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属于单一类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个美丽而备受推崇的对象。

梅瓶又称“京瓶”,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辽时期,并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徐茂栋智衡在《饮六斋谈瓷》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梅瓶的形状、特点及名称由来:“梅瓶口薄颈短,肩极阔阔,胫略窄,达足,口径只与梅子的细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使用,磁州窑梅瓶的瓶腹上有“卖酒精”和“醉酒海”的诗句。梅瓶不仅是盛酒的器皿,也是让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所以这类容器制作精美,不仅考虑储酒能力,还注重造型美观。

不同朝代的梅瓶特点如下:

从器物造型看明代梅瓶的变化特征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可以用挺拔婉约来形容,元代则可以用高大气势来概括,而明代则不然。他们的器具从明初到明末有不同的特点,如下: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继承元代器皿,传世器皿一般高40厘米左右,比元代大型器皿略矮。但洪武梅瓶的细节与元代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洪武的梅瓶瓶口多为微凸圆形,不同于元代沿扁边向外折的唇口;洪武梅瓶的肩部虽多,但多为弧形,不如元代的肩部平坦。洪武梅瓶的瓶身内收弧度比元代大,所以洪武梅瓶的瓶身是鼓出的,瓶身的气皮基本是直下的,与元代气皮略向外撇的风格不同。虽然在整体特征上不如元代稳重健康,但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其次,洪武时期出现了束腰的梅瓶风格,束腰相当深,呈弧形,对明末梅瓶风格影响很大。

永乐梅瓶在洪武的基础上,造型有了一定的变化。常见的器皿形制有三种:一品与洪武典型器皿相似,高度也在40 ~ 45厘米之间,但覆有圆球的钮端比洪武略圆。

另一个器皿的形状似乎切掉了梅瓶的一部分,所以虽然形状相似,但看起来又胖又矮。容器的高度通常在27和32厘米之间。第三种器皿是从洪武腰梅瓶发展而来,但细节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嘴从洪武的唇变成了更宽的唇卷出来,脖子更短,肩膀更丰满,脖子弧度对称,和洪武的喇叭形短脖子明显不同。腹部下部虽内收,但永乐的内收部分在下侧,外奢弧度较大,呈低至底部的台阶状。

而洪武的小腹内收位置较高,向底部倾斜。

宣德梅瓶造型颇具时代气息。典型器皿高于洪武、永乐,一般达到45-55厘米左右。肩部和腹部呈圆形,颈部抬高,嘴唇向外翻,血管下部更加内收。整体造型虽然挺拔稳重,但不失婀娜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也可以高达55厘米,颈部凸起,肩膀没有永乐的宽阔,腿也像永乐的夸张和踏脚一样奢侈到了谷底。

出现在永乐年间的梅瓶,在宣德年间继续流行,但与它们相比,宣德的上腹部更饱满,底部直径更大。传世的一些宣德器,就是用这种短梅瓶与器底连接而成的。虽然带座的瓶子在元代很流行,但宣德瓷器的典型特征是将梅瓶与底部连接起来。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梅瓶产量较大。由于缺乏标准的器具,三代的梅瓶很难区分,但有些器具早晚各有特点。

根据已公布的资料,三代梅瓶的样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矮型,高度仅28厘米左右,唇翘,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颈已恢复元代微敛的特征。另一种器皿与上述器形相似,但高约37厘米,腹部直下斜,或呈弧形,早期肩部略隆起,后期肩部呈弧形。

天顺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梅瓶样式,小口,唇微凸。与以前的血管相比,颈部明显增高,且呈内收管状,肩部丰富,小腹相当内收,底部也相应变小,与上口相称。它的形状分为高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