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血鸭」是什么来历?

就像大家都在争《赤壁》《花果山》一样,血鸭也在争。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宁远血鸭”,而湖南的餐馆则称之为“永州血鸭”。江西叫“莲花血鸭”,广西叫“泉州血鸭”;据说法国巴黎有血鸭。

虽然各地中华血鸭的名称不尽相同,但做法基本一致:选择一只活的小鸭子,宰杀时将血滴入酒碗中拌匀,以防止鸭血凝结,然后将适量的油、盐、豆豉放入锅中,再放入适量的水,待快熟时,加入花椒、八角、生姜、藿香等。用于搅拌和调味。烧开煎好后,把鸭血倒在块上,翻炒片刻。

对了,据说法国血鸭(Canard Au Sang)从19世纪开始就是法国贵族最爱吃的菜了。法式血鸭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看起来有点笨:厨师先把鸭身煮熟,再把刚煮好的鸭脾和鸭胸端上来,然后在食客面前现场表演。用特制的铜餐具,挤压整个鸭壳,流出鸭血和骨髓,将鸭汁煮沸,浇在鸭胸和鸭脾上。没吃过,不敢多评论。看起来100%西餐,和鹅肝的吃法差不多。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鸭血的美味是中法两个伟大国家的人民发现的。

为什么江西湖南广西会有血鸭?谁更早?

先来看看江西人怎么说。公元1276年,南宋丞相文天祥集结一师抗击元军,各路英雄齐聚莲花。* * *尚兴国本来准备开帅旗喝血酒的。因为当时没有鸡,他就换成了鸭血。据说旋翼军中的厨师在招待温总理时非常紧张,因为害怕而喝不完鸭子。

另一个版本类似,稍微复杂一点。本来也是打算用鸭血做血酒的。负责杀鸭子的厨师是莲花县人。他把血酒做好之后,自己去喝了,喝醉了。做炸鸭肉的时候,我糊里糊涂的把血酒当水掺到菜里,掺完才发现错了。我急中生智,很快给这只炸鸭子起了个名字,叫“血鸭”。吃饭时大家对这道菜赞不绝口,文天祥也很满意。虽然没有血酒,但是他既然吃过血鸭,喝血酒的意义就在这里了。文天祥要求大家以后要努力杀敌,抵抗元军,保护大宋之地,于是赦免了莲花炊。时至今日,江西省吉安市莲花县的“莲花血鸭”仍是当地特产。

在宁远,人们把炸血鸭、红烧狗肉、腐乳视为三大传统名菜;人们在春节期间准备“鸡鸭鱼肚”是必不可少的,鸭子大多采用油炸血鸭的方法。

在广西泉州,有“泉州炸血鸭天下第一香”的说法。相传八仙人何仙姑偶然路过泉州,深得赏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顿饭的一只血油鸭让她流连忘返。所以俗话说“吃了炸血鸭,神仙不回家。”

好像只有江西有血鸭起源的故事,而湖南广西只是在吹嘘自己的血鸭有多好吃。这可能是中国移民史上“江西填湖广”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血鸭的烹饪方法起源于江西,后来随着江西人迁徙到湖广而被带到了湖南和广西。这个“湖广”是指清代的湖南、湖北,但在此之前是镜湖南路、镜湖北路、广南西路的统称,所以湖南永州、广西泉州有血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查找宁远姓氏的来源,可以发现很多都是江西人。如刘姓一支的始祖刘中正,宋代为避战乱,从江西迁至宁远大北洞(今云潭),其后裔居住在、仁和、河亭拱桥刘安中。黄姓一支出自零陵县,而这支的祖先皇姑,发源于江西洪州汾宁县,明洪武年间迁居零陵县,其中一支迁居宁远白家桥、石家洞。陈姓的祖先之一是陈志德,祖籍江西。元朝时,兵荒马乱,他住在宁远水城石马村。第二个是陈胜,原籍江西太和县鹅井塘。明代迁居桂阳泗洲村,后迁居宁远神仙洞、汤漾。他的后代从上龙蟠、小木堂、桐木罗等地分出。张姓始祖张宣贵,原籍江西太和,元末兵变。他带着三个儿子在永州避难。大儿子万依住在零陵桥,二儿子万二住在宁远元大洋洞,三儿子万三住在宁远云潭(这就是我母亲老家老张家村的由来)。王兴原籍江西吉安,元末迁居宁远秀峰山、石门山、大奇山、鲁管、九嶷山。宁远最大的复姓欧阳,原籍江西庐陵(今吉安)。北宋时,他的祖先在贵阳工作,后代迁居宁远,先在神下西早禾田居住。后人分居在中和、新开、木头、落、保安等地。我姓萧也是江西人,可以追溯到兰陵县的萧。这些事实大致可以反映之前的假设。

追溯江西吉安先民的起源,可能大部分来自中原,属于广义的客家人,这从《血鸭起源》中对元军的敌视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在饮食上,这个假设也可以体现在发酵豆腐上,改天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