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的地域文化特色

罗平县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东经103 57′~ 104 43′和北纬24 31′~ 25 25′之间。境内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9公里,陆地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8%;东临黄泥,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东南以南盘江、清水江为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西南毗邻世宗;自西向北分别与陆良、麒麟、抚远三县(区)毗邻。西距省会昆明207公里,北距曲靖市120公里,东距贵州省兴义市86公里,南距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156公里。

罗平县地质地貌

罗平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斜坡上,西北部地势高,地势低,地质构造复杂。罗平县西部和北部在滇东高原中较为完整,中部为湖状盆地,有岩溶断层。东部和南部被河流侵蚀切割,形成中低山峡谷相间的地貌。最高海拔距白腊主峰2468米,最低海拔距鲁布革乡三江口722米,相对高差65438。

历史和文化

罗平地处西南,但自秦汉以来,多与中原文化融合。元明时期,大量汉人进入云南,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习俗,也形成了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传统的腌制技艺和酿造技术也在这里传承下来。如今已发展成为以汉族为主,布依族、彝族、回族等民族和谐交融的文化。罗平人杰地灵,尤其是明清以来,文化教育日益发展,涌现出许多影响深远的人物,如哲、窦瑶、胡若愚、尹、等,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还有王明辉、黄敏和傅润民。

罗平县方言

罗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系统的西南官话系统,和普通话差不多,语法和词汇没有本质区别。在发音上,除了少数几组,母语基本和普通话一样,元音普遍不组合,鼻韵和实际发音没有区别。

罗平县的民族文化

彝族

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罗平土著彝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了3000年,800年左右处于主导地位,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存的《宣彤大书》和《神童大书》是一部集哲学、宗教、天文、地理、星象、医学、历法、气象、道德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百科全书。彝族的节日从农历6月23日到25日持续三天。这时,各村彝族青年男女会聚集在歌咏场唱歌、摔跤、赛马、打火把、跳传统歌舞。彝族舞蹈中主要有祭祀舞蹈,如邪之舞、兵器之舞,也称杂耍。兵器舞还是一种祭祀舞蹈,主要由大刀、三尖叉、棍、双节棍、金钱棍组成。

布衣(BY)

布依族在中国古代的一本百越汉文书中被称为沙人、仲家,但布依族对这个称呼很反感。他们自称布依或布依饶。罗平布依族有语言无文字,占全省布依族的80%,所以罗平有“布依族之乡”的美誉。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性情温和儒雅,对人谦和睿智。他们的服装主要是蓝色、黑色和蓝色。传统的民间节日主要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三的二人转节和“老人房”。主要舞蹈有蝙蝠舞和高跷舞。

苗族

罗平苗族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称自己为“白种人”。据《罗平县志》记载,“服饰与汉人相同,只是风俗不同,苗家女子有一部分是读书做官的”,而苗族妇女的服饰则保存完好,白色苗族白折麻裙,腿裹白麻布,衣服短小无扣。左右翻领交叉绑在胸前,系上红线,放在头顶,礼服如蓝色。花苗不一样,从发髻就能区分已婚未婚的女人。苗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最有特色的是正月十五的“花山节”,舞蹈是芦笙舞。

回族

罗平回民中有回民和回文,但不是通俗语言,只供回民主(阿訇)祭祀和记录自己民族史实使用。回族聚居的地区都有清真寺,礼拜是信众的必修课。信教的人要践行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即读书、仪式、斋戒、上课、朝圣。由于历史原因,罗平回族没有民间舞蹈,但更多地融入汉族艺术。

罗平县节

罗平灯会

罗平是云南省六大灯笼产地之一。唱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民国二十一年编纂的《罗平县志》记载:“土改以来,风俗相继变化,文化也随之变化”。65438年至0956年,罗平花灯歌舞《破四门》参加全省优秀地方戏演出,并被推荐到北京演出,获得好评。1950年2月2日至14年2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陈赓、宋任穷、周宝忠、张冲将军率部进入罗平。罗平解放区的人民沿着40多公里的道路载歌载舞,欢迎人民子弟兵。四兵团战士说:“到了罗平,就进入了歌舞之乡。”

罗平国际油菜花节

“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是由曲靖市人民政府、云南省旅游局主办,罗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集农业生态旅游、喀斯特地貌欣赏、景点推介、布依族风情展示、投资洽谈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届持续两个半月,每年腊月二十开幕。从1999年春到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

2007年,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节”;2007年,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花节”;2010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在上海世博会中国节庆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最具魅力七大节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