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语文核心价值解读设计教学?

第一,确立和落实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1.如何准确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陶行知说:“教育者也应该创造出值得他们崇拜的有创造性的理论和技术。活人雕像和大理石雕像有一点不同。如果刀法使用不当,可能会毁于一旦。刀法用对了,就是一笔,画龙点睛。”精心选择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刀法”,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1)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在08年夏天的“聚焦课堂”培训中,我体会到了学习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第一天培训结束后,我们小组交换了必修一单元和必修三单元的教学目标。当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英雄史诗”进行教学,但是在第一个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之后,就被专家王老师叫停了。他问:“你是在前一节还是初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因为这个单元是高中文言文第一?”说完了我认为自己最自豪的第三个目标,“让学生学习古代英雄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高尚的节操。”郑老师又问:“你怎么定义英雄?在这支部队里,烛之技是为国去灾,荆轲是为义行刺,项羽事业未能成功,有三人三种品质。你预设学生学什么?”我们顿时无言以对。正好这一次,我发现我的教学真的是“自己的无知”,想“让人眼前一亮”,于是接下来的十天学习,我真的成了学生,起早贪黑,回来后迅速找了几十本相关的书,补了一个暑假。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本课”与“本种”的关系,“教材课”与“教学课”的区别,“教什么”在语文教改中的重要性比“怎么教”更重要。知道孔雀东南飞不能让学生一节课就讨论“焦木为什么不喜欢”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重视这首诗中“赋”传达感情的重要性,这样才更有中国味。我理解的《荷塘月色》不应该试图去探究朱自清为何颇为躁动,而应该关注语言华丽的《荷塘月色》和语言极其朴实的《背影》为何都能成为经典。

(2)研究风格,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比如现代诗的教学:很多传统的诗歌教学设计,大多是教学生背诵,然后欣赏,总结。学生学完了一个单元,却无法从这些类似的课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篇接一篇教课文的低效教学方法。其实可以先研究现代诗需要学生学什么,如何教,才能让所教的课文承担现代诗的教学任务。根据课文特点,我校语文组确立了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讲授新老诗歌的传承,《雨巷》讲授现代诗歌语言节奏的构成对表达情感的影响,《别了康桥》讲授意象的净化与有序及其对情感的呵护,《大雁河,我的保姆》讲授学生理解诗歌的视觉表达...虽然没有全面涵盖现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是好的。学生们在这些务实的课堂上学会了举一反三,他们后来写的新诗也已经汇成了一部诗集——《行到青春深处》,成为了孩子们对青春的永恒回忆。这种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研读文本,预设语文课堂核心价值。

学习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完全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去阅读和误读。一个老师上公开课教张岱的《望湖亭雪》。他先用十分钟的时间介绍了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不一定比历史课讲得好),然后选取“白痴”一词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白痴”。别人说他喜欢花和月亮,但他喜欢雪。其实这位老师应该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赏雪是家常便饭,关于“赏雪”的篇章数不胜数,称之为“浪漫爱情”。真正表现出“痴情”的,是张岱赏雪的特殊时间。他在“大雪三日,人鸟俱亡”的情境中,在变故后“独去湖亭看雪”他在孤独的情境中去西湖,去静静体会大自然赋予一个失意者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对文本所传达的这样的情感没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课堂也就没有推广的必要了。

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文本。课堂教学允许有没有落实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人能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但不能让学生学到不正确的东西。这个“不准”还包括不恰当的教学内容。

2.如何高效地向学生传授一堂课的核心价值?

(1)建立一个“图式”,类比应用学到的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主要是重构学生语感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认为,儿童对外界影响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与环境互动的学习过程。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不断调整、补充、丰富、修正、积累语感图式,从而内化知识,以课堂讲授的课文为例,建立基本图式,然后扩大阅读,丰富图式的变体;通过练习写作构建新的意义图式。

比如《荷塘月色》可以用来教授现代抒情体的基本阅读图式,而《人生境界》可以探索学术论文的一般阅读图式。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概念,举一反三,达到高效率。

再比如:《我和地坛》第一节课,有老师把核心价值观确定为史铁生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错。但是一句话就能说明道理,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教呢?因此,我们不妨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文体特征,我们会发现“我”对地坛风光的三次描写明显选择了三个时间段。“我”的心态不一样,对生活的理解境界也不一样,所以我笔下的地毯式风景明显不一样。前面多是腐朽、荒凉、无意义,后面多是活泼、积极、有意义。也就是说“作者眼中的风景就是他心中的风景”,可以初步确定这门课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抒情散文的作文特点。这就是范畴化的概念,构建的“图式”可以转移到同类文章的理解和写作中。

(2)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传递本节课的核心价值观。

老师“一言堂”,给学生满堂灌的效果,肯定不如师生合作自然。例如,实现上述“我与地坛”教学目标的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让学生发现摘抄文本的第1、3、6、8段是作家的意境,而第2、5、8段是关于地坛的风景特色,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②然后总结“景物色彩的变化”,即“作者对生活认识的变化”;

(3)然后提升为“阶级观念”,这是关于风景的抒情散文的* * *性质。即“境由心生”“一切景物文字都是感情文字”

这门课。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还以此为文案,找到了写这类散文的基本路径。

(3)研究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到了高中语文课,尤其是理科课,学生对语文课的关注度很低。比如在准备单元考试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一般不会在语文复习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考生想拿高分,就提前做好听写和作文材料的小抄。如果这个时候被制止,也无可厚非,只是完成了诚信教育。然而,一位语文老师却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了这么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允许全班同学用一张A4纸备考,单元考试时可以带进来。于是学生们开始陆续翻看语文书和课堂笔记。笔记不全的也开始借同学的总结,向老师请教一些阅读技巧,整理自己的成绩单。考试的时候,大家都把这张A4纸写得密密麻麻,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实际上,这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独立高效地完成了单元复习的教学任务。后来大家语文都得了高分,老师让学生总结自己复习备考的方法。很多同学恍然大悟,找到了有效的备考策略。可见,研究教学方法,合理刺激,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案里的答案真的那么重要吗?说练结合一定要这么平淡吗?每次考试都要争第一吗?这不是学生需要的。我们今天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学生需要的是有效学习的关键,而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有一个很普遍的教学现象:小学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发言热情积极,初中的很多课堂上也能看到小手和小森林,但是高中的学生在语文课上举手的却很少见。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减弱了?我问过一个学生,他说从四年级进重点班就讨厌语文课。他的语文老师为了不让全班同学考试出错,规定他们用“子”的时候必须写“子”。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规定难忘的时刻必须写“申奥成功”,原本丰富敏捷的语文变得沉闷无趣。这是因为有些老师单纯追求排名,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忽视了学生创新的需求,甚至扼杀了孩子的语文想象力。

“取长补短”是教师可以借力的力量,也是对他们的巨大压力。比如我的学生对一些名著的研究,对文本的理解,甚至对高考命题的研究,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受到了不上进就被学生赶下讲台的危险。

2,考试的方向。

初中主要考“记忆力”,高中升上“理解力”。测试有五个功能:诊断、反馈、调整、激励和引导。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功能,需要研究现阶段的课程标准,教与考要巧妙配合,教师还必须研究考试题型。命题不是好题目,评分也这么简单粗糙。要研究题目和考点的关系以及共同设置题目的角度,写好命题方案。

3.教师的教学技能

不要整天埋头工作,想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第一境界的老师关注教学参考,第二境界的老师关注教材,第三境界的老师关注学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切不可急于求成。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案例。当你给孩子一把锤子,他会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钉子。方法单一,必然导致使用僵化,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学生从多方面真正“学法”,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优于成人,所以他们记住答案并不难。这样教一节课,上一节课,看起来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保持不了长久,学生也不会改考题。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先快后慢”。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先慢后快”,好的方法不可能是教学生如何偷懒,更不可能是代替学生努力的过程。它必须“进入其中”,来源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它还必须是“超越外部”的,并在特定的类似文本上使用。换句话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阅读方法或者写作方法。

4.学校评估指标

目前,一些校长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出勤和排名的低水平上,因此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停滞不前。——Xi安教研室赵明老师直言,学校教育停滞不前的根源之一在于校长管理水平低。学校评价方式应告别传统的单一“评比”方式,可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长期综合评价法和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一个好的评价不仅要反映教学结果,还要反映对这些结果的认知过程和后续效果,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横向成长的轨迹以及教学活动与这些成长的关系。增加评价的激励成分,减少评价教师带来的功利性,更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但是,在收集高效课堂案例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教师对语文课堂核心价值的把握其实是千方百计,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或反思后再总结。总之,把握语文课的核心价值,需要教师从专业意识走向专业意识;落实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要用图式和程序求效率;另外,还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