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场战争(奖励5)

很高兴现在这么多热爱军事的朋友在一起学习。我给你介绍一下著名的战役,包括太平洋-中途岛海战-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西线马奇诺保卫战和英国空战,还有中德日德兰半岛黄海海战,都是世界著名的战例,有助于你了解世界大战。

& lt黄海战役>世界上第一次装甲巡洋舰大规模决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两国海军在黄海北部发生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此战失利,后退守阿哈瓦,使黄海的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手中,决定了甲午战争中中方的战败。

黄海海战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舰、靖远舰、朝永舰、洋卫舰、广佳舰五艘战船,在涞源重伤,官兵千余人阵亡。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毕瑞、赤城和西京丸受重伤,600多名官兵丧生。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护舰”不再出征。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

日德兰半岛战役——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交战双方全面出动主力舰队作战的战役,双方主力舰艇达到200多艘。

日德兰半岛战役(日德兰半岛战役;德语名称为Skagerrakschlacht之战);在杰拉克尔海峡;1916 5月31—6月1)是英国和德国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发生的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主力舰队的唯一一次决战。德国公海舰队第一、第三战列舰共发射大口径炮弹1.904发,平均每舰1.654,38+0.9发,每炮1.9发(携带80-90发);战斗巡洋舰发射1.670发大口径炮弹,平均每舰334发,每炮37.95发(携带80-90发)。共发射大口径炮弹3597发,中口径炮弹3952发,小口径炮弹5300发,大口径炮弹120发,平均命中率3.33%,中口径和小口径炮弹107发,平均命中率1.16%;

英军战列舰共发射大口径炮弹4598发,其中1239发15英寸炮,平均命中率2.17%。

根据阿瑟·J·马尔德教授的《从无畏级到斯卡帕》(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版,第3卷,第199页),德国军舰近四分之一的大口径命中弹集中在三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上,包括武士号(15发)、防御号(7发)和黑王子号。前两者只有7000码,后者只有1000码。德国统计英国纪录时,没有计算威斯巴登被击中的次数。根据英国的数据,至少发射了200发子弹。所以你看双方的命中率,可以认为大致相当。

所有沉船的子弹数量都是近似统计,尤其是夜间混战中的命中数量。

德军公海舰队约有45000名官兵,伤亡率为6.79%,其中军官89人,预备役军官25人,工兵14人,厨师等非战斗人员5人,军医1人,准尉89人,士官572人,普通水兵2253人。

英国远洋舰队参战官兵总数约6万人,伤亡比例为11.59%。(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是,阵亡6097人,受伤510人,被俘177人,共6784人,占参战总人数的8.84%)。

海战后,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判定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的著名案例。就战术而言,德军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赢家。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军主力舰队发起了激烈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贝蒂尔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出色的导航技术,让他摆脱了杰利科的追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海战结果的对比表明,英国和德国有不同的设计哲学。英国建造的船只强调速度和火力,而牺牲了装甲防护。德国军舰在降低速度和军备的基础上强调更好的防护。德国的技术熟练程度明显优于英国。他们的带定时引信的穿甲弹炸穿了英军的舰体,破坏力极大。英国炮弹碰到装甲经常爆炸。英国使用的火药也有问题,更易燃易爆。皇家海军在运输弹药时不关闭弹药舱门也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在至关重要的火力保护系统方面,德国海军要优越得多。多格尔沙洲一战后,德军注意到弹药库的弹药储存室和弹药输送器也可能引起火灾,立即关闭并改装了这两个部分。海战中,炮弹在德军炮塔爆炸,不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保护良好的垂直通道防止了火势蔓延到弹药库。然而,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至少有三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因为炮弹在炮塔爆炸而爆裂,导致一连串炸药向下爆炸至火药甲板。没有一艘德国船只因为这样的缺陷而损失。同样,双方用于运输发射装药的容器也有差异。德国人用封闭的方式运输发射医用金属容器,而英国人只用丝袋包裹。德国船只的上层甲板在远程火炮战中提供了更好的保护,鱼雷在其加固的侧面爆炸,造成的破坏较小。而且德国在信号技术、测距、夜战装备上已经超过了英国主力舰队。英国海军设计师专注于速度和大口径火炮,忽略了其他必要的改进。皇家海军的这一缺陷在这场战役中显而易见。1918年初,贝蒂在海军部的一次会议上说,“现在我们必须认为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中队确实比我们的优越。”

英国国内舰队的吨位损失比德国公海舰队多,但战后6月2日18时的统计显示,国内舰队还有27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公海舰队只有10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应对,因此可以认为公海舰队并没有打破北海国内舰队的数量优势。

此役结果颇为特殊:一方面,海军上将谢尔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的吨位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船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地方舰队成功地在德国港口阻挡了德国海军,使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无用武之地,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例子。

中途岛海战开始于1942年6月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美国海军在这场战役中不仅成功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进攻,还获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美军仅损失一艘航母,1驱逐舰,147飞机,307人阵亡。但日本损失了4艘大型航母,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数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船员。日本海军从此失败了。为了掩盖自己的惨败,避免打击部队士气,6月10日,日本电台播放了一首响亮的海军歌曲,宣称日本已经“成为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当惨败的舰队筋疲力尽地返回驻地时,东京举行了灯笼游行庆祝胜利。美国海军负责人事后评论说:“中途岛战役是日本海军350年来第一次决定性的失败。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平衡。”同时,这场战争也给日本高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这段痛苦的记忆一直萦绕到二战结束,让他们无法对战局做出清晰的判断。

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Samuel e Morrison)将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为“情报的胜利”。美国海军较早发现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日本海军失败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但许多军事战略家认为,日本海军坚持以战列舰作为海战的决定性力量,航母作为辅助力量,忽视航空兵的作用是最终失败的结果。

日本海军计划中最明显的错误就是兵力部署分散。联合舰队的部队在远距离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则最大限度地集中部署。联合舰队的优势被削弱了。日军计划的另一个错误是,袭击中途岛本应诱导敌舰队决战,却给了航母支援占领中途岛的任务,一厢情愿地认为直到中途岛被攻下,敌舰队才离开基地。日军的侦察搜索计划也不利。最后,南云遇到了进退两难,来回重装鱼雷和炸弹的尴尬局面。

中途岛战役改变了日美航母在太平洋的实力对比。日军只剩下两艘大型航母和四艘轻型航母。从此,日本开始失去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战局转向有利于协约国。这场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作战编队脱离舰炮射程,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是高估了自己航母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作战方向作战,兵力分散;形势误判,认为美国航母来不及在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到关键时刻也没有摸清美国航母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断多变。美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掌握了日军的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命;在损失大部分鱼雷机的情况下,轰炸机继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爆炸,航空母舰彻底被毁。

英国的空战

二战中,因为德军准备入侵英国,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所以进行了空战。

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开始和北欧的英国打交道。未能诱使英国妥协,希特勒于1940年7月发布了全面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这场战斗需要先摧毁英国的空中力量,才能保证登陆作战的顺利进行。为了夺取制空权,占优势的英国海军被赶出英吉利海峡,为入侵扫清道路,迫使英国屈服。

德国空军奉命歼灭英国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大规模连续空袭。轰炸开始于7月10。德军最高统帅部将这次行动的最早日期定为8月5日,代号为“鹰击”。8月6日,戈林正式将进攻日期定为8月12,命名为“鹰日”。然而,由于英格兰南部天气不稳定,德国空军于8月13日对英国发动了空袭。起初,德军的主要目标是英国军舰、海军基地、机场和雷达站。

8月13日,德国空军开始突袭英吉利海峡和英国本土,计划歼灭英国空军基地和雷达站,以及消灭英国空军主力。然而,在英格兰南部恶劣天气的影响和英国新研制的雷达的使用下,德国空军在这一天被击败了。此后,英德两国空军在英国一直进行空战,双方伤亡惨重。8月28日晚,德国轰炸英国城市利物浦,造成英国大量平民伤亡。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反击德国,并于8月下旬轰炸了德国首都柏林。为了抵抗英国皇家空军的夜袭,德国于9月7日转向轰炸伦敦等重要城市,企图摧毁英国军民的抵抗意志。

德军动用飞机约2000架,飞行46000余架次,投下炸弹6万吨,给英国造成了巨大损失。首都伦敦受损严重,形势严峻。在丘吉尔政府的领导下,英国军民团结一致,奋力抵抗。只有1000多架飞机的英国皇家空军充分利用了本土上空作战的优势,使用了新发明的雷达预警。以91.5架飞机的代价,德国损失了1.733架飞机和6000名飞行员,对德国进行了有限的反击。

德军无法实现其战役目标,希特勒的注意力也转向东方准备进攻苏联,于是“海狮计划”的实施被无限期推迟。10年初,德国空军转入夜袭,英军空战即将结束。

这场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英国取得了自卫战争的胜利,希特勒的军事冒险遭到严重挫败,有力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马其诺战役

一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的入侵。1930年,初上台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克诺将他的前任法国元帅福奇、贝当和肖福勒争论多年的国防计划提交议会讨论,并以90%以上的多数票通过。随后的十年间,他在法德、法意边境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

马其诺防御工程南起地中海沿岸的法意边界,北至北海的法比边界,全长约700公里,由一组组独立的防御工事组成。每组防御工事包括一个主要防御工事和一些观察哨,它们通过电话相互连接。主要工事一般离地30米,包括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设施。工事外密密麻麻布满金属柱和铁丝网,号称固若金汤。工事里储存的粮食和燃料一般可以维持三个月。为了体现这种防御工事的防御性质,工事内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过10公里,即保证炮弹不落入边界外的他国境内。如果发生战争,观察哨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随时用电话向指挥部报告情况,而炮塔里的火炮则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里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火。马奇诺防线沿线共部署344门火炮,152座炮塔,1533座碉堡。地下隧道总长100公里,公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防线土方量达654.38+0.2万立方米,混凝土用量约654.38+0.5万立方米,钢材用量654.38+0.5万吨,工程总造价近50亿法郎(654.38+0.940年),相当于当时法国的财政预算。因为防御系统非常强大,二战期间很少有士兵死于马其诺防御工事。然而,这种高峰设防未能阻挡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1940年5月,德军翻越阿登山脉,经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整个法国。神话中深信不疑的马奇诺防线最终成为无用的装饰和对战败者的讽刺,成为日后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的主要军队是苏联和纳粹德国。战斗从7月1942开始,到2月2日1943结束,历时6个半月。战役因为双方伤亡惨重,对平民牺牲漠不关心,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这场战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德军进攻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称“伏尔加格勒”);德国人入侵了这座城市;城市地区的巷战;苏联红军营地;最后,德国人和轴心国盟军被消灭了。这场战争中的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苏联政府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因为害怕过多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轴心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四分之一的兵力,直到最后战败才恢复过来。对于苏方来说,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被占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乃至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历时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庞大,伤亡人数从未准确统计过。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德军依然给了苏军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几乎全歼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伤亡60万,包括:德军30万,罗马尼亚军队654.38+0.5万,意大利军队7万,匈牙利军队5万,苏联投降军队5万左右。德军伤亡和被俘的比例非常高(约9.6万人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25万官兵,相当于在整个东线战场上折了脊梁。”与此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死亡,974734受伤。在德军攻城的短短1周内,有4万多名苏联公民被杀,但整个战役中被杀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被命名为“英雄城”。上世纪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马马耶夫山上竖起了52米高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雕像包括当时战斗中被炸毁的废墟。见证了激烈战斗的大粮仓和巴甫洛夫大楼,至今仍接待后人参观。

莫斯科战役

苏德战争开始后,希特勒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为首要目标,所以当中央军群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莫斯科大门后,他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分散了中央军群的兵力支援对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的作战。基辅战役开始时,希特勒突然改变战略,决定在基辅战役胜利后,将作战重心回归莫斯科轴心,只围困列宁格勒。1941年9月6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台风行动”的第35号指令,计划将莫斯科前方的苏军分成两个包围圈进行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攻击方式还是和战争初期一样,从三个方向同时给苏联以决定性的打击。

莫斯科攻势主要由鲍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实施,也从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抽调了大量兵力。到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集中了74个师(包括14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师),1万余人,1.7万辆坦克,1.4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39万架飞机。中路是克鲁格元帅指挥的第4军和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军。其任务是从斯摩棱斯克以南包围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日马,然后向莫斯科推进。北路是斯托斯指挥的第9军和霍尔特指挥的第3装甲军。其任务是从斯摩棱斯克北部包围维亚日马,然后向东北,从北部包围莫斯科。南路是卫奇斯指挥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军,任务是进攻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和图拉。第2军在左翼,古德里安军在右翼。布良斯克的苏军被钳制歼灭后,莫斯科被南翼包围。

负责莫斯科防御任务的苏军由三条战线组成,最初约80万人,770辆坦克,965,438+050门大炮和迫击炮,545架飞机。科涅夫将军指挥的西部军团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60英里处,其任务是阻止德军沿主要方向攻入莫斯科。西线军队的后方是布迪永尼元帅指挥的后备军,与西线军队呈纵深梯队配置。其任务是阻止突破西线军队的德军;后备军南面是埃列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军,任务是阻止德军突破布良斯克。

1941 9月30日上午,位于路楠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首先开始了“台风”战役。同日,苏军左翼防线被撕开,向前推进50余里。10年10月2日,中路和北路的主攻从斯摩棱斯克南北两侧同时发起,苏军西线军和后备军的防线立即被这两股洪流冲垮。

65438年10月3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攻占奥廖尔,其左翼第47装甲军从这里突然转向北方,直指埃列缅科的大本营布良斯克。10年6月4日,霍尔特的第三装甲军开始向维亚兹马以北轮换,而赫普纳的第四装甲军则从南面向维亚兹马推进。17年10月6日,古德里的17装甲师占领了布良斯克。65438年10月7日,霍尔特和赫普纳两个装甲团在维亚日马会师,苏西军和后备军相当数量被包围。65438年10月8日,韦奇斯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也包围了苏布良斯克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立即命令各路德军立即清剿这两个包围圈内的苏军,继续向莫斯科进军。

直到9月下旬,苏军才意识到德军将把主要攻势转向莫斯科。希特勒飘忽不定的战略方向不仅让德军将领感到不安,也让苏军最高统帅部难以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苏军领会了德军意图,立即停止一切进攻,转而全线防御。10年6月10日,斯大林将冲出德军包围圈的西线集团军和后备军残部合并,组建新的西线集团军,并将负责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朱可夫将军召回莫斯科,任西线集团军司令,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

朱可夫立即着手在莫斯科郊区以西的莫斯科夫斯基构筑坚固的防线。与此同时,苏联最高统帅部一直在向朱可夫调运急需的储备物资和武器装备。从6月7日起,10、14步兵师、16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和一些其他部队从其他军和最高统帅部预备役转移到莫斯科夫斯基防御。

10 10月13日,赫普纳的第4装甲军向西南方向的卡卢加(距莫斯科100英里)发起进攻,苏军防线被突破,朱可夫被迫放弃该城。与此同时,霍尔特的第3装甲军攻占了莫斯科西北部的加里宁(距莫斯科98英里)。14,苏联政府机关和外交使团撤至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及其大本营仍留在莫斯科继续指挥作战。同日,德军总部发布命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各军从南、北、西包围莫斯科,拒绝任何有条件投降。18日,德军冲向莫斯科仅60英里的莫斯科夫斯基。10年10月20日,德军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包围圈苏军的清剿,苏军被俘66.3万人,损失1242坦克和5412大炮和迫击炮。台风首战告捷。

虽然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之围摧毁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但天气的恶化使得德军攻势锐减。当德国先锋装甲部队进入莫斯科夫斯基时,开始下雨,道路变成了一条泥河。坦克没走多远就陷入了泥潭,几乎无法前进。南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被困在奥廖尔和图拉之间的路上好几天,所以所有的补给都必须空运。德国人随后被迫停止所有战线,等待地球冻结。

德军的暂时停止给了苏军宝贵的喘息机会。到10年底,苏军统帅部开始抽调部分部队作为预备队,让他们得到必要的休整,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到来。这时,苏联杰出的间谍佐尔格从日本传来准确的信息: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以赴南下,无意与苏联作战。于是,斯大林将部署在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陆续调往莫斯科郊区。苏军逐渐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遭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他们不仅有了招架的能力,也开始有了还手的力量。朱可夫预测到未来德军的进攻会像以前一样受到强大装甲部队的夹击,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在德军攻势发动之前率先进攻德军装甲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65438+10月3-4日第一次霜降。虽然突如其来的气温硬化了泥泞的道路,方便了德军的机动,但与此同时,还穿着单衣的德军却陷入了寒冷之中。没有冬天的衣服,德国人开始遭受严重的冻伤。然而,远离前线的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计划新的攻势。

165438+10月7日,尽管兵临城下的德国和斯大林仍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传统的十月革命日庆祝大会和阅兵式,全副武装的苏军庄严地从检阅台旁走过,然后士气高昂地直接开赴前线。

165438+10月13日,德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各团参谋长会议,发布“1941秋季进攻命令”。为此,中央集团军群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进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四军;左边是霍特的第三装甲军和赫普纳的第四装甲军,他们的任务是分别从北面和西面包围莫斯科。在右翼,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从南面包围了莫斯科。

165438+10月16日,“秋季攻势”打响,霍尔特的第3装甲军缓缓向莫斯科西北推进。23日占领克林,28日突破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到达距莫斯科仅24公里的伊斯特拉镇。霍尔特已经可以从他的望远镜中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圆顶。在霍特兵团的右侧,赫普纳的第4装甲军进入莫斯科以西的齐维特科瓦。与此同时,古德里安在南方的第2装甲军包围了莫斯科东南部的图拉。

但是克鲁格的第四军,是正面进攻,遭到了苏联的强烈抵抗。因为朱可夫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用在了这个方向,所以第4军的突击从一开始就进展不快。22日,中央军群司令包克元帅亲自上阵指挥四方面军。他把所有能调动的部队都投入了战斗。据他自己说,“最后一个营投入的时候,可能就决定胜负了。”但是当鲍克以为苏军师团已经被他消灭,苏军预备队已经用完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苏军西伯利亚精锐师团出现在他面前。尽管伯克孤注一掷,四方面军的每一步前进都异常艰难。鲍克一直害怕这场战役会成为第二次“凡尔登战役”,即一场激烈的消耗战。

65438年2月5日,斯大林命令苏军进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反攻。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军率先向北路德军发起反攻,两天后收复克林。6日,朱可夫指挥西线各军向中路和南路德军发起有力反击。到12,德军各条战线很快被苏军打破。6月5438+05日,苏联政府机构迁回莫斯科。

19年2月19日,希特勒被解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他本人担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个人都要站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反击。在后方没有既定阵地时,是绝对不允许撤退的。”尽管德军将领一再要求撤退,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解职,但希特勒认为他们绝对不能撤退,否则就会犯下和拿破仑一样的错误。虽然正是因为他的固执,这场竞选走到了惨败的边缘,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固执,才没有跳进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由于他拒绝从苏联或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撤军,他的军队避免了一场比1812更可怕的大灾难。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仑的不同。他没有一路撤退,而是转移到后方,把原来的补给线变成了抵抗据点。

到65438+年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部,苏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加里宁也被苏军收复。在东南部,苏联军队解决了德国对图拉的包围。莫斯科战役后,苏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德军损失50多万人,1,300辆坦克,2500门火炮。德军不得不把“闪电战”变成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