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描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用实例说明我们处理这种关系的经验和教训。

有一段,找找看。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于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 * *生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旗帜和永远保持科学青春的奥秘,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阐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后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它以世界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转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无产阶级和革命运动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它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大机器工业社会化生产的新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1825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兴起,以反抗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到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首位。当时欧洲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与其个人主观条件分不开的,即他们具有“学者和革命家”的素质。与同时代人相比,他们具有双重优势:与工人积极分子相比,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与其他理论家相比,他们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具有“学者革命家”的特质。革命实践使他们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 * *生产主义的革命性转变。他们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了新世界,解决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面临的时代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19世纪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65438+20世纪四六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出了完全科学的阐述,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道路发展的结晶,其思想体系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生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从未停止过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列宁和其他后继者在他们死后,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取得新发展的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第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从诞生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其丰富的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巨大的认知工具。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贯穿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以及它的一切结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是严谨的、完整的、一致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斗争,都应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总结。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斗争都应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保持马克思主义150多年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 *资本主义社会。

上述四个方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密的科学性、彻底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作为整体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努力学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遭到失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和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我们要努力掌握科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第二,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途径。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

(B)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大学生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要努力做到:一是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 * *生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思考问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如何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貌和一般发展规律,掌握世界物质统一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基础。

物质世界与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人类在长期寻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对整个周围世界的总观和根本观,共同形成了世界观。世界观对人的思想和行动起指导作用,所以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系统的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哲学。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理解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知识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完全理解。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全面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并对具体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概括,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最高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被人的意识反映出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形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尤其是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形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一个哲学范畴,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过程中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态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运动的稳定状态。运动与静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是唯物主义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虽然人们寻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引导的,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转化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是一个永恒运动和物质发展的世界。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它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实践是人们能够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述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和劳动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括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变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从实践中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把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统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中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是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辩证本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树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用动态的眼光去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事物本身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事物是过程的集合。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也叫斗争,矛盾的统一属性也叫同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是矛盾对立物之间相互排斥和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奋斗就没有认同,没有认同就没有奋斗。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是相互结合的。但是,在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中,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发展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意味着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它的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矛盾,每个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反映事物特性的特殊矛盾,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如此不同的内在原因。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矛盾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人格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性和人格的统一。矛盾的独特性和个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事物矛盾的本质,是正确理解矛盾论的关键。矛盾个性与个性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一切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品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的规定,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维持事物稳定的数量极限。掌握适度原则是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要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有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量变导致质变,在新的质量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量变,以此类推,形成事物质量相互变化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发展和飞跃发展的统一。

(五)肯定与否定在事物的发展及其相互转化中,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对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的纽带。第四,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即新事物批判继承旧事物,在保留其积极因素的同时克服其消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内容上揭示了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表现形式上看,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事物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步性和动摇性的统一。反对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2)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与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矛盾分析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因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本质和现象等。它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矛盾分析法包含在辩证法的各个范畴中。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中介,是保证思维活动正确运行的规则和程序。辩证思维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基本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现代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面临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复杂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的理性结晶。根据哲学和科学探索形成的基础知识,现代科学的一般思维方法可概括为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建模方法和理想化方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在方法论上具有相同的特征。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规律的范畴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客观性是法律的基本特征。既要反对藐视法律的主观武断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法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2)自然法和社会法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根据作用范围的不同,社会法可以分为一般法、特别法和单行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工作。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主动反映和改造世界的独特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动态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第二,有意识的活动是有创造性的。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第四,意识还具有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功能。人工智能突破了人脑器官的诸多天然局限,在促进意识发展、加强意识对实践的指导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有本质区别。(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法律的客观性为基础。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来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自觉主动是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则,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与社会史领域主体选择的关系。

问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或自我变化的一致性,只能被视为并合理理解为革命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3.结合实践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认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是主体和客体通过一定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实践和价值的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是什么?/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