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芬兰颂》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2)

作曲家西贝柳斯一生都在为芬兰民族音乐的崛起而奋斗。他的名字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音符,他不仅仅属于这个民族。他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也是世界的音乐瑰宝。他和理查·施特劳斯曾被称为现代音乐的两位伟人。西贝柳斯一生都在用音乐为祖国歌唱。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体现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北欧情调的独特风格,蕴含着独特的质朴和大自然散发出的芬芳。西贝柳斯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诗作曲家之一。

西贝柳斯的爱国管弦诗《芬兰颂》以磅礴的气势和感人的旋律,描绘了芬兰人民反抗侵略压迫、向往自由平等、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情怀,至今仍在芬兰人民心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无论何时何地,每当芬兰人听到《芬兰颂》雄壮激昂的音乐时,他们的眼里总会噙满晶莹的泪水。它的出现在欧美引起了轰动,也对芬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贝柳斯一生的辉煌成就也使他成为芬兰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和他不朽的作品《芬兰颂》将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

100多年前,芬兰作曲家简·西贝柳斯创作的一小段音乐已经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这就是他的《芬兰之歌》。这是一首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乐曲,《芬兰颂》的旋律经常被用于一些音乐节、电影、广告和政治活动中。

19年底,芬兰处于被外族压迫的时期,其作为俄罗斯自治公国的特殊地位已经受到威胁。俄罗斯试图将芬兰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引起了芬兰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周之内,1/4芬兰人参加了请愿,要求沙皇停止压迫他们。一个500人的代表团去了圣彼得堡,向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递交了请愿书,但被沙皇拒绝了。俄罗斯继续压迫芬兰,芬兰报纸受到审查甚至被禁。压迫越深,芬兰人民的反抗就越强烈。为了挽救新闻机构,表达愤怒,芬兰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组织者邀请了芬兰最好的艺术家为会议创作了一部颂扬芬兰历史的戏剧,西贝柳斯受邀为该剧创作背景音乐。

新闻发布会的主要活动在赫尔辛基的瑞典剧院举行,整个会场洋溢着爱国热情。在表演结束时,人群很激动。最后一幕名为《芬兰的觉醒》,展现了芬兰未来科技发展、艺术繁荣的宏伟前景。观众在兴奋和激动中第一次听到了背景音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芬兰颂”。《芬兰颂》由几个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发展构成。音乐开头的铜管合奏强烈地呈现了主题,粗犷、有力、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了一个被囚禁的民族对自由的反抗和强烈渴望。音乐的进程突然加快了。在低音弦乐器阴郁的背景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极其刺激的节奏,将听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景,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随后,木管乐器出现了安静抒情但略带悲伤的赞美诗般的主题,象征着芬兰人民在艰难环境中的生活,即“苦难的动力”。

后来,在低音乐器简单重复的声音模式中,音乐流传出一首胜利颂歌,这首颂歌是由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发展而来,但它的简单清晰却像一首欢快的民歌,带着舞蹈的节奏。很快,在激动的铜管引导下,长号奏响了战斗般的进行曲主题,仿佛人民爱国主义的浪潮汹涌澎湃。然后,木管乐器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

快板部分,音乐描述了祖国的召唤,描述了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机中齐步走,以及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即“召唤奋斗的动力”。从此,气势磅礴的进步曲调热情洋溢地出现,并进入激越兴奋的高潮,即“庆祝动机”,使人感到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是不可抗拒的。后来音乐中出现了颂歌的主题,旋律庄重舒缓,渗透了热爱祖国人民的崇高神圣感情。